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自古成王败寇,“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过是一个华丽的口号,成王败寇才是真理,对于袁绍这样的失败一方来说,后人在评判其行为和能力时很容易带着先入为主式的偏见,包括史料里的各种叙述也常常出现不公正的地方。

实际上就军事能力而言,袁绍可以说是比较优秀的,无论是与公孙瓒的连番交战还是对付黑山黄巾,想与公孙瓒初次交锋时, 公孙瓒来势汹汹。“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形势可以说是万分危机,袁绍临危不惧,知人善任用麴义,以弱胜强,大破公孙瓒的天下名骑“白马义从”于界桥,接着又乘胜追击,复败公孙瓒于龙凑,潞北,打得公孙瓒退守易京。最后灭公孙的易京之战更堪称经典,与曹操灭吕布的下邳之战颇像,四面合围,打得公孙瓒心惊胆战,惊呼:“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日穷月蹴,无所聊赖。”在以地道战破之,使这个昔日威震天下的白马将军灰飞烟灭。袁绍初得冀州之时,单单邺中就有十多支黑山军的部队,一度里应外合攻陷邺城,袁绍部下要么脸色大变,要么放声大哭,唯独袁绍容貌自若,不改平时的风度,随后袁绍大举进剿黑山、黄巾军,先发兵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谷口讨伐于毒,围攻五天,斩杀于毒及其部众一万多人。 接着,沿着鹿肠山向北进攻左髭丈八等,将他们全部剿灭。又接连击灭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黄巾部队,屠其屯壁,大肆杀戮,斩首数万级。常山之战以吕布为先锋,与张燕、四营屠各、雁门乌桓展开大战,使昔日纵横黄河南北的黑山骑兵元气大伤。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袁绍

史官有时候想丑化一个人不必歪曲史料,只要有选择收入即可, “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那么袁绍是采用了田丰的哪些计谋灭公孙瓒的?似乎一条都没记载,有收录是全是袁绍不听的,给出的感觉凡是田丰沮授的计策,袁绍一概不听。既然袁绍从来不听田丰沮授的,为何这俩人还跟了袁绍十几年,沮授被俘虏后还打算逃回去?担心家属被牵连?臧洪背叛袁绍,袁绍还想招降,张颌高览反水,也没见袁绍将他俩的家属怎么样,难道他俩是光棍?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袁绍

甚至是官渡之战的表现也不算差,纠正部分偏见的同时,再看看袁绍究竟输在什么地方。袁绍的战前部署、总体战略都不错。冀,青,并三路出兵合围,外联刘辟、孙策、刘表,煽动曹操辖下郡县叛乱。可惜他遇上的是曹操,手下人才实在太多,袁谭青州军被臧霸军牵制,高干并州军被魏种军挡住,郡县叛乱也被李通等人平定,孙策意外身亡,刘表因张羡叛乱焦头烂额,使袁绍这个战略没成功。 按《后汉书》记载,在官渡开战前,田丰曾经劝袁绍派兵袭击曹操后方,袁绍推说儿子生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跺拐杖,很多人据此认为袁绍没有听取正确的意见,失去了战机。这可以说是很冤的事,刘备在徐州起事是建安五年正月的事,同月袁绍就让陈琳写了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并派先锋颜良派兵进军白马。考虑到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动员大军所用的时间,这个进度已经不能算慢了,因而不能说袁绍延误了战机。而在《三国志·魏书十七》更是出现完全相反记载,“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本意是想吹于禁战功,但不也从侧面说明曹操东征徐州期间,袁绍是有出兵。而田丰让袁绍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只能说是一个很骨感的理想。一直到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大军也没能深入曹操后方,无论白马还是官渡都是难啃的骨头,因此率大军袭击曹操后方根本不现实。那么派小股部队呢?实际上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分别派过韩旬和刘备去袭击许都,当时主力在官渡的曹操委派曹仁率领别部击败了两支人马,因而袭击曹操后方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并非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而且站在事后诸葛的角度来说,刘备在徐州败得相当快,如果袁绍真的在正月就派人袭击许都并且成功越过黄河和一堆军事据点,那么在许都外迎接他们的将会是曹操回师的主力部队。所以袁绍战前不采纳田丰意见的这则史料压根就是站在袁绍对立面黑他的,并不具有操作价值。除此之外,田丰沮授二人在战前都对大军南下和曹操决战提出过反对意见。二人提出的游击骚扰战术比起之前的袭击后方在操作性上的确高了许多,但早打有早打的担忧,晚打有晚打的担忧。站在袁绍的角度,曹操的扩张速度实在是有些惊人,建安二年时袁绍一封信就能让曹操坐立难安,然而从建安三年起曹操却宛如开挂一般,先是命裴茂率领关中诸将消灭了李傕,然后又亲自带兵灭掉了吕布,之后又派史涣、曹仁兼并张杨势力,让刘备南下截杀袁术,这一系列动作全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如果再给曹操两三年,曹操是会像田丰沮授说的那样变得劳师无功还是越来越强大甚至超过袁绍,谁都说不清楚。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官渡之战形势图

