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歷史人物—明朝李敏

戶部尚書李敏,河南襄城人,進士出身,歷官御史、巡撫、漕運總督。他在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四年的戶部任內,也作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把北方的北畿(河北)、山西、陝西,這三省的夏秋兩稅,以銀折糧,按照每石一兩計算。山東、河南二省的輸邊之餉,亦已在他巡撫大同之時,實行了這個以銀折糧的辦法,省掉了公家的浮費,免除了運卒的勞苦。此外,他又請準了孝宗,把充公的罪人莊田,招老百姓承租,每畝收租銀三分。他頗想把當時所有的在北畿的皇莊(皇家的莊田)一萬二幹八百頃,與勳戚及宦官的官莊三萬三千一百多頃,一概革除皇莊的名目,斥逐魚肉農民的“莊頭”(管莊),改為官田,招老百姓承租,每畝收租銀三分;官莊由政府代收租銀,轉交田主。這一個建議,孝宗由於缺乏魄力,未肯接受。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進士。授御史。天順初,奉敕撫定貴州蠻。還,巡按畿內。以薊州餉道經海口,多覆溺,建議別開三河達薊州,以避其險,軍民利之。

成化初,用薦超遷浙江按察使。再任湖廣。歷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敵騎出沒塞下,掩殺守墩軍,敏伏壯士突擒之。修治垣塹,敵不敢犯。十五年召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歸。河南大飢,條上救荒數事。詔以左副都御史巡撫保定諸府。二十一年改督漕運,尋召拜戶部尚書。 先是,敏在大同,見山東、河南轉餉至者,道遠耗費,乃會計歲支外,悉令輸銀。民輕齎易達,而將士得以其贏治軍裝,交便之。至是,並請畿輔、山西、陝西州縣歲輸糧各邊者,每糧一石徵銀一兩,以十九輸邊,依時值折軍餉,有餘則召糴以備軍興。帝從之。自是北方二稅皆折銀,由敏始也。崇文門宣課司稅,多為勢要所侵漁。敏因馬文升言請增設御史主事監視。御史陳瑤斥敏聚斂,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貴戚請隙地及鷹房、牧馬場千頃,敏執不可,事得寢。

當憲宗末,中官、佞幸多賜莊田。既得罪,率辭而歸之官,罪重者奪之。然不以賦民。敏請召佃,畝科銀三分,帝從之,然他莊田如故也。會京師大水,敏乃極陳其害,言:“今畿輔皇莊五,為地萬二千八百餘頃;勳戚、中官莊三百三十有二,為地三萬三千一百餘頃。官校招無賴為莊頭,豪奪畜產,戕殺人,汙婦女,民心痛傷。災異所由生。皇莊始正統間,諸王未封,相閒地立莊。王之籓,地仍歸官,其後乃沿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必皇莊。請盡革莊戶,賦民耕。畝概徵銀三分,充各宮用度。無皇莊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權要莊田,亦請擇佃戶領之,有司收其課,聽諸家領取。悅民心,感和氣,無切於此。”時不能用。

南京御史與守備太監蔣琮相訐,御史鹹逮謫,而琮居職如故。敏再疏力爭,皆不聽。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為遣醫視療。已,復力請,乃以葉淇代,詔敏乘傳歸。未抵家卒。贈太子少保,諡恭靖。

敏生平篤行誼,所得祿賜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時,築室紫雲山麓,聚書數千卷,與學者講習。及巡撫大同,疏籍之於官,詔賜名紫雲書院。大同孔廟無雅樂,以敏奏得頒給如制雲。

葉淇,字本清,山陽人。景泰五年進士。授御史。天順初,石亨譖之下吏,考訊無驗,出為武陟知縣。成化中累官大同巡撫。孝宗立,召為戶部侍郎。弘治四年代李敏為尚書,尋加太子少保。哈密為土魯番所陷,守臣請給其遺民廩食,處之內地,淇曰:“是自貽禍也。”寢其奏。奸民獻大名地為皇莊,淇議歸之有司。內官龍綬請開銀礦,淇不可。帝從之。已,綬請長蘆鹽二萬引,鬻於兩淮以供織造費。淇力爭,竟不納。

淇居戶部六年,直亮有執,能為國家惜財用。每廷議用兵,輒持不可。惟變開中之制,令淮商以銀代粟,鹽課驟增至百萬,悉輸之運司,邊儲由此蕭然矣。九年四月乞休,歸卒。贈太子太保。


紫雲山屬伏牛山餘脈,主峰紫雲寺山,海拔375米,一峰秀出,狀若紫雲,所以有此稱謂。因為山中有書院,又稱書院山。   據記載,此山林木蔥鬱,蒼翠可愛,又有泉水湧出,溪流潺潺,四時不絕,水中產小蟹,重九蟹肥,臨溪捕捉,頃可盈筐,其樂陶陶。槲樹遇霜,紅葉滿山,狀似深秋楓林;每值雪後放晴,紅妝素裹,蔚為壯觀。山林深處,嶙峋石畔,春夏之交,猶有殘雪未消,碧綠叢中,時見白雪皚皚,風物如畫,人稱“紫雲殘雪”,乃襄城八景之一。   自槲坡口(又名書院口)沿小溪上山,行半里左右,有一座小石橋,橋的北面,兩大片蒼翠的修竹,穿過修竹掩映的狹道,古木包圍著的,就是紫雲書院了。 由來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資政大夫、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李敏(邑人、字公勉、諡恭靖),因為母親故去,回鄉守孝三年。   守孝期間,他常常漫步紫雲山,見山色秀麗幽靜,就建了三間書屋,讀書講學。   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詔賜名紫雲書院,就擴建殿宇堂齋,最後建得跟文廟一樣。成化十九年,因為身體有病,李敏上書乞歸,養病於紫雲書院,與諸生講習程顥、程頤等所著之書,立為條約,其在躬行實踐,彬彬有理學之風,一時著稱中州。


此後,文人學士春吟殘雪、夏避炎暑、秋賞紅葉、冬觀雪景者絡繹不絕,竟也成了大氣候。到清代初葉,書院周圍又有“蓮沼”、“觀瀾橋”、“辭君亭”、“槲欄”、“吉祥洞”、“藥圃”、“南屏”、“墨香泉”等景物,至今遺蹟尚存。   “次第東風槲葉香。”“我乃看山坐山隈,黃花紫蕊綴蒼苔。”“靜聽清泉疑雨過,閒看紅葉待來還。”“潭光萬丈玻璃皺,嶺上千重碧玉梯。”數百年來,文人留下的詩句描繪了紫雲書院宜人景象。   紫雲書院於清嘉慶年間更名為李家祠堂。而人們仍多以紫雲書院之名稱呼它。現存大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各三間,門樓一間。   襄城縣的民間有一個關於紫雲書院的美麗傳說:明朝時候,有一個叫李敏的人,從小就很愛學習。可家裡很窮,上不起學。村旁有一座長滿槲樹的山,他靠上山砍柴為生。他經常想,我一定好好幹,等攢夠了錢買書讀。可是,有一年,天旱不下雨,槲樹不肯長。槲柴也砍光了,怎麼才能攢夠買書的錢呢?一天晚上,李敏睡不著覺,一個人在外邊走來走去,想了好久,仰天大聲說:“要是老天爺能下場大雨,讓槲樹快