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京東李達康


好像明末就李自成和多爾袞似的,其實明末名將很多,李自成排不上號,多爾袞最多第六人。他最出色的戰績是以少量士兵攻擊俄羅斯人,不要小看這個戰績,康熙年間幾萬人清軍打不下幾千人的俄羅斯人。我來派個名次。

第五:濟爾哈朗。明末,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同為攝政王,最後多爾袞死,濟爾哈朗鐵帽子王,這就是差別。濟爾哈朗最大貢獻是維持了清朝的糧草線,就像三國夏侯憞,善水利運糧食,朝中無人不服。

第四:巴圖爾琿臺吉。世人可能不知道,明末與三十年戰爭同期,俄羅斯和波蘭立陶宛聯邦大戰,俄羅斯當時發現西進不行,只好東取,多爾袞抗擊,包括後來康熙討俄,都是這個原因。但是俄羅斯主力在新疆一代,有將軍率領,無一例外被巴圖爾琿臺吉擊敗。人們可能不知道巴圖爾琿臺吉的威力,噶爾丹就是他兒子,噶爾丹和俄羅斯聯合就是後來的清軍北部邊患原因。巴圖爾琿臺吉不願意和俄羅斯聯手,他自認為蒙古天下無敵,他所在厄魯特蒙古就是原來瓦剌蒙古,明初差點讓明朝亡國。不要以為厄魯特蒙古對中原沒有野心,巴圖爾琿臺吉主導的烏蘭察布會盟,就在大同北面!當時參加的有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在伏爾加河畔的土爾扈特部都參加了,說白了只有跟隨清朝滿蒙一家的科爾沁蒙古沒參加,可見巴圖爾琿臺吉的能力!能直接和皇太極面對面競爭!只是明末小冰期,而且背後有俄羅斯,蒙古草原真沒有支持軍隊南下的糧草,而且巴圖爾琿臺吉在大同直面姜鑲(王襄,沒這個字,用鑲代替),巴圖爾琿臺吉只得放棄。但是巴圖爾琿臺吉力挫俄羅斯,真是戰功一件!

第三:姜鑲。第一次抗清高潮的領導者,率領大同邊軍直接面對大清八旗主力,而且多次出城擊敗清軍。姜鑲手下王輔臣,清軍無人不服,鰲拜因為和他打個平手,號稱大清第一武士。論武力直接影響,姜鑲+王輔臣=多爾袞+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多羅親王滿達海+阿濟格,論間接影響,豪格的死據說是多爾袞陷害,但是考慮到殺光四川的豪格軍急調大同前線,以及後來順治為豪格平反,到不如說多爾袞為了大同之役,只能被迫用豪格之死的下招召回八旗軍,姜鑲之役直接害死清朝一員大將豪格。論智略,多爾袞多鐸兄弟之死都和姜鑲有關,後面解釋。只是時代原因,姜鑲不稱帝前提下沒有更好的方法團結全國民眾戰勝清朝以後統領全國,不然中國早就是世界最發達國家。因為姜鑲對手是多爾袞,而順治親征後全國種地,客觀環境沒有多爾袞時期對姜鑲有利。

第二:毛文龍。只有兩萬人,率領水軍和二十萬清軍殺的難捨難分。明末最厲害水軍之一,中華海洋文化傳承者,和鄭芝龍二龍叱吒海域,日本俄羅斯都不在話下。若是當年崇禎召集的是毛文龍進京而不是袁崇煥,歷史會怎樣?這個不好評判,只好放第二。

第一:多鐸。對漢人,揚州十日世人變色,兵不血刃拿下南京。對蒙古,僅以京城子弟萬餘人,大將一員迎戰十幾萬蒙古戰士。

這一戰清史沒認真寫,而且人們以為多爾袞擊毀呼和浩特,殺了林丹汗,取了大元玉璽喀爾喀蒙古就放棄了,其實不是。喀爾喀蒙古幾百年號稱大元傳承,又加上烏蘭察布會盟已經聚集,怎可能輕易放棄?更重要的,清朝要求漢人買馬,只能從科爾沁蒙古那裡買,不能從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那裡買。厄魯特蒙古對象本來也不是漢人不受影響,喀爾喀蒙古不一樣,基本上這是要命的,喀爾喀蒙古只得奮力一拼。