而且就当时的局面来看,未必不是袁军南下的好时机,曹操东边有新攻下的徐州尚未完全掌控、南边有虎视眈眈的孙策和一直敌对的刘表张绣,西边的马腾等人态度也不甚明朗。虽然后来这群人都没派上用场,但确实给曹操造成不小的压力,不但分走了相当数量的士兵,还产生了一大堆内奸,等个两三年曹操把自己的地盘都稳固住了又怎么办?如果按田丰沮授说的等待万全的机会,那么真正的机会反而很容易就错过了,林彪曾说自己喜欢打七分胜算的仗,五分不够,九分敌人就跑了。所以袁绍的决断和田丰沮授的建议哪边更好只能见仁见智,不能说袁绍没有采纳这二人的建议加上最后打输了,他们二人就一定是正确的。还有很重要的两点,其一是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被打成了缺粮的状态,这不就是田丰沮授所想要的局面吗?真的玩两三年游击倒还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其二是历史上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就病逝了,一味让袁绍等下去,等到正式开战时袁绍的身体条件能否支持他亲自指挥大军也不好说。在进军前,袁绍还搞了通操作,就是把沮授的职权一分为三,任沮授、郭图、淳于琼三人为监军。后人也多有批评郭图嫉贤妒能,陷害同僚,袁绍外宽内忌,怀疑忠臣。但客观来讲,这通操作完全是正常行为。袁绍南下的军队数量有不同记载,最少的说法是五万八千,最多的说法是十一万,足以证明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只任命沮授一人为监军本来就职权过大了,军队数量不及袁绍的蜀汉都任命了中、前、右三名监军(理论上应该有左监军和后监军,但史书无载),为何袁绍设立三名监军就成黑点了?魏蜀吴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时,无论监军,或是护军、都护、领军、典军、军师这些职务,都不是专任一人,因为南征而分监军为三人反而是袁绍军配置更加合理的体现。随后在二月,白马之战的开打宣布官渡之战正式开始,袁绍派颜良为先锋时,沮授提出了不同意见。沮授在这里的建议是没有问题的,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颜良确实难以独当重任。大概是吸取了经验教训,在进攻延津时袁绍没有再单独委派谁,而是派了文丑刘备二人一同前往,但结果没什么用,文丑也被砍了。原因除了曹操及麾下众人表现超神之外,也说明了袁绍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史书没有记载刘备在延津之战的表现,但可以推测战败的原因要么是刘备也跟着浪了一把,要么是刘备难以制约文丑。无论原因为何,初战就被斩了两名先锋透露出袁绍的用人不当。但两名先锋的战死阻止不了袁绍的军势,于是袁绍如期攻下了白马和延津,并进一步向南进军。接下来发生的事在史书里就很有意思了,袁绍拿下延津是在四月,进军原武是在七月,官渡对峙是八月开始的,战役结束则是十月。那么中间有三四个月比官渡对峙和决战还长的时间双方在做什么呢?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战局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白马离官渡只有大约七十公里的距离,而延津则更近。所以究竟是曹操撤几个月才撤了七十公里还是袁绍追几个月只追了七十公里?很明显,史料中隐去了很多内容,曹操并非是一下子就撤退到了官渡,而是凭借黄河附近的诸多军事据点和袁绍打了几个月的攻防战,最终这些据点纷纷被袁绍拔除,才把交战前线推到了官渡。如果曹操没有抵抗的话,那么袁绍军这几个月是跑去打鱼晒网了?这中间发生了一个插曲,从开战前就不断提出异见的沮授见曹军战斗力如此之强,在渡过黄河前再次提出分兵进攻官渡,大军停驻延津的意见。因为袁绍不听从沮授的意见,于是沮授在渡河前说了些很不吉利的话,同时称病,袁绍一气之下心想既然病了那就好好去养,于是把沮授的部队交给了郭图。接下来就是最精彩的官渡对峙部分。在官渡城外对峙的一两个月里,双方斗智斗力,用尽策略。曹操初战不利,退入城内。袁绍筑高台对城内放箭,曹操发明霹雳车来应对。袁绍又使出自己在冀中平原打公孙瓒时拿手的地道战,结果河北的招式在河南失灵,被曹操拦下。袁绍派人袭击许都,曹操委派曹仁阻击。同时双方还互抄对方的粮道,曹操这边的运粮官任峻护粮得当,没有被袁绍得逞,而袁绍方的韩猛就差了些,被史涣、徐晃成功烧毁粮草,徐晃还顺手领悟了断粮的特技。但袁绍的粮草远不止韩猛的那部分,而曹操的军粮却是见底了。事实上曹操也确实有这个资本自夸,许攸从袁绍处叛逃,透露机密信息,这是绝境中留的曹操的一线生机。曹操也不花什么闲工夫去怀疑和确认信息真假,直接亲自带兵前往,等于把命交给许攸。就这样,曹操成功抓住了机会,改变了袁绍和自己的命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当天夜里出发,第二天清晨就到达了乌巢,完全没有留给袁绍改变布防的时间余地。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曹操亲自带兵袭击乌巢

