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慢病防治能力

慢性病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重要职责。在第九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慢病管理三医联动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农村卫生处副处长胡同宇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为主题,作了详细的报告。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慢病防治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农村卫生处处长胡同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三个职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承担县级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

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构成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94.56%,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68%的是村卫生室,4%是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构成方面,医院占了77%,基层医疗机构占了19%;人才队伍构成方面,60%的集中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33%。2017年全科医生培训注册情况:社区中心和卫生院合计194833人,占全科医生25.3万人的3/4。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多种特点,覆盖点多面广,本身提供基本的服务,包括基本的医疗服务、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还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服务等,在服务的过程中遵循防治结合这么一个理念,还有坚持中西医并重。提供的服务使用基本药物,采用基本技术,所以价格也是比较便宜的。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开展慢性病防治的一个主战场。

问题和挑战

当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发展不充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基层“留不住人”现象日益突出。原因: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小。

发展不平衡。基层卫生发展速度落后城市大医院发展速,差距在拉大。原因:马太效应、缺乏医保引导。

随着居民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质量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居民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下一步工作重点

1、首先要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

我们的思路就是要突出以基层为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发展引领,目标是让群众受益。这就需要提升服务能力,激发活力。

2、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1)落实财政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公卫经费、人员经费与运行补助;鼓励建立地区津贴,如上海浦东、安徽金寨、贵州开阳;完善收支管理方式。

2)完善人事制度:创新编制管理,法人主体地位,公开招聘,用人自主权,全面聘用,岗位管理。

3)完善分配制度:节余分配,绩效考核。贯彻落实三部门《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 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

3、多措并举,提升能力

1)机构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环境,优化居民体验。

2)设备配备:强化检验检查能力,加强设备配置,为医疗服务开展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3)信息化水平:推进远程医疗,有条件的建立影像、心电、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加强对运行和服务的监测评价,鼓励利用临床指南等辅助诊断技术。

4)队伍建设:订单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在岗人员培训(线上+线下),骨干人才待遇。

5)特色科室:以科室带动机构发展,如中医、儿科、妇科、 康复、口腔……

6)整合资源:医疗服务共同体,医疗联合体。

7)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

明确本地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种,针对性提升门诊疾病咨询、诊断与治疗能力。

以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脑卒中康复期、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诊断明确的慢病患者为重点,提高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加强全科医学建设,发展康复、口腔、妇科、儿科、精神(心理)卫生等专业科室。

鼓励开设慢性病联合门诊,鼓励开展特色科室建设,提高慢病诊疗能力,提升基层利用率。

4、明确标准,实化举措

今年我们已经启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并且研究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让乡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这个标准自评、自建达到推荐标准。由于基层差异大,因此能力标准也不能“一刀切”。标准的关键是服务,范围、数量、质量并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