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據媒體報道:輾轉7個鄉鎮9所學校,河南三門峽鄉村“代課教師”賈站順用一條胳膊奮筆疾書,書寫了33年的大山之歌。

又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師,當然在全國教師隊伍中,還有很多像賈老師這樣的優秀教師,堅持站在講臺上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解惑,踐行著教師的責任與使命。

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在新聞報道中,筆者注意到了一個比較刺眼的詞“代課教師”(也稱原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是近來大家討論比較熱烈的詞彙,因為這一群體的待遇等問題受到熱議,他,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愛與幫助。當然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不是待遇,而是“代課教師”的精神。相信看到賈老師事蹟的人都會被他的精神所折服,不單是他對教育事業的付出,還有他對人生的態度,對孩子們的負責,都值得大家學習。

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身為“代課教師”的他,那種一如既往堅守崗位的精神令人欽佩。作為一名編外教師,他能在如此崗位上一待就是33年,一個人的一生又有幾個33年呢?33年來無論學校距離家多遠,他都不會有怨言;33年間,他輾轉7個鄉鎮9所學校,就算離開家75公里以外,仍然要堅守自己的教師崗位;33年中,他始終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現時代意義。然而在教師隊伍中可能堅守三十多年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在鄉村堅守而且還是一位編外教師的,應該不會有太多吧?他的堅守是對教育事業的責任與使命;他的堅守也是對學生的負責與掛心;他的堅守更是對家鄉熾熱的感情。在農村教師的崗位上堅守33年,耕耘33年,實屬不易,而且他還將沿著自己的鄉村“代課教師”之路繼續前行。

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身為“代課教師”的他,那種淡泊名利投身教育的精神值得學習。眾所周知,“代課教師”是上世紀教育發展史的“產物”,他們在教師隊伍中屬於特殊群體,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代課教師”離開了教師崗位,投入了其他的崗位,而賈老師是他們中的留下的“幸運兒”。雖然留下繼續任教,但他的身份仍然是編外教師。對於很多教師看成職業生命的“編制”,似乎在賈老師的心中不太看重編制,而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學生。在高薪與教育之間,他選擇了自己鍾愛的教育和學生。在如今的社會,能做到放棄高薪而在清貧中一心從教的教師還真的不算太多了,於是他就成了“代課教師”隊伍中的“另類”,而這種“另類”卻值得自己自豪與驕傲,值得業界的肯定,更值得社會的宣傳與“模仿”。正是他這種“另類”的淡泊名利,讓他的生命更有意義,人格魅力更加強大。

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身為“代課教師”的他,那種笑對人生身殘志堅的精神令人感動。賈老師被譽為“獨臂教師”,是因為高中時幹農活受傷失去一隻手臂而致殘,但身體的殘疾並沒有使其精神也殘疾,經過人生的洗禮和艱苦努力,終於成為了人民教師。他說:“一個人殘疾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殘疾,永遠看不到光明。”這句話雖然很樸素,但其意味深長,因為他用實際行動感受到其深刻含義。在殘疾的神聖悲劇的打擊下,他依舊能夠重新站起來,依然笑對人生,用愛傳播知識,以感恩之心履行教育使命。從報道中的採訪來看,他是一個非常樂觀向上的人,對於貧窮、困難等,都可以坦然面對,不會因為困難、痛苦輪到自己身上而委靡不振,放棄自己的前程。人生哪有一帆風順的呢?那我們又何必困擾自己呢?

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身為“代課教師”的他,那種教學有方關愛學生的精神值得推廣。他十分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在教課過程中也總能方法得當,受到學生們的喜愛。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留守兒童一直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抑鬱、自閉等心理問題,多年來他也一直在多方奔走,努力為孩子們解決心理問題,打開他們的心扉,促使他們可以健康成長。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監督他們認真學習,告誡學生:讀書才是農村孩子通向城市、更美好未來的唯一途徑。讓孩子們能夠真正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固守山村的“代課教師”,他用33年的堅守,闡釋教師的真正內涵!

“獨臂教師”成為鄉村教育的“救火隊員”,成為鄉村教育的“革命磚”,哪裡有需要,什麼時候需要,他都會第一時間去參與、去行動。作為鄉村教育的“脊樑”,他用愛呵護每個學生,用情溫暖身邊的人,用心照亮前行之路,始終向著心中的教育夢想而努力前行。

歡迎關注“東愛雨侃見聞”,專注教育、農村、體制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