當然,這裡怎麼看都走姜鑲的影子,散亂的喀爾喀蒙古為什麼會奮力一搏?他們糧食、鹽從哪裡來?不巧山西運城是北方鹽產地,就算清朝不賣鹽喀爾喀蒙古也有鹽吃。還有武器?哪裡來的?五臺山就是鋼產地,大同煤產地,在當時往前幾百年宋朝就是。

不管怎麼說,多鐸以寡敵眾,以一抵十,破了蒙古十餘萬兵,可見威猛,對比所謂聖朝康雍乾三朝百年才平定的厄魯特蒙古,順治一個和親就讓巴圖爾琿臺吉不妄動,這就是差距。但是多鐸之死很蹊蹺,死於天花?這場戰爭以後!呵呵。說他力竭而死根本不誇張,以一抵十後來再得天花?呵呵,逛窯子??呵呵,那是汙衊,或是掩飾,掩飾蒙古大清不和。

不但多鐸死得蹊蹺,多爾袞也死的蹊蹺,甚至皇太極,也死的蹊蹺。這裡不多說。

但是結果,多鐸之死導致多爾袞大同之役特別困難,若不是順治開運河濟爾哈朗親自運糧,八旗軍什麼結果難說。多鐸此時第一名將,實至名歸!


童琪雅


1644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與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在山海關一帶和李自成農民軍進行了一場戰役。

這在歷史上稱為“山海關之戰”或者“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也就是說:吳三桂和多爾袞兩人合力打李自成。眾所周知結果是李自成敗了。

現在問題是:李自成和多爾袞一對一單挑,結果會怎樣呢?


(秉燭讀春秋)亮出答案是:如果沒有吳三桂插手,李自成一定會贏。

首先看看李自成和多爾袞的軍隊數量對比。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說十餘萬。《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餘萬”。折中來看,李自成的軍隊大約十五萬左右吧。

多爾袞所帶的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顧誠《南明史》稱清軍大約七、八萬。如此看來,李自成在軍隊數量上佔有絕對的優勢。

退一步說,假如李自成在山海關沒能擋住多爾袞的後金軍,假設多爾袞進了關內,李自成和多爾袞單挑結果又如何呢?

李自成的勢力範圍是今天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和北京的大部分地區,對西安、開封、北京等大城市的控制是非常牢固的。


這些平原地方雖然飽經戰亂,但仍然是人口和財富比較集中的地區,上述地區是李自成多年活動的地方,李自成一直是在“本土”做戰。

再來看看大清的勢力範圍。多爾袞的軍隊牢固的控制了山海關以東及以北地區,和東蒙古、朝鮮相互協助,大清入關以後,多爾袞的軍隊屬於“境外作戰”。在地理位置和環境熟悉上,多爾袞的軍隊絕對佔不到上風。

拋開軍隊等一切外在的東西,單李自成和多爾袞兩人單挑,多爾袞也不是李自成的對手。

自1629年參加流民起義隊伍,四十歲的李自成已經有十五年戰鬥歷程,受到過各種形式的挫折,積累了從低谷反彈的大喜大悲的經驗。積累了從十幾個人的小隊伍到幾十萬人會戰的全方位戰鬥經驗。在他的控制區域和隊伍中,李自成的威信是無可置疑的。

接下來看看多爾袞的情況吧。


1643年8月,皇太極駕崩,福臨(順治)即位,多爾袞攝政。時年三十一歲的多爾袞戰鬥時間不低於李自成,但多爾袞缺少全局經驗,雖然他確為一名傑出將領。儘管他很快控制了政局,但多爾袞終其一生,始終全力戒備八旗的反對。

綜上所述,無論從地理位置和個人魅力,以及軍隊數量來看,李自成毫不遜色多爾袞。

.


秉燭讀春秋


說白了,如果山海關大戰之時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誰勝誰敗!