在得知乌巢被袭后,袁绍手下有两派意见,分别是重兵救乌巢和重兵攻官渡轻兵救乌巢,而袁绍选择了后者。很多人据此批评袁绍误判形势,低估乌巢重要性,没有采用正确的意见。这种说法起码有两处错误,首先,重兵救乌巢压根就不是什么正确意见,认为正确的人只是听信了张郃传的一面之词。乌巢当时的战况如下:“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由此可知,在袁绍的救兵在和乌巢的淳于琼军对曹操的五千人马形成包夹前,乌巢守军就已经战败了,救兵根本就没有挽救乌巢的机会。这时候救兵多与少又有何区别?同时,袁绍对乌巢也可以说相当重视,配备的守军有万余,守将五人(官渡战后曹操给献帝的上疏中报告共斩将八人,乌巢守将就占了五席),其中主将淳于琼在袁军的地位是很高的,没理由说这样的人员配置还算不重视。只能说用五千人马迅速消灭万余守军的曹操实力确实太强大。袁绍在乌巢被袭后真正干的最糟糕的一点是派反对攻打官渡的张郃率领重兵进攻官渡城,结果乌巢败北后又攻城不下的张郃高览害怕被责罚,就带着袁绍的攻城部队投靠了曹操。当然,所谓张郃投降是因为郭图进谗则是整个官渡之战最扯蛋的一段史料描写,不知郭图向袁绍说:“郃快军败,出言不逊”的谗言,正在前线作战张郃是如何得知?是在袁绍大营中的眼线给他打了手机吗?故而考据学家姜宸英和卢弼认为不实,姜宸英评价到:“此必郃家传,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这件事对袁绍的打击不比粮草被烧轻。如果说乌巢被烧的结果是袁绍无力进攻,只能仓皇撤军,那么主力大将率领重兵投敌导致袁绍连撤军都成了难题。就这样,袁绍连忙率领八百亲信渡河逃往部将蒋义渠处,曹操军大获全胜。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曹操火烧乌巢

