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的情怀去了哪里,确定给观众的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吗?

近期上映的电影版《爱情公寓》可谓是备受争议。从有消息开始拍摄时候网友们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说抄袭剧拍出来的电影能有什么浪花,也有人说《爱情公寓》就是我们的青春。直到上映当天去了电影院,终于明白什么是智商税。

《爱情公寓》的情怀去了哪里,确定给观众的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吗?

开头的盗墓让我以为走错的放映厅,于是我真的走出去看了看门牌……从曾小贤露面开始,我就隐隐感到失望。陈赫还是陈赫,曾小贤却不是曾小贤。主角光环引出盗墓梗,十分钟后让大家感受到什么事一部烂片毁掉两个CP。盗墓笔记的部分让人感觉十分的牵强,张起灵小哥哥本来可以演的很酷,却硬被编排成一个面瘫有没智商的形象,毁不毁原著不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形象,逻辑不通,把观众当三岁小孩儿哄。

《爱情公寓》的情怀去了哪里,确定给观众的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吗?

《爱情公寓》原班人马部分,却每一个演员都不是在认真演戏,胡一菲本来演技精湛,在电影中却成为了那种只会哼别人,没有能力的花瓶,电影拍摄手法也很有问题,面对胡一菲这样的女演员,摄影机位不在整体而是在给身体部位特写:腿,胸,眼睛…… 这时候导演又将观众当成了五十岁猥琐花痴男。吕子乔的花心放荡体现在哪里?陈美嘉的憨厚可爱体现在哪里?张益达的穷逗又体现在哪里?爱情公寓硬生生排成爱情公墓,演员虽然是原班人马,却没一个人能让人感到原来的意味。电影的安排与我们记忆中电视剧的画面感已经完全不同了,似乎是一部新的电影,而不是我们所想要追寻的那些回忆。

《爱情公寓》的情怀去了哪里,确定给观众的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吗?

整个电影看下来,情节不连贯,逻辑不合理,演员演技不在线,硬造梗。片方很了解观众,知道大多数来看的人是为了青春情怀,所以他们肆意践踏观众的智商。影视剧抄袭各大美剧英剧,我们是俗人,没看过生活大爆炸之类,觉得好笑就行,结果电影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抄袭拍出来的东西有多烂。同期上映的《一出好戏》等,票房竟然卖不过《爱情公寓》,难道不匪夷所思吗?再一看新闻,到处都是说首映之后关闭退票通道的。这说明什么?从导演制片人到演员,所有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有多难看,可他们就是不说,就等着你我这样的傻瓜冲着情怀买票,然后忍着失望看完,如果你说不想看?也有脑残粉为他们站出来说话“不想看走啊”,不好意思,确实走了。一部电影卖情怀没关系,可也要有情怀不是?谁的青春是挖坟?

《爱情公寓》的情怀去了哪里,确定给观众的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吗?

演员们还忍不住的发微博,说前期不给海报是为了给大家惊喜?摸着良心说不会难受吗?惊喜还是惊吓?说实话,电影的剧情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而是在于电影拍摄组本身的行为,我们可以失去寻找回忆,寻找逝去的年华岁月,但是并不是想要看曾经那样喜爱的角色人物同时毁掉两部剧,这不仅伤害到观众的初心,更违背了当初官微的承诺。

《爱情公寓》的情怀去了哪里,确定给观众的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