如果山海關由李自成控制,則清軍很可能不會走山海關,而是和前幾次迂道入關一樣,繞過山海關從遼寧朝陽走承德入北京。

如果多爾袞主力率先到達山海關,奪取山海關的控制,那麼以當時李自成的氣勢,必然強攻山海關,這個勝負就難說了。

首先是,山海關大戰之時,雙方的人數存在一定爭議,李自成號稱百萬,真實的情況一說二十萬,一說十萬,還有一說六萬,而清軍人數估計在八萬左右。

李自成和多爾袞軍隊數量的多寡是決定李自成與多爾袞大戰的重要因素,如果李自成軍低於十萬,估計只有被吊打的份。

按照稍微主流一點李自成十多萬,清軍八萬,拋開山海關因素縱橫來侃一會大山

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不一定就是一場速戰速決的山海關大戰,類似松錦大戰,才應該是正確的戰鬥形勢,清軍有良好的物資供應,而李自成則捉襟見肘,一旦清順相遇,李自成除非全勝,一鼓作氣打敗清軍,否則就會陷入對峙。

清軍後方無憂,基本可以完成長達兩到三年的對峙,從清軍入關從瀋陽往北京運糧的情況來看,資源很充足;

反觀李自成,雖然佔有大片領土,瘟疫方面的事情就不說了,明朝降軍如果不從背後搞點事情,那就不是合格的明軍,所以,後方不穩一直都是李自成需要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李自成的成功之路只能勝,不能不勝,即使是打個平手,李自成都將萬劫不復。

李自成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及結果

究其原因,首先,李自成的政權首先是建立時間太短,凝聚力不夠;其次,大順政權缺少一套且是可行的施政綱領,即使有推翻明朝的願景,卻沒有再建立一個時代的能力;再次,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對立使大順政權不可能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最後,李自成的部隊相對於能征善戰的八旗,只能說你連明朝正規軍都打不過,又怎麼和清軍去打。

只不過如果這樣的情況下,清軍入關的進程和統一全國的進程會延緩,但是入主中原肯定是可以完成的事情。搞不好,中國出現長達幾百年南北朝,南北宋的南北對峙局面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史論縱橫一直有一個這樣的觀點,即使清朝的統治縱有百般不是,清朝還是有諸多優點的,比如,八旗雖然是特權階級,但是很大一定程度上承擔了老百姓的兵役,不會出現大量的抓壯丁事件。

尤其是,在西方船艦利炮到來之時,我們還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存在。


史論縱橫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到底是單挑還是群挑呢?李自成在起兵之前,只是明朝某個驛站一個小小的驛卒。多爾袞剛開始的時候,則是一個小部落長。然而長期的戰爭卻讓他們兩個快速成長起來,李自成成為了百萬大軍的統帥,多爾袞則掌握了清軍精銳部隊。要是論兩個人的武力值進行單挑,還真的無法進行比較。

既然單挑不行,那就群毆,來看看雙方的軍事實力如何。此時的八旗軍戰鬥力已經達到巔峰狀態,大多數明軍根本不是對手。李自成的軍隊人數眾多,卻以流民居多,沒有太大戰鬥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群烏合之眾。雖然李自成擁有百萬大軍,但是這裡面有多少精銳部隊可用,他心裡很清楚。相反的是,八旗軍人數雖只有數十萬,但皆為精銳之師。

李自成如果與八旗軍一戰,只能是慘敗。在明朝末期,明軍被八旗軍趕著跑,只有少數明軍可以和八旗打個平手。李自成則被明軍趕著跑,好幾次差一點死在明軍手上。從這些來看,李自成明顯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兵說


當然是多爾袞。

第一:首先從雙方的目的力量對比上來看,李自成方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長遠的規劃,他的成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一夜暴富的土豪一樣,根基不足,部隊大都是餓的沒飯吃的流民,你能指望這些人有多大的戰鬥力。所以李自成部隊的第一目的,就是混飯吃,打到哪裡吃到哪裡,燒殺搶掠,須知,李自成進北京後,第一任務竟不是安撫民心,而是放任手下搶錢搶女人,失了民心,又沒有有劉邦一樣的志向,一樣的約法三章,進了北京城後,縱情享樂,哪有當初起義時的決心和勇氣。

