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不能只是嘴上說說

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轉發教育部等部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辦法》將“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調整為“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公費師範生的履約服務期被調整為六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政策將“增強師範生就讀師範、畢業後當老師的自豪感”“進一步激發師範生作為國家公費培養教師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無論是十一年前的“免費師範生”,還是如今的“公費師範生”,其都有一個共同的政策出發點:鼓勵應屆畢業生到中、小學的教師崗位上,執鞭任教,奉獻青春。而兩項政策中均提到的“到城鎮學校工作前應先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更是為了扭轉當前農村地區師資匱乏的局面,保障教育公平。

從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到“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名言,古往今來,無論中西,在教育和教師重要性的問題上,人們都有著相當程度的認可;歌頌教師的藝術作品,從文學到歌曲,更是數不勝數。一談到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一線的中小學教師,人們總是用“崇高”“神聖”“偉大”等最美好的詞彙來表達敬意。

弔詭的是,在誇讚教師的同時,真正發自內心願意把中小學教師作為人生第一職業選擇的人,卻越來越少。這一結論甚至不需要經過社會調查就可以得出:試問,如果大家都搶著做教師,國家還有出臺師範生免費或公費教育政策的必要嗎?

中小學教師崗位的遇冷,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社會觀念的影響。首先,是社會中近些年瀰漫的一種偏離主流價值導向的職業選擇觀念。前些年,網絡上就流傳著這樣一份擇業標準——“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恐怕代表著相當一部分畢業生的真實想法。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小學教師群體長期存在著工資收入低、工作強度大的整體情況,恰恰背離了許多畢業生的擇業標準。

其次,是社會中近些年瀰漫的“讀書無用論”觀念。這種觀念本是對高等教育的質疑,但實際上也間接影響到了中小學教育的神聖地位,進而影響到了人民教師從工作中獲取的成就感。如果青少年相信“讀書無用”的想法越來越多,那麼“桃李滿天下”的理想恐怕也無從談起。

再次,是尊師觀念某種程度上的淡化。近兩年,學生與老師衝突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甚至發生了學生捅殺老師的悲劇。這背後隱藏的,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雙重缺席,尤其是家庭和社會在尊師教育上的雙重缺席。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讓很多教育工作者寒心,也讓相當一批甘於奉獻、樂於從事教育事業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黨和國家已經發文,要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這是對社會觀念轉變的一種呼籲;今天,我們也衷心希望,讓教師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全社會在觀念上,進而在行動上都要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