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36集02

圣人所说的言论,你自己不理解,体悟不到他的境界,把它误解了,恰恰可能把那些精华的东西,做为糟粕剔除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首”指首领的意思、首脑的意思,或者是国君、君王的意思。领导者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就是他必须按着道,按着太和之道来治理国家,他能够“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样才能够给天下带来太平,这就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意思。

也就是说君主治国必须顺着规律。万国,天下的国家都会关注他,并且向他学习。哪个国家能够顺着道来治理,就能够让大家生起效仿之心,向他学习,最终就能够平治天下。

所以,在今天我们为什么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全都是道,如果我们按着这个道,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他用《群书治要》来治国,结果,万国来朝,创下了贞观之治的盛况。外国的使者要来向中国学习,要和唐太宗皇帝对上话,要通过七重翻译,经过七个人的翻译,最后才能够和太宗皇帝对上话。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来向中国学习的国家有多少。

他是怎么样达到这种状况的?现在还是有些人说,传统文化有糟粕、有精华,我们首先要区别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我感觉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文景之治,曾经创下过贞观盛世、开元盛世等、成康盛世时,几十年监狱没有死刑犯。既然历史上有这样的盛世,能够把天下治理得这样好,是怎么样做到的?肯定有方法和道理。我们只要学习其中的方法和道理,来治理今天的国家,就是对我们的价值,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分什么糟粕、什么精华。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而且,圣人所说的言论,你自己不理解,体悟不到他的境界,把它误解了,恰恰可能把那些精华的东西,做为糟粕剔除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只有圣人才能够了知圣人的境界,而我们一个凡夫俗子,还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时候,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见、自己的水平去取舍。就像一个二层楼的人,他去看住在二十层楼的人说的话、写出的文章,他看不到他的境界,不能领略他的思路,所以他就说这个东西不符合事实,甚至还要把二十层楼的人,拽回到两层楼,说你所见到的就是我所见到的境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把至为精华的东西做为糟粕抛弃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我们传统文化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的精髓,那就是“道德”。“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和”。“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古人观察宇宙天地之道,把维系人伦关系的人伦大道给我们概括出来,总结为五个方面,就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处理好了,这个社会自然和谐有序。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常”,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恒常不变的道理。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到未来也依然适用。

还有“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把两种八德重复的说法去掉,留下了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古人治理国家的常理、常法。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果人把这些治理国家的常理、常法都抛弃不用了,就会出现左丘明说的“人弃常则妖兴”,

怪异的现象、不正常的现象就出现了,妖魔鬼怪就出现了。譬如“父子有亲”是正常的,父母慈爱儿女,儿女孝敬父母,他们有一种自然的亲情。那什么叫妖?就是子杀父、父告子,这样的现象出现的时候就不正常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君主治国必须顺着太和之道,才能够给天下带来太平。

汤恩比先生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史之后提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为什么?因为孔孟儒学讲的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是真诚、慈悲,这些都是符合太和之道的,用这个来治国,才能够给天下带来真正的和平。

所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是中国政治、军事、武力,或者是贸易等的世纪,而是中国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纪。中国文化的普遍宣扬,对世界不仅构不成威胁,而且能够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谐。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