而多爾袞等滿清部隊,自窮山惡水崛起,八旗子弟,驍勇善戰,打的大明節節敗退,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入主中原,而且他們懂的拉攏明朝官員為用,而李自成殺的殺,搶的搶。殊不知,明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權不下鄉,拉攏了他們就相當於擁有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第二:雙方的出身及輔助力量。

眾所周知,李自成出身農民,眼界侷限,能臣謀士太少,既沒有張良蕭何,也沒有朱元璋的劉伯溫,軍隊組織混亂不堪,政權建設也是一樣,感覺像個土匪窩。事實上,李自成的部隊可以說是雜牌軍了,有農民,有投降的明軍,沒有經過訓練整合,沒有打過多少次大仗,部隊基本上是見風而起。

而多爾袞可以說是出身軍人世家了,進過祖輩的建設,不僅自身的戰力是一等一的,政治結構也是非常嚴密的,而且多爾袞的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


青史幾人空


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有跡可循。

從後來的清順潼關之戰來看,闖軍的戰鬥力與清軍相去甚遠,李自成在山海關獨立擊敗多爾袞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滿清入關,定都北京。隨後,清軍兵分兩路大舉出擊。一路以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大軍入陝,先取陝北,再下西安,圍剿大順政權。另一路以多鐸為定國大將軍,揮師南下,兵鋒直指南明弘光政權。

此時,不甘偏安西北的李自成主動出擊,再入中原,攻克濟源,殺清懷慶總兵、漢軍正黃旗梅勒章京金玉和(金玉和於萬曆四十七年投降努爾哈赤,堪稱三朝元老,資深漢奸),包圍沁陽。

清廷大震!多爾袞迅速做出反應,命多鐸調轉兵鋒,揮師陝西,與阿濟格夾擊李自成。李自成避清軍兵鋒,退回關中,據守潼關。十二月,多鐸大軍兵臨潼關,拉開了決戰的大幕。

李自成見清軍紅衣大炮未至,決定出關迎擊,命劉宗敏率部據守關前高地,阻擊清軍。

劉宗敏在軍中地位僅次於李自成,麾下的步兵為闖軍精銳。多鐸沒有掉以輕心,他以滿洲騎兵佯攻高地,且馳且射,吸引劉宗敏部注意,又以滿洲步兵從側翼突入闖軍陣中,闖軍苦戰不支,敗退進關內。

次年正月初四,李自成又命大將劉芳亮率麾下精兵,夜襲清軍營地。清軍宿營規制嚴整,有所防備,偷襲也未能得手。劉芳亮部損失慘重,敗退回城中。

正月初九,八旗漢軍攜紅衣大炮至潼關助戰,十一日清軍發炮攻城。李自成大怒,亮出了最後的王牌,派三百名最精銳的親衛騎兵出關逆襲,仍被擊敗。此時,北路清軍在阿濟格的率領下攻克米脂殺向西安,李自成得報只得率主力回援。史稱:“自成精銳略盡,遁歸西安”。十二日,潼關失守。

潼關之戰,大順皇帝李自成及闖軍大將劉宗敏、劉芳亮所率領的都是闖軍百戰之餘的精銳部隊,此役慘敗於清軍的偏師,兩軍戰力上的差距已十分明顯。由此看來,山海關之戰即便吳三桂部不參戰,闖軍獨立擊敗清軍主力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雄州霧烈


有網友問: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其實,這個問題也非常簡單。滅亡在關外和清軍入關的哪一個明軍部隊,不是對農民軍百戰百勝?對清軍都一戰全滅。

隨著崇禎八年,祖家軍的將領祖寬、祖大樂帶以降夷家丁為主的關寧軍部隊入關剿滅農民軍,祖家軍的善戰之名即在關內傳開。他們對農民軍完全是百戰百勝。經常上演,幾千人打敗幾萬人的戰例。

崇禎八年(1635年),祖寬,祖大樂以三千關寧軍鎮壓農民軍,盧象升說:“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祖寬在崇禎8年,以3000騎兵,幾乎把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全部殺光,因而得到了右都督的職位。

祖寬率領3000關寧軍入關,打得數萬農民軍屁股尿流,一瀉千里,農民軍數次邊跑邊覺得不對勁兒,不就那麼幾千人麼,為什麼我們數萬要跑,氣不過了組織反攻。結果是大敗,繼續跑,連頭都不敢回了.

