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在清朝康熙年間,詹店有一家姓趙的地主,他僱了個長工。這個長工是個十八歲的孤兒。只知名叫老田,不知姓什麼。因而趙地主總叫他老田、老田的。老田老實、勤勞、聽話,家活、地活全把式,可一年到頭一結算,扣除伙食、衣服、鋪蓋等費用外,所剩寥寥無幾了。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他想攢幾個錢,置點地,娶個老婆單獨過日子。可整整幹了十二年,攢的錢連一畝地也置不起,他好不傷心、苦惱!這年秋天,趙地主家的麥秸垛失火燒光了,牲口斷了草。趙地主就叫老田趕老田到黃河灘一看,青草截腰深,密密麻麻像數尺厚的絨氈,一天就割了著馬車去黃河灘割草。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他望著沒有邊際的黃河灘,心想:“這兒能長草,難道不能長莊稼嗎?我給趙家幹了十二年活,打了那麼多糧食,都是人家的,到頭來我卻一無所有。我還給他幹什麼?若來這黃河灘開荒種地,打多打少都是自己的,總比給他幹強!”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老田主意拿定,回去就給趙地主結賬,告辭。他將自己攢的錢買了一把鋤就奔往黃河灘了。到黃河灘,他割了些蘆草水柳,搭了個庵,就開起了荒。整整開了兩個月,開了十餘畝地。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已到寒露,俗話說,白露早,霜降遲,寒露耩麥正適時,他又到詹家店買了些麥種播了進去。第二年,獲得了大豐收。他把麥挑到詹家店去賣了,賣的錢比他給趙地主當十二年長工掙的錢還多好幾倍。這下把他高興壞了。那時,詹店有人賣閨女,他掏錢買了個當自己的老婆。在草菴裡過起了舒心的日子。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茫茫的黃河灘就他一個草菴。人們去黃河灘割草,渴了,打聽去哪喝水,別人就用手指老田庵。老田庵越來越為人們熟悉。後來,不斷有窮人遷居這兒開荒種地。到民國初年就形成了村落。由於老田庵已深入人心,村子就取名老田庵。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清康熙年間,開封通往懷慶府的官道從何井東四五里處通過。何井村一箇中年人的地就在路邊一年夏季的一天,天剛明,中年人就來地裡鋤地。因離家遠,中午也不回去,帶有乾糧和水,晌午他就提著乾糧和水來地頭大柳樹下吃喝休息。大柳樹下停著一輛太平車,四個馬拉著,車上裝了滿滿一車小麥。車主在樹下躺著。

不斷有人到武陟詹店的黃河灘開荒種地,民國初形成了村落叫老田庵

他見中年人來到,連忙坐起,懇求道:“我實在太渴太餓了,把你的乾糧和水勻給我點吧,要多少錢給多少錢!”中年人看他說得怪可憐的,全部無償給了他。他為此感激不盡,向中年人建議在這裡蓋個停車場,能停車,能吃飯,能住宿。保險比種地強!中年人覺得車主的建議好,就在地頭蓋了個停車場,因為在何井村東,故叫東場。後人把場寫成廠,成村就稱東廠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