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爲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莫斯科保衛戰是一個分水嶺。就德國和蘇聯實際綜合實力而言,即便拿下莫斯科,德國也不可能勝利。

當年拿破崙進攻沙俄,一度攻佔了莫斯科。最終還是在持久戰和反攻戰中失敗。沙皇俄國在法軍攻佔莫斯科城之後,不惜啟動了大火毀城行動。所有沒被帶走的物資和糧食都付之一炬。

後來證明,這一舉動沙俄雖然失去了首都。但焦土政策讓飢不裹腹的法軍即無力進攻,也無力堅守,只能撤軍。俄軍隨後展開反攻。

1941年10月,歷史再次重演。不過這次來的不是法軍而是德軍。機械化軍團180萬4個月就攻到莫斯科城下,令蘇聯當局措手不及。不過這次蘇聯人沒有棄城,而是選擇堅守。後來證明是對的,離開堅固的城市依託防禦,德國機械化兵團就能發揮最大優勢。蘇聯有可能失去大半西部,甚至亡國。

攻打莫斯科德軍大約180萬,守城蘇軍約120萬。歷時4個月,莫斯科迎來最冷冬天。最終在德國損失50多萬,蘇軍損失70多萬人的情況下。德軍失敗,蘇聯抱住了首都莫斯科。不但極大的扭轉了8個多月來在德國“閃電戰”之下被動挨打,也極大的鼓舞了整個蘇聯和同盟國。

希特勒10天拿下莫斯科的豪言變成妄言。莫斯科戰役德國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與蘇聯差距不小。莫斯科以東地區蘇聯廣大縱深同樣有蘇軍和地方游擊隊拖住了不小數量的德軍。

能到達莫斯科城下的德軍部隊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極限。殘酷的四月攻城戰,讓雙方兵力消耗巨大。德軍前線指揮官給統帥部電文稱:“再給我一個團,哪怕一個連,我就能攻下莫斯科”。

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德軍指揮官判斷,蘇軍同樣已經兵員枯竭,彈盡糧絕。但事實上,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之後,整裝滿員百萬蘇軍通過紅場閱兵後,直接開赴反攻戰。後續的收復國土和攻打南部地區以及反攻德國,蘇軍投入上千萬兵力。

這就是德軍判斷的蘇軍兵員枯竭,彈盡糧絕?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

在開戰之初,蘇德相互瞭解都不深。德國統帥部給德軍指揮官的戰地情報顯示,蘇聯是一個農業國家。工業化程度極低。

等德國踏上蘇聯國土之後,才發現地圖上郊區農村到處是現代化工廠和城鎮。這是農業國家嗎?規模都超過西方。德國產前情報收集都來自於西方媒體。開弓沒有回頭箭。

德國之所以能在四個月攻到莫斯科城下,主要是有心打無心。希特勒積極備戰,蓄謀已久。而斯大林消極避戰,戰前除了焦慮重重,沒有做積極準備。

在戰後,所有信息被公開之後。在當時的蘇聯不管是國土和人口遠超德國。坦克大炮,軍工等也遠勝於德軍。之所以在戰爭初期,德軍空軍針對性的打掉了上千架蘇聯戰機,讓其失去空中優勢。再就是閃電戰讓蘇軍統帥部反應不過來。

最主要的原因是斯大林瞎指揮造成的。不安軍事規律部署指揮,而是命令沒有坦克大戰經驗的蘇軍駕駛強於德軍的坦克在蘇聯東部實施反衝鋒。造成大量蘇軍和裝備無戰損大量減員。

最致命的的是,德軍利用蘇軍錯誤戰術,很快穿插到後方。使得烏克蘭幾十萬蘇軍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分割包圍,最終或消滅、或被俘。假如蘇軍從一開始實施部署梯次防禦,節節抵抗。不但遲滯和阻擊德軍閃電戰戰術。而且能夠有時間為後續部隊摸清楚敵人情況,給予後方部隊有準備時間。

蘇軍被動局面在斯大林啟用朱可夫之後,才得以改變。朱可夫上任之後,改變戰術。積極指揮蘇軍部署防禦陣地加反擊戰術,最終改變了戰場不理態勢。


核子獵潛艇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



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月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共俘虜了663000蘇軍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從10月15日開始遷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蘇軍的防線危如累卵,德軍甚至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樓(最近俄《論據與事實》週刊刊文,又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最關鍵時刻,蘇聯把一支支新組建的預備師投入了戰鬥,頑強的堵住了防線,並不斷地用戰略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到11月底,莫斯科巋然不動,而德軍徹底恐懼和絕望了。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附近,以3個方面軍共15個集團軍的兵力實施反攻,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參謀長哈爾德說:“剛殲滅了蘇軍幾十個師,又出來了幾十個師”。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像是魔術變出來的”

那損失數百萬的蘇軍,何來如此多的援軍呢?

