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近期关于北京双胞胎姐妹在青岛黄岛海滨的不幸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一个青岛海边人我深感痛心。

海边发生的危险和悲剧,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一个问题——不了解大海,因为不了解,进而导致疏忽大意盲目行动。

所谓的“不了解”,就是不了解大海的特点,不了解大海的威力,不了解所在之地的海况,忽视、轻视、盲目自信、盲目行动,从而将自己置身于险境之中。

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很多网友和媒体也都写了很多,青岛各大海水浴场的特点和游泳注意事项都被整理地十分齐全,像“离岸流”这种专业问题也得到了普及推广,我就不再赘述了。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在家门口下海游泳的青岛人,在这里我只想从游泳者的角度,向广大游泳爱好者提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大海不是游泳池,也有别于池塘湖泊,不要觉得自己“会游泳”。

这里所谓的“会游泳”,我指的是“泳池派”。青岛虽然依靠大海,但是大海并不适合学习游泳,以前没有泳池的年代就另说了,现在其实很多青岛人和别的内陆城市的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在泳池中学会的游泳,再或者就是湖泊水库池塘小河中自我成才。

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游泳池中都是如鱼得水,标准的泳姿,协调的节拍……要去洗海澡(青岛人下海游泳的说法)了,信心满满,两手空空,胸脯一拍:我会游泳!

好吧,且慢。

就是这种“会游泳”,才是很多危险发生的先导心理因素,也正是这种“会游泳”的心理,才会极大麻痹自己,放松安全警惕,进而导致在水中盲目逞强逞勇,直至发生危险。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是高深莫测的大海,你在泳池学会的游泳技能,并不能适应下海游泳的境况。

多年的游泳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要下海游泳,如果不学会这三项技能,那么将自己置身于险境的风险系数将大大增加。

这三项技能就是——抬头蛙、仰泳(浮水)、踩水

  • 抬头蛙

就是蛙泳中一直抬着头,让头部保持露出水面。这种游泳姿势,因为它的姿势和泳池标准教学蛙泳是相悖的,所以长期被误解和歪曲,其实倒是可以作为区分是否“泳池派”的典型标志。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我们在泳池中学的蛙泳,源于泳池竞技,讲究的是行进效率,标准的姿势和规律的换气,有利于减少阻力,节省体能,提高效率。但是,当身处海中,面对一波又一波无所规律齁咸的海浪时,这种泳姿则完全丧失了用武之地。

而看上去更村儿更像“狗刨”的抬头蛙,才会让你能顺利前进,不需费力换气,并能时刻眼观四周。可是很多人问,怎么游才会让头一直抬起保持在水面上呢?这个我只能跟你说,真不好学,只能多游,游熟练了,下意识地自然就能抬起来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你能抬头蛙的时候,想再去游标准蛙,可能就又有难度了。但是,在大海里游泳,不用抬头蛙是肯定吃不消的。

  • 仰泳(浮水)

目前是我认为下海游泳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它具有帮你迎难脱困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我现在目前下海游泳最常用的姿势。不过,我这里写的仰泳并不是大臂展的那种泳池游法,只是躺在水中,靠脚轻微踢水手臂小幅拨水前进的方式。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这种仰泳在海泳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省力,在风浪小的时候它比抬头蛙更省力,两手两脚只需轻轻拨水就可行进。二是躲浪,在有风浪时,可以背对海浪行进,减少迎面呛水。三是脱困,这一点也是在后来才意识到的,比较清晰的记忆是小时候有次在向防鲨网行进中被突然而来的不明海流裹挟,瞬时丧失控制能力的感觉让自己彻底恐慌起来,挣扎了一阵后突然发现反过身子来漂在上面反倒能有所摆脱,也正是有了那次遭遇,以后才改变了向纵深游的习惯。

最近看了关于“离岸流”的解读,我认为仰泳应该也能在自己遭遇“离岸流”时发挥积极作用。与仰泳相辅相成的另一项技能,就是“浮水”或者说是“漂浮”,我自己就很喜欢用漂的方式去休息,目前的能力是在平静的海面上可以保持四肢完全不动面部露出水面。我在海里仰泳时,也采取抬头蛙的那种形式,让整个头部尽量露出水面,这样就可以轻松呼吸,持续前进。

其实关于抬头蛙和仰泳,咱们已经有过一个很好地示范标杆,就是咱们的毛爷爷,当年他高龄还能畅游长江,就是如此“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下到大江大河大海,这两种游泳技能是相当实用的。

  • 踩水

最后来说说踩水,踩水也是立泳,虽然我不太会踩水,但是我觉得确实十分重要。而且据说在欧美国家,在教学游泳时非常注重立泳,通常他们会让小孩先学会立泳,才开始学习其他标准的游泳姿势,因为他们非常强调溺水自救的概念,在面对抽筋、乏力等情况时,立泳是一种耗费体力最小,同时让你安全的漂浮在水面上的基础泳姿,在自救或救人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很多国外海难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立泳,它能使我们在大海中保持安全、获得休息。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因为踩水技能太差,所以我在海里休息一般都是采取浮漂的形式,缺陷就是呼吸不会那么自在,一旦来了浪还容易呛水。今天刚看了一个叼烟大爷下水救人上来烟还没灭的新闻,正恰恰证明了掌握好这项游泳技能的重要性,当踩水这项技能达到高级阶段时,不仅能保证自己安全,还能救人。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大海高深莫测,很多只在游泳池中游过泳的人往往更会放松对大海的警惕,轻视海中的各种危险,前述三项游泳技能,只是为了再敲打下那些盲目自信的“会游泳”的游泳爱好者,下海有风险,游泳需谨慎。

“泳池派”不会这三项技能,下海游泳更需谨慎!

最后简单写一下自己在青岛下海游泳的习惯,供大家参考。

从海水浴场的选择上来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黄岛(原胶南)的灵山湾海水浴场,再次是黄岛的金沙滩海水浴场,最后是崂山区的石老人海水浴场。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三个海水浴场都是天然细沙,近海礁石较少,走起来不硌脚,在海里游不会轻易被礁石所伤。二是浴场宽大辽阔,近海地势平缓,因为自己现在为了安全已经不太往纵深去游,都是横着游来回,深度以刚到胸口或刚能没过头顶为限,而较缓的地势有利于和水性不好的伙伴们一起,对他们来说比较安全。

我不选择第一海水浴场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沙滩是经过后期改良的,实际海中脚底多为粗砂,而且退潮后地势有点陡,体验感稍差。其他海水浴场对我来说就太小了,基本就不考虑下去了。

从安全角度讲,下到海里,再好的游泳技能也不如有个游泳圈管用,靠谱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腰上或者胳膊上。稍带说一句,对于孩子来说,救生圈可一定不要太大,也不要把太小的孩子放到那些充气筏、毯、垫、船上就以为可以深入大海,很容易一个浪头就掀没了。孩子们就算在泳池里游的再好,也不要怂恿他们去冒险。

青岛最适宜的下海游泳时间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希望青岛的大海最终能成为欢乐的海洋,悲伤悲剧不再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