纵观官渡之战交战过程可以看出,曹操方面抵抗顽强,且部队战斗力很高,在局部战场让袁绍方面吃尽苦头。而袁绍方面虽然败绩不少,但并没有伤及根本,加上袁绍亲自带领的主力大军发挥稳定,在和曹操的正面交战中占据着上风,因而袁绍方的战略目标都被一一达成。袁绍除了兵力,对曹操最大的优势便是充足的粮草,这方面的优势令曹操一度陷入绝境,此战可以说天时是在袁绍一方的。而袁绍军的问题出现在哪呢?答案是人和。官渡之战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袁绍手下将领不和,沮授和郭图对立,许攸和审配不和,郭图和张郃产生冲突,逢纪又和田丰有矛盾,这几人的关系甚至紧张到因私废公的程度。袁绍作为君主不但无法摆平几方势力,让他们像张辽乐进李典一样合力为国尽忠,反而激化着各种矛盾,例如战前让田丰下狱,战斗中剥夺沮授兵权,这些都体现出袁绍缺乏作为君主的器量。同时袁绍军自组建以来就发生了数起和将领的对立事件,例如吕布夜逃、臧洪独立、麴义被杀,这些事情除了反映出袁绍在驭下能力上的欠缺,也使得袁绍的文臣武将很多都对袁绍抱持着一种不信任感。例如始终对交战抱有悲观态度的田丰沮授、家人被羁押后就叛逃的许攸、害怕受罚而反水的张郃高览,这些人的态度和做法表现出他们对袁绍的为君之器存在很大怀疑。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袁绍

官渡之战袁绍的惨败属于偶然中夹杂着必然,偶然居多。事实上曹操自己也认为赢得侥幸,战前各种看不起袁绍的言论不过是在给自己和部下打气,“如前岁本初送公孙瓒头来,孤自视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这才是曹操内心真实想法,当日公孙瓒的首级送到许都,曹操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下场。

最后说他内政,易中天当年在百家讲坛曾说袁绍是纨绔子弟,不识民间疾苦。可袁绍去世时。冀州百姓奔走相告,如丧亲人(在死后能令百姓痛哭流涕的汉末诸侯只有刘虞和袁绍而已);袁尚袁熙奔辽东,又有十万户人家跟了过去,百姓难道会为一个不识民间的纨绔子弟而哭。而迁往苦寒之地吗?可见袁绍在治理河北期间,对百姓还是比较宽厚,得百姓拥护的,这点是连曹操的谋士们都承认的事实,荀攸曾经说过:“绍以宽厚得众心。”郭嘉也曾说过:“袁绍有恩于民夷。”

袁绍在官渡真的是失误连连吗?被误读的枭雄袁绍

洪宇宙版袁绍

纵观袁绍一生,有武功、雄心、有魄力、有眼光,堪称际会风云的英杰之士。破黄巾、战黑山、败臧洪、灭公孙,足见其武功;敢率兵尽诛宦官,虽杀戮过重,足其胆略;诸侯伐董时,慨然担任盟主,虽有始无终,足见其威望;“南据河,北阻燕代,兼狄戎之众,向南以争天下”虽比不上曹操的“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但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规划;虽最终败亡,但这也是他死后的事,而且以十余年时间统一河北,成为全国最强大的诸侯,聚集大批人才誓死效忠足见其能力和魅力。虽无法称得上是盖世英雄,但一时之杰是绝对算得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