【二戰蘇聯的動員能力】

二戰前,蘇聯為了適應戰時快速動員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後備力量管理體制。國家有兵役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個軍訓辦公室,有幾千個教研組和五萬名教官從事後備兵員訓練。

1941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各地首先對23歲到35歲的公民實行動員,僅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人伍,新組建了96個野戰兵團。由於蘇軍前期損失巨大。8月,蘇聯進一步徵招18和50歲的人入伍。蘇共的430萬黨員,就有110萬走上前線。各城市有400萬工人自動參軍,組成了60個師支援前線。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僅莫斯科就動員了50萬直接參加保衛戰。

1941年12月,蘇聯又從後備兵員中新組建了300個師和159個旅,並且還有10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5月,蘇聯全國共動員有1800萬人,使蘇軍總兵力擴大到1000萬人以上,輸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有550萬之多。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傷亡2750萬人,其中有2000萬是軍人。但全國戰時軍訓系統在這期間共訓練了4000萬人。也有資料說是9000萬人,但蘇聯1941年的人口才1億8400萬,感覺有點誇張,就4000萬已經夠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時18歲)活到戰後的全國僅僅剩下4萬人。戰鬥民族當之無愧。



有種觀點,到10月底,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已經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在力量上也壓倒了德軍。但斯大林卻打點滴似的把一支支訓練不足的新組建師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消耗德軍,最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沒有天氣因素,德軍如願以償的攻入莫斯科,結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翻版提前發生,源源不斷的炮灰送去打巷戰,養精蓄銳的遠東蘇軍一個反擊,德軍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崙一樣一潰千里了。

【遠東蘇軍精銳】

看過電影【兵臨城下】會有印象,僅培訓了幾周,剛學會開槍的新兵,在政委聲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戰隊機槍的威脅下,兩個人一支槍就送上了前線,這就是新組建預備師的縮影。(蘇聯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實行把打殘的老兵部隊撤下來,補充新兵,邊休整邊培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雖然預備師數量充足,但指望這樣部隊去拯救莫斯科,當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東方。



當時,在遠東有一支裝備精良,成建制的精銳部隊,從39年諾門坎戰役後,就和日本關東軍大眼瞪小眼,瞪了兩年了。無事可幹。斯大林在得到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的情報後,立即調動了這支部隊。

朱可夫《回憶錄》:“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

在什捷緬科《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中:“把已經訓練好的幾個師從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運往西線,這些師原是準備對付日本入侵遠東地區的,此時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用於西線的戰略預備隊。”

“中亞軍區的部隊,主要調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共和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師團。”

說明,不僅是遠東蘇軍,從烏拉爾到海參崴之間包括中亞的部隊,都抽調了精銳增援莫斯科。

同時,斯大林還玩了個花樣:



看錶格,出自201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一書。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居然還有1343307人。

顯然,斯大林是把戰鬥力不強的新組建的後備部隊派去遠東,同時保持原先的無線電活躍狀態以迷惑日軍。把作戰能力強的遠東精銳調去莫斯科,成為反擊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關東軍,開始的關東軍和最後守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雖然名字都叫關東軍,但其實部隊作戰素質已經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有703714人,再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戰爭日誌“從西伯利亞調來的三十四個師,至少有二十一個師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說明斯大林調來了百萬遠東精銳的說法是成立的。



蘇聯軍民是偉大的,為保衛首都莫斯科,蘇聯有927000人犧牲,88萬人受傷或凍傷。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著德國陸軍常勝不敗的神話破滅了。

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猜測讓軍史迷爭論不休:

•德國是不是被莫斯科的嚴寒打敗的?

•德國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開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國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線,等待來春再攻打莫斯科。結果會否好點。


逸禪文化


撇開戰爭性質和戰略正確與否不談,單就標題而言談一下淺見!

1941年的6月22日,德軍在完成了對蘇戰爭的準備後,於22日凌晨4時向蘇聯發起了全面進攻。

有備而來的德軍共集結了包括僕從國在內的共153個師、3712輛坦克、4950架飛機共550萬人的龐大兵力突襲蘇聯!

