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慢病防治能力

慢性病防治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了該項目的重要職責。在第九屆中國慢病管理大會“慢病管理三醫聯動論壇”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司農村衛生處副處長鬍同宇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為主題,作了詳細的報告。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慢病防治能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司農村衛生處處長鬍同宇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有三個職責: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承擔公共衛生服務,承擔縣級部門委託的衛生管理職能。

2017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構成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佔比94.56%,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68%的是村衛生室,4%是鄉鎮衛生院;床位數構成方面,醫院佔了77%,基層醫療機構佔了19%;人才隊伍構成方面,60%的集中在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33%。2017年全科醫生培訓註冊情況:社區中心和衛生院合計194833人,佔全科醫生25.3萬人的3/4。

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具有多種特點,覆蓋點多面廣,本身提供基本的服務,包括基本的醫療服務、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還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藥服務等,在服務的過程中遵循防治結合這麼一個理念,還有堅持中西醫並重。提供的服務使用基本藥物,採用基本技術,所以價格也是比較便宜的。由此可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開展慢性病防治的一個主戰場。

問題和挑戰

當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發展不充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基層“留不住人”現象日益突出。原因:待遇低、職業發展空間小。

發展不平衡。基層衛生髮展速度落後城市大醫院發展速,差距在拉大。原因:馬太效應、缺乏醫保引導。

隨著居民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高質量化,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居民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下一步工作重點

1、首先要明確發展是第一要務

我們的思路就是要突出以基層為重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發展引領,目標是讓群眾受益。這就需要提升服務能力,激發活力。

2、深化改革,增強活力

1)落實財政補償:基本建設、設備購置、公衛經費、人員經費與運行補助;鼓勵建立地區津貼,如上海浦東、安徽金寨、貴州開陽;完善收支管理方式。

2)完善人事制度:創新編制管理,法人主體地位,公開招聘,用人自主權,全面聘用,崗位管理。

3)完善分配製度:節餘分配,績效考核。貫徹落實三部門《關於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 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

3、多措並舉,提升能力

1)機構建設: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環境,優化居民體驗。

2)設備配備:強化檢驗檢查能力,加強設備配置,為醫療服務開展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

3)信息化水平:推進遠程醫療,有條件的建立影像、心電、檢驗、消毒供應中心;加強對運行和服務的監測評價,鼓勵利用臨床指南等輔助診斷技術。

4)隊伍建設:訂單定向培養,特崗計劃,在崗人員培訓(線上+線下),骨幹人才待遇。

5)特色科室:以科室帶動機構發展,如中醫、兒科、婦科、 康復、口腔……

6)整合資源:醫療服務共同體,醫療聯合體。

7)提升門診醫療服務能力:

明確本地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病種,針對性提升門診疾病諮詢、診斷與治療能力。

以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腦卒中康復期、晚期腫瘤、慢性腎功能衰竭等診斷明確的慢病患者為重點,提高綜合管理服務能力。

加強全科醫學建設,發展康復、口腔、婦科、兒科、精神(心理)衛生等專業科室。

鼓勵開設慢性病聯合門診,鼓勵開展特色科室建設,提高慢病診療能力,提升基層利用率。

4、明確標準,實化舉措

今年我們已經啟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並且研究制定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讓鄉村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這個標準自評、自建達到推薦標準。由於基層差異大,因此能力標準也不能“一刀切”。標準的關鍵是服務,範圍、數量、質量並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