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郭艳青

《我的父亲》郭艳青

父亲离开我们快30年了!在这过去的时光里,我们全家极少提起父亲,因为这伤,痛彻心骨!

父亲生前是一名国企工人。六十、七十年代,谁家有一个“长期工”,那是全家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小时候我们兄妹仨经常挺起小胸脯向小伙伴炫耀:“我爸爸……”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他聪明肯学,硬是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技术,连刚入厂的大学生都是一口一个师傅地叫。

父亲远在百里外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那时通讯不发达,父亲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不能提前知道。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晚上回来。那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仨在农村老家,天黑了,家里就早早地关门上锁了。一声轻轻地敲门声,打开门,门外站着的竟然是父亲!我们三个小孩子一声惊呼,争先恐后就跑过来,哥姐一边一个拉住父亲的手,而我就要爬上父亲的肩头了。

我们三个小孩子撒过娇之后,第一个例行任务就是“检查”父亲的行李包。那是个大大的黄绿色的包,上面印着“北京”还是“上海”我已经忘记了。打开包,每次都有意外的惊喜:有时是几个散发着清新气息又香又甜的大苹果,这最好吃的苹果伴我一生;有时是一包糖,糖块外面包着花花绿绿的糖纸。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零食足以使我们兴奋无比好几天了!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翻到提包的最底层,竟然发现一个小玩具。那是一个铁质的小青蛙,绿黑色条纹的后背,白白的肚皮,上了弦,小青蛙就会在地上转着圈地蹦。

《我的父亲》郭艳青

父亲难得回来一次,我们兄妹仨像过年一样兴奋的睡不着觉。于是就坐在炕头上缠着父亲讲故事,讲完一个就闹着再讲一个。我还小,不大能听懂故事,但是看到哥哥姐姐摇晃着父亲的肩膀喊着“再讲一个”、“再讲一个”时,我也会凑热闹地喊上几声“再讲一个、再讲一个”。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西游记》,讲到高潮处,父亲就会像说评书一样来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意犹未尽的哥哥姐姐就会拿起粉笔在墙角记下故事的最后一句话。那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没有故事可讲了,就编。等到长大后我读《西游记》,发现父亲讲的故事在原版《西游记》中有好多是没有的,想必那是父亲编进去的吧。

父亲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那个温饱不能解决的年代,父亲仅仅上过小学。他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父亲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而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一向是父亲的骄傲。在我们村子,每当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村委就会出资演一场电影。我考上师范时,哥哥姐姐都已经上大学了。我清楚地记得村里为我演电影的事儿。电影开演之前,父亲早早就坐在放映师的位置上接受着左邻右舍的羡慕的目光。父亲的脸上笑开了花,心里也一定乐开了花。

《我的父亲》郭艳青

我刚上师范,父亲突然离去。那时我哥上大四,我姐上大一,父亲的离去,犹如晴天霹雳,我们那清贫却温馨的家瞬间破碎了。很长时间我们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父亲走了,去了遥远的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地方,我想一进家门再喊一声父亲,却再也没有人回应,再也没有人做我遮风挡雨的大树。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看到和父亲相仿年纪的老人,就想起来我的父亲;听到同事给父亲打电话,就止不住泪流满面赶紧躲开;逛商场看到适合父亲穿的衣服,也忍不住走过去摸摸、看看。

蓦然回首,有父亲的每一寸时光,都是最幸福的模样。

《我的父亲》郭艳青

【作者简介】:郭艳青,永和希望小学教师。爱好诗词,闲暇喜欢侍弄花花草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