戰爭第一天,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擊、蘇聯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

蘇聯在西部的兵力並不少,共有170個師270萬人,但在強敵臨頭時戰略總意圖不明、舉棋不定,至使28個師被全殲、77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

在蘇德戰爭的頭十八天,蘇聯損失兩千列火車的軍火、三千門大炮、兩千架飛機,一千五百多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但情況仍在繼續惡化,6月27日――7月11日,明斯克戰役,德軍俘獲蘇軍士兵32萬多人。9月26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大集團軍群圍殲了蘇基輔守軍約66萬人,在蘇德戰爭的一個月時間被殲軍隊共280萬多人!

可以說德軍的戰果是輝煌的,但蘇聯不同於以前那些被德國進攻的國家,寬大正面的戰略縱深使的蘇聯有著巨大的戰爭迴旋餘地,層層防禦也大量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堪稱世界第一,在戰爭爆發後,最高統帥部發布了戰爭總動員令:凡年滿十八至四十歲的每個蘇聯男性公民,除去在重要工作崗位上的之外一律參軍!就如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說的那樣,剛剛殲滅了敵人十幾個師,隨後敵人馬上又投入了十幾個師的作戰兵力!

有經驗的德軍將領曾提醒過希特勒,一定要趕在蘇聯秋雨季節到來之前解決蘇聯問題,否則就難辦了!應該說基輔會戰德軍取的了輝煌的戰果,但它卻遲滯了向莫斯科進攻的最佳時間和機會。等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重歸中央集團軍群時,已是十月份的初冬時節!而此時莫斯科已完成了戰役防禦工作!

不能說是蘇聯的嚴寒挽救了莫斯科,但它確實給德軍制造了相當大的麻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曾計劃用六週到二個月的時間解決蘇聯問題,因此未做冬季作戰準備。但戰爭打到這個節點上,是德軍統帥部未曾料到的。寒冬到了,德軍卻連冬衣的影子都沒見到,在發動進攻之前,要在坦克車底生火烤熱才能將坦克發動,槍枝也因寒冷而無法正常發揮!

但在本土作戰的蘇軍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穿著棉衣、槍枝也施行了防寒工作,更因適應本土氣侯的特點,所以寒冬對他們並無多大不良影響!

寒冷的氣侯雖一定程度上給蘇軍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但對德軍則更為致命。憑著普魯士軍人良好的紀律和素養,德軍仍在12月份迫近了莫斯科近郊。

12月5日是關鍵性的一天,德軍的一個營的兵力突入了莫斯科市郊,但隨後便被擊退。這時的攻防雙方都已精疲力盡,就看誰能獲得一支生力軍了,而這也正是斯大林久已期待的時刻!這是因為德軍已經把最後一個營的預備隊投入了戰鬥,而他手上則攥著一張不為德軍所知的王牌!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不久,潛伏在日本東京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小組”就通過打探,確認日軍不會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在得到佐爾格的彙報後,斯大林悄悄地從遠東地區秘密調回了十幾個師的兵力參加莫斯科會戰!

12月6日,是莫斯科會戰的轉折點!在環繞莫斯科幾百公里的前沿上,蘇軍以三個方面軍的強大兵力施實反攻,大批被德軍稱為“西伯利亞人”的生力軍突然出現在陣地上橫掃過來,德軍被擊潰150至200百公里,直接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嚴重威脅!

蘇聯莫斯科會戰是蘇聯第一次取得的一次大勝利!它使德軍付出了約50萬兵力的巨大損失,它的勝利粉碎了希特勒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東西方不敗i


題主詢問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何還冒出這麼多軍隊反攻。這其實涉及到:組建現代化的軍隊,到底有那幾方面的因素?然後我們看看二戰時的蘇聯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戰中,蘇聯是組建軍隊最多的國家。在死亡2700萬人的基礎上,居然到戰爭末期還擁有1200萬軍隊。這些軍隊怎麼來的呢?