再說盧象升的天雄軍,在張獻忠和李自成嘴裡,盧象升就是盧閻王。在1635年,洛陽大戰,盧象升1萬多天雄軍和3千關寧軍大破30萬農民軍,震撼天下。天雄軍,虐農民軍基本是打得他們在地上摩擦。

但是歷史的另外一面就是無論祖寬,還是盧象升對清軍,都是一戰全滅。而且,在1644年,清軍陣營當中,擁有大量關寧軍精銳,祖寬只是祖家為主的關寧軍當中的一個家僕建功。其他,祖大壽,祖大樂,祖澤潤,祖澤洪,祖可法等等都是投降了清軍的。

更何況,當時整個中國唯一的重型野戰炮兵,也是唯一葡萄牙人訓練的炮兵部隊,孔有德部隊也在清軍當中。

山海關戰役就不說了,山海關戰役,八旗軍一個衝鋒,李自成十萬精銳,就損失大半。山海關戰役以後,清軍八旗軍,關寧軍三四萬人,追著李自成打,九戰九勝。一直把李自成趕到湖北,結果李自成被2個山民拿鐵鏟殺死。

其實當年祖寬打敗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主力是降夷家丁,也就是蒙古弓騎。而多爾袞手上的蒙古弓騎,從科爾沁,察哈爾一直到喀喇沁,人數比祖寬多幾十倍。

李自成無論步兵,騎兵,炮兵,還是鳥槍兵都與多爾袞相差很多。靠什麼可以打敗多爾袞?從李自成到李自成死後,李自成系統部隊對清軍無論八旗,還是綠營,都沒有一次勝利,就很說明問題了。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問的好。縱觀滿清奪取天下,幾乎可以用運氣逆天來形容,如撿漏一般,成就了以幾十萬的小部族奪取天下的奇蹟。滿清奪取天下過程中,最成功的,就是善於運用漢奸部隊。如果沒有了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誰會贏呢?

單純的軍事對比:李自成進入北京時,號稱上百萬大軍,但多以流民為主,他的精銳部隊,大約有20萬左右。而滿清,由於始終處於戰爭狀態,且本族人口較少,雖然全民皆兵,滿清八旗人數從未過10萬。當然,此時滿清也有所謂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但清朝的總兵力也不過十幾萬。



由於此時的八旗貴族,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可入關佔領中原。因此,多爾袞不可能傾巢而出,只會率領部分八旗兵與李自成交戰。多爾袞所率領部隊約七八萬人。

李自成的部隊人數優勢大於多爾袞。李自成的部隊都是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雖然進入北京後墮落,但由於時間太短,戰鬥力依然存在。


在軍事才華方面,李自成、多爾袞都是十幾年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兩人都不是才華橫溢的天才軍事將領,因此軍事才華差不多。面對多爾袞,李自成以兵力優勢可擊敗多爾袞。

同時,由於滿清八旗本族人口稀少,補充十分不易,面對慘烈、傷亡巨大的戰鬥,滿清打不起,也不敢打。因此,當吳三桂與多爾袞的戰爭進入白熾化,傷亡變大以後,多爾袞很可能會退出戰鬥。最終結果,李自成擊敗或擊退多爾袞。


