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爲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老家許昌

文·圖‖應軍

在襄城縣,有不少以張姓命名的村莊,它們有張村、張店,店南張,雙張、軍張,鵓鴿張等等。不過,這些村子,有的是因人而起,有的是因地而起,皆沒有特殊意義,但是首山北的大張村卻非同一般。

大張,屬山頭店(鄉)鎮黨廟行政村。據大張的張姓後人第二十一世的張根瑞回憶,張家先人,原來是湖南省湘潭人,約在明中期逃避荒亂遷至河省南襄城縣,第一代先人其名字叫張俊忠。張俊忠勤勞聰慧,加上治家有方,生活過得殷實而幸福,所生兒子也相繼成家,他們知禮、懂理,日子和睦安康,當地人稱其居住地為“張家莊”。

下圖:張根瑞老人。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張家人建起一個很大的宅院,居住在一起,院子裡植花種草,收拾得像花園一般,別有情趣,非常惹人羨慕,在襄城十分有名,人們遂稱為張家大院。

下圖:堂樓後院。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乾隆年間,已繁衍了十幾代的張家人有了積蓄,全力供孩子上私塾。因發奮苦讀,張家有人榜上有名,中了進士,成為書香門第,張家大院在襄城名氣大振。

有一年夏天,乾隆皇帝南巡,路過襄城,不料遇上首山南麓洪水阻道,只好在縣城停歇。

忙裡偷閒的乾隆皇帝,知道首山有黃帝問道處,黃帝採銅的故事,還有天下名剎——乾明寺,非常高興。第二天上午,他迫不及待地去首山一遊。

飽覽過首山勝景返回時,又逢汝河洪水暴漲,乾隆皇帝無法返回縣城。沒辦法,他只好就近夜宿。住哪裡好呢?經介紹,乾隆皇帝一行人就在張家大院住了一晚。

住進張家大院的乾隆皇帝,在院子裡轉了一圈,對張家的情趣很是讚賞。

第二天早上,返回縣城的乾隆皇帝剛走到半路,就被張家人急急追上。

經詢問才知道,不知怎麼一回事,乾隆皇帝的玉璽被遺忘在張家大院。

乾隆皇帝十分感動,就給張家人題字:“大義張家,拾金不昧”。

張家人將乾隆所題字制匾掛於大門門楣上,“張家莊”遂改名為“大張”。

有了這種特殊禮遇,大張人上進心更強,學習更加勤奮,讀書讀出了三個進士,周圍村莊的人敬重大張人,稱讚他們為“一門三進士”。

後來,乾隆二次下江南,不忘大張人,又去大張小憩。張家大院長門中的當家者正和乾隆在客廳裡暢談,進來了一位抱著一歲多孩子的乳孃,當家人急忙離座,讓乳孃入座。

乾隆不知何故,當家人忙解釋道:“萬歲,這孩子是我叔父,我應該給其讓座。”

乾隆皇帝聽後面露喜色,讚許道:“真乃父子純孝呀!”

“謝萬歲,萬歲萬萬歲!”當家人激動萬分。後製匾,上刻“父子純孝”,掛於堂樓,從此,“大義張家”、“父子純孝”成了張家大院的代名詞。

到了道光年間,大張人已有一百多口人,他們的名望更大了,也成了襄城的大戶人家,他們中的長門,二門和三門分別建起自己的宅院,二門中的掌門人,嫌自己院子不夠文雅大氣,就想改造改造。

下圖:院子東南角大門。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有一次,他去開封公幹,看到一家富戶的院子收拾得非常高雅,很符合自己的心思。回到家後,他帶上襄城有名的工匠,前往開封取了個“院樣”,開始改換門廳。

經過幾個月人力物力的投入,一座做工精美,風貌別緻的大院落成了。二門與長門、三門的宅院雖然面積差不多,但相比之下,二門比他們的房屋都高聳大氣 。

大院坐北朝南,分門樓,客廳,堂樓以及後院四部分。長約100米,寬約17米。門樓(大門)位於東南角,除門樓外,皆是利用院牆建成的門房。

下圖:堂樓(門前已被毀)。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進院子,可見正前方為客廳,東西兩面為配房。院子裡有國槐,乾枝梅等,各種花草一棵棵,一簇簇,一朵朵,經過整形,精緻極了。一年四季都顯春色,一年四季都有花開。

客廳出前簷,上雕各種花鳥。下為廊道,走廊的東西兩邊,也就是客廳兩邊,是二門(邊門)。進客廳一眼便見牆上掛一大匾,上刻三個大字:“橫琴堂”。三個字乃行書體,雋秀大方,刻字筆畫最寬約有20釐米,最深約有10釐米,力度很大,令人敬佩。匾長有2米,寬0.8米,上粘貼一層白色蚌殼作陪襯,鮮亮美觀。

下圖:客廳。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橫琴堂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首山北的人南望首山,中間平直,兩邊稍低,很像一個橫著的古琴,而大張人又愛舞文弄墨,因此,就以橫琴堂作為客廳的名字。

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用“橫琴”作為首山的別名了,記載比較早的是明代的一些詩文,其中一首是明嘉靖年間安徽人林鸞,任襄城教諭時曾賦的《首山橫琴》:

南望奇峰一帝青,

九霄環珮宛如橫。

不由工匠裁來巧,

渾是天爐鑄得成。

南京人餘二聞,清順治至康熙年間 (1660——1666年)任襄城知縣時賦有《首山橫琴》詩一首:

石骨高天遠,

秋風鱗甲生。

鬱蔥覘寶氣,

彷彿聽琴聲。

此外,客廳牆上掛著名人字畫,琳琅滿目。匾下為後門,但平時關閉,只供尊貴客人通行。

下圖:客廳後牆。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過客廳為二進院子,兩面也是各三間配房,植各種花草,走過花草,上十級臺階的月臺,便是堂樓,堂樓兩邊和客廳一樣也設二門,進堂樓即見各種傢俱。也有後門,平時也關閉著。

過堂樓就為後院,供閒雜人員居住。還有許多惹眼花草,令人心曠神怡。

客廳堂樓的兩邊二門皆處南北一條直線上,十分規整,從前到後一眼可見,給人以通透靈秀的美好印象。

由於張家大院名聲大,周圍的富戶,後來建大院也有參照,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離此二里地東南角的孫莊大院,其院樣一致,但就是客廳的亮堂程度和張家二門的比起來稍遜色。

下圖:客廳前的東西配房。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到現在張家已繁衍有幾百人,除外遷紫雲鎮張村等地外,本村還有200餘口,可謂人丁興旺。但可惜的是,因清末時局動盪,加上民國時期政府腐敗、軍閥混戰、盜匪猖獗,“大義張家拾金不昧”,“父子純孝”的牌匾被毀。至抗戰時期,日寇侵佔襄城,橫琴堂的牌匾又被日寇強行摘掉,做了飯菜用的案板,造成局部殘缺,日寇投降後才又重新掛上。

上世紀的“大躍進”,石碑皆因燒石灰被毀,接下來是文化大革命,張家大院的牌匾遭徹底破壞,致使橫琴堂面目全非。改革開放以後,因人力、物力、財力不夠,大院也沒有修繕,二門宅院僅剩後院幾間破瓦房,只剩長門的殘破宅院。襄城有名的橫琴堂只可聽到,再也不可見到了。

下圖:配房內的木材結構。

乾隆皇帝為襄城縣這家人題字,刻字的匾哪裡去了?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應軍,網名“首山望汝”,許昌市襄城縣人,農民。愛好文史,數十年來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協襄城縣文史委員會特聘為文史研究員,2017年當選襄城縣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