組建軍隊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參軍,也要在打仗同時維持國家正常運轉。蘇聯的人口大約是1.6億左右(若算上吞併的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東部則再多2000萬),是德國(連奧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蘇聯在布爾什維克執政20年中發展基礎教育,整體人口素質不低。而且蘇聯早早解放婦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婦女走上工作崗位,代替男人生產,甚至在前線挖戰壕。德國則直到快覆滅時依然堅持讓女人當家庭主婦。這麼一來,斯大林可動用的勞動力實際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對於可以抽調三千萬壯丁參戰的蘇聯,損失三百萬人並不足以毀滅戰爭能力。

其次,組建軍隊要有裝備。蘇聯在二戰前已經具有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工業生產力,保證了源源不斷地生產武器裝備。而且俄製武器皮實耐用,很適合大範圍裝備。希特勒雖然收編了大半個歐洲的軍工廠,但整合也需要時間。

第三,組建軍隊要有糧食物資。蘇聯領土遼闊,農業發達,軍糧不成問題。

第四,組建軍隊,尤其在大敵壓境、我軍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補充軍隊,要有高效的動員能力。布爾什維克的集權化運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誠和能幹的中基層幹部,加上俄國人本身的彪悍,補充動員速度很快。

第四,組建軍隊需要有時間。蘇聯廣闊的國土給了喘息機會。即使德軍殲滅數百萬蘇軍,佔領上千公里土地,蘇軍依然能及時整訓更多部隊投入戰場。

最後,美國扶持蘇聯對抗希特勒,源源不斷的支持了蘇聯武器、車輛、糧食,也極大增強了蘇軍的恢復能力。

從1941年6月22日開戰,德軍在短短三個月內殲滅200多萬蘇軍,深入邊境數百公里。但這個過程中德軍也損失了30多萬,而且蘇軍的抵抗沒有被粉碎。之後德軍繼續挺進,但蘇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強烈。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50多萬,被迫後退。而蘇軍雖然傷亡比德軍更大,卻第一次站穩了腳跟。至此,德軍在西線總共損失了百萬之眾,部隊遭到重創。而蘇軍傷亡四百萬,卻以此為代價,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巴山夜雨涮鍋


德軍突襲蘇聯之初,毫無戰爭準備的蘇聯西部軍區被德軍擊潰,確實有大批蘇軍被德軍俘虜,但並沒有幾百萬人之多。


缺乏警惕而被動應戰的蘇聯在與德國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個踉踉蹌蹌、步履蹣跚,幾乎快要被對手打趴在地的拳擊手。但由於蘇聯本身實力雄厚: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的規模。

再加上當時美國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戰爭物資援助,從而使蘇聯得以迅速恢復戰爭經濟的元氣。就蘇聯的地域而言,由於蘇聯具有橫跨歐亞的戰略大縱深地帶,尤其是蘇聯廣袤的中亞及遠東地區形成了蘇聯廣闊的戰略迴旋空間:德軍要想在短時間內佔領蘇聯全境絕非易事;就蘇軍兵力消耗的補充來說,包括俄羅斯在內蘇聯共有十六個加盟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乃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加盟國,以及彪悍的頓河哥薩克人和庫班哥薩克人等民族無疑是蘇聯雄厚的兵力資源。

由於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因嚴寒而受挫,再加上有遠距離馳援莫斯科的好幾個遠東西伯利亞寒帶作戰師,蘇軍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軍發起了強大反攻,一鼓作氣將德軍趕出莫斯科以西近兩百五十公里以外。緊接著之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第六集團軍三十三萬人被蘇軍合圍聚殲;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由於德軍失利而使蘇軍奪得了戰爭主動權;一九四四年蘇軍在本土實施戰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軍發起收復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再被蘇軍殲滅二十八個師……。



戰爭的開局儘管其中一方損失慘重,但戰爭的最終勝利走向並不是按照戰爭開局的路徑,而是往往取決於交戰雙方其中一方的堅韌耐力,以及其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蘇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實例。


Mrttlzz99


圖示:德軍克服道路泥濘向莫斯科進犯

  具體到莫斯科戰役,蘇軍之所以能夠對兵臨城下的180萬德軍展開絕地大反攻,完全是因為一份絕密情報。德軍對莫斯科的大舉進攻,使蘇聯瞬間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一方面要迎戰西面德軍的包圍,另一方面要防範東面日軍的進攻。因為日本作為德國盟國,在地緣上又毗鄰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不得不提前把相當一部分兵力部署在遠東地區,以便隨時應付日軍可能發動的進攻。

圖示:著名間諜理查德‧佐爾格

  為解莫斯科之圍,斯大林急欲查明日軍動向,以便將手中僅有的這支預備隊從遠東調往莫斯科。此時,“紅色間諜”佐爾格的卓越貢獻,化解了斯大林的燃眉之急。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統帥部在東京開會,作出了“今年不向蘇聯宣戰”決定。佐爾格通過緊張而危險的地下情報蒐集,瞭解到相關信息後,立即向莫斯科報告了會議情況。10月4日,佐爾格向莫斯科發出了最重要的一封電報:“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威脅已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相反,日本將在下幾周內向美國開戰。”雖然在三個多月前,佐爾格提供的“德國6月22日進攻蘇聯”的情報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但這一次,他的情報深得斯大林相信。斯大林根據這份情報,果斷作出了立即將遠東蘇軍調往西線的重要決定。

圖示:蘇聯遠東部隊向莫斯科千里馳援

  於是,1941年12月6日,在天寒地凍的莫斯科城下,隨著34個來自遠東地區的蘇聯精銳紅軍師的突然出現,110萬蘇軍展開了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全線反攻。

圖示:蘇軍部隊開赴莫斯科反攻戰役前線

  


慕什塔戈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裡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覆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鬥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幷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在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後,蘇聯紅軍乘勝緊逼羅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軍後撤,蘇軍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準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僕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燬。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

賊叉


說到這個問題,就和上次我回答的《二戰時,蘇軍補充兵力為何那麼快?》有交集了,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在這裡我就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談一點拙見。

首先,是當時蘇聯人口基數龐大,有將約1.8億人口。德國二戰時的人口: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準確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併時有近700萬人口,蘇臺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意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蘇聯自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加入後,面積達2240.2萬平方公里。蘇聯二戰時(以1939年計)人口約1.6億(1941年計約1.8億)。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蘇德兩國的面積比為:60.5:1(蘇德戰爭爆發時約為5:1)。人口比例約為2:1。二戰德國累計動員總兵力1700萬左右,作戰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達到了約950萬人;蘇聯二戰期間累計動員總兵力超過5000萬,作戰兵力1100萬。以上是客觀因素



其次,是情報工作。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情報系統可抵百萬雄師!擁有一個出色的諜報人員,是每個國家都夢寐以求的!而蘇聯當時就有一個可抵百萬兵的諜報組織——遠東情報小組(日本),和一位傳奇式的情報天才——佐爾格!正當德軍兵鋒直指莫斯科時,斯大林除了西伯利亞的預備隊,幾無可用的增援力量,而這支預備隊是為了防止日軍襲擊用的。正在此危急時刻,佐格爾領導的情報小組將一份關係蘇聯生死存亡的情報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這就是——日本大本營經過激烈的爭論,決定將戰略進攻方向放在了東南亞及南太平洋上,從而徹底放棄了北進配合德國合擊蘇聯的戰略意圖!斯大林及蘇共決策層如釋重負,急忙將數十個齊裝滿員的西伯利亞師通過鐵路大動脈運往前線。當年,這些生力軍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大閱兵後,直接開赴前線,成為了壓垮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次,外族入侵激起了俄國人骨子裡原本就存在的血性。在德軍發起莫斯科戰役之前,蘇共就號召所有男性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此時,蘇聯人民爆發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這期間,蘇聯動員了530萬名預備役兵員,僅莫斯科市就徵召預備役兵員數十萬。許許多多市民、工人和小業主拿起武器便慷慨的奔赴了戰場。斯大林堅決不同意遷都,還在危急時刻進行了紀念十月革命的紅場大閱兵,從而穩定了軍心、民心,使得蘇聯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抱定了要和德國法西斯決一死戰的決心!

最後,天氣也沒站在德軍一邊。德軍在1941年9月發起“颱風”戰役,以期在蘇聯那要命的寒冬到來以前攻佔蘇聯的心臟——莫斯科。然而,蘇聯軍民越來越頑強的抵抗讓德軍的美夢落空了,蘇聯成功地將德軍拖入了蘇聯特有的秋冬天氣,蘇聯一過十月就進入了雨季,下個不停的雨還不是最糟心的,最糟心的是蘇聯那糟糕的基礎設施建設,糟糕的路況對於嚴重依賴機械化和摩托化行軍作戰的德軍來說,簡直就是可怕的惡夢,雨水使得道路(如果還能稱之為道路的話)變的泥濘不堪,不是坦克陷進了泥塘,就是裝甲車無法動彈,要麼就是汽車趴窩了!搞得德軍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過了秋雨季節,隨之而來的便是蘇聯特有的嚴寒,很多車輛在開動之前必須用火烤一下油箱,否則根本開不了!戴著手套使用武器又不方便,不戴吧又受不了。更要命的是稍微不注意,槍栓就凍住了拉不開,無法射擊!游擊隊又神出鬼沒地頻繁襲擾補給線,搞得德軍神經高度緊張,損失也越來越大,還束手無策!

德軍的尖兵終於看到了紅場上克里姆林宮的尖頂,這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這個尖頂。疲憊不堪的德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了!蘇軍在遭受前期的巨大損失後,在得到了來自西伯利亞的生力軍的補充後,開始了大反攻,徹底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神話!德軍潰退之勢真是一瀉千里,要不是希特勒下了死命令——德軍不得再私自後退一步,就地構築工事,抵禦蘇軍的進攻!恐怕德軍會一路退回波蘭了!






弄伐裡奇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因為國家的實力,因為蘇聯的工業產能,因為大縱深戰役學的誕生,更因為二戰時蘇聯軍隊和人民的堅韌與抵抗意志。莫斯科會戰是反擊的開始,斯大利格勒戰役是戰場優勢的轉折點,而有一場戰役我認為比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更能體現蘇聯軍民的戰鬥意志,那就是列寧格勒戰役。

被空襲的列寧格勒市區。


列寧格勒位於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入海口處,蘇聯解體後改名為聖彼得堡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和經濟、文化、科學研究的中心。德軍企圖在芬軍的配合下,攻佔列寧格勒,德軍的兵力包括北方集團軍群轄第16集團軍,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群等共計29個師,包括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在東普魯士以及克萊佩達至戈烏達普正面展開,其任務是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並在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兵力和從芬蘭進攻的軍隊協同下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其他兵力還包括有第1航空隊的760架作戰飛機,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在芬蘭東南部,2個芬蘭集團軍轄15個步兵師(包括1個德國師)又3個旅,在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以及卡累利阿轉入進攻,與德軍會和於斯維裡河及列寧格勒地域。在芬蘭集中的部隊的行動,由德軍第5航空隊的240架飛機和芬蘭空軍的307架飛機進行支援。

列寧格勒市民團結一直參加城市保衛和建設。


與德軍對峙的蘇軍為蘇聯北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中將,轄第7、第23集團軍共8個師,西北方面軍,司令為索編尼科夫少將,轄第8、第11、第27集團軍的31個師又2個旅。蘇軍最高統帥部考慮到德軍可能突向列寧格勒,遂將芬蘭灣到伊爾門湖之間的防禦地帶移交給北方面軍,調其一部兵力從南面參加該市的防守。

1941年7月10日,德軍從西南方向,芬蘭軍隊從北方同時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德軍在8月初調整部署,投入了第18集團軍的大部兵力,與坦克第4集群組成三個突擊集團,分北、中、南三路,從8月3日起,分別沿金吉謝普到科波里耶方向、盧加到列寧格勒鐵路和諾夫哥羅德到丘多沃方向發起進攻,8月16日,蘇軍放棄了金吉謝普,德軍在8月底前出到克拉斯諾瓦爾傑伊斯克築壘地域,包圍了列寧格勒市區。

列寧格勒被包圍後,蘇軍在拉多加湖的南部冰上開闢了一條冰上交通線,在1941年11月22日開始通車,大量的車輛冒著德軍的空襲源源不斷的為列寧格勒運送著補給,確保著城內人民的基本生活。

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他們抵抗了3年的包圍,如今的人們可能不會明白了,只能去紀念他們。


為了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解救城內的百姓,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在1942年1月到4月和8月到10月先後在柳班方向和希尼亞維諾方向實施了東西對進的進攻,企圖打通德軍控制的突出部,解救百姓,但是兩次戰役都未能達成目的。城內百姓很多都餓死了,根據戰後的統計,當時的列寧格勒市因為生活問題造成了超過百萬人的死亡,城內居民損失大半,解圍的時候,列寧格勒市區只有30萬居民。

1942年底,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近郊殲滅了德軍戰略集團,取得了決定性的戰略勝利,在南方戰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戰略反攻,隨即,蘇軍統帥部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在列寧格勒近郊實施進攻戰役,以打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戰略反擊持續了很久,直到1944年7月才徹底趕走德軍的包圍,一直到8月初戰役結束,蘇軍將芬軍擊退到芬蘭境內,共推進了200到250千米,蘇軍進攻戰役的勝利,解除了列寧格勒的威脅,迫使芬蘭退出二戰。



列寧格勒被包圍3年,但是沒有被攻克。要知道,波蘭只抵抗了德軍一週,法國只抵抗了1個月就被滅亡了,而列寧格勒一座城市硬是抵抗3年沒有淪陷,最終反攻解圍,我想這不僅關乎蘇聯國力,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意志。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