鳶飛九天2018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李自成的家底和實力。首先,李自成本人在農民軍中算得上粗通文武,胸有大志的人,並且李本人自律能力極高,有為達目的百折不撓的精神。然後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號稱百萬,其實可以用的還是自己的老部隊,具體到1644年大致有這樣幾部分:一、李、劉率領的東征軍主力,一說六萬,一說十萬,一說三十萬,一說五十萬甚至一百萬。結合大順軍實情,東征主力應該不超過十萬,進入北京的,差不多也是十萬人左右,這是跟隨李自成參加山海關戰役的主力部隊,其中李自成本人的御營戰鬥力最為強悍!全為騎兵組成,至少不弱於八旗精銳!其次,李過部也算紀律嚴明,戰力頗高,戰鬥力應該略高於吳三桂軍,大順軍其餘各部戰鬥力應該都不弱,從一片石戰鬥大順軍力壓關寧軍可以佐證。二、東征偏師劉芳亮部,人數也有很多說法,大概在五萬到十萬之間,戰鬥力可以從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匯合劉部,以劉部為主力在真定、固關等組織一系列反擊都被擊敗可以看出劉部戰鬥力比李自成本部差距不小,但在大敗之下能對清軍、吳軍反擊,戰鬥力比一般大順軍要高,略低於吳軍。三、袁宗第部,號右營,人數五萬上下,李自成進攻北京時袁部主要駐防荊襄一帶防備左良玉二十萬大軍,李退出北京,在河北、山西連連失利時,急調袁部北上增援,在懷慶發動反擊大破清軍,可以看出袁部是李的戰略預備隊,戰鬥力與李本部基本持平。再然後就是駐防各地的大順軍舊部,比如高一功、黨守素、郝搖旗等各部,大概十多萬人,這些部隊對上清軍還不算一觸即潰,算堪堪能用,並且以後南明抗清主力也是這些人的部隊。所以,總的說來大順軍能戰之兵大概在三十萬人上下,且分散在各地,是大順軍主要戰鬥力,至於投降大順軍的明軍歌其他依附部隊,順風戰吶喊助威還可以,一旦硬仗惡仗,基本就指望不上。回到大順軍著三十多萬人的主力中來,能與正處在巔峰的八旗精銳硬碰硬過招的也基本只有李自成本部、劉芳亮部、袁宗第部,大概二十多萬人,戰鬥力可能相當於十萬左右的八旗軍。假設當初李自成重視滿洲,把三十萬嫡系主力全部帶上,十多萬八旗軍加三四萬關寧軍還真搞不定李自成,要是帶上劉芳亮、袁宗第的部隊,他可能會撤退得從容點。但是歷史沒有假設,李自成本人不失為草莽英雄,有其過人之處,大順軍也為抗擊清軍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不管如何,當時的李自成輸了是歷史的選擇和必然,大順軍直接面對八旗軍,如果不充分準備調集足夠兵力、物資等,大順軍是打不過八旗軍的。


逆火22M


我覺得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明確。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什麼力量,吳三桂代表的是明朝,多爾袞代表的是外族入侵的清朝,李自成代表的是與明朝作對的起義軍,從表面上看,這三股力量誰都不容和誰,都是敵對的勢力,若單從個人實力上說,吳三桂的力量是相對弱一些,李自成攻破北京,逼死崇禎皇帝之後,他的矛頭直接指向的是吳三桂,而不是多爾袞,因為在李自成看來,吳三桂代表的是明朝的勢力,只有把吳三桂滅了,才算是真正滅亡了明朝。李自成的這個做法,恰恰被多爾袞抓到了時機,他來了個坐山觀虎鬥,在吳三桂即將戰敗的時候,拉攏吳三桂降清,一起打敗了李自成,可以說,是吳三桂和多爾袞聯手打敗的李自成,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吳三桂,多爾袞直接面對李自成,會怎麼樣?

我個人覺得,李自成雖然兵力較多,但畢竟是農民起義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和政治思想,他們在攻破北京城以後,都想自己自己享樂,缺乏更多的遠見,所以,此時李成的軍隊雖然人數較多,但戰鬥力已經不行。而此時的多爾袞士氣正盛,但是人馬相對較少,面對李自成也不敢輕舉妄動,可見,李自成和多爾袞各有強勢,也各有弱點,如果沒有吳三桂插手,李自成和多爾袞決戰,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分出勝負的,但如果兩軍僵持久了,根據李自成軍隊後來的表現,他們肯定無心戀戰,都想貪圖享樂,由此推理,多爾袞的勝算要略大一些,但即便是多爾袞打敗李自成,恐怕也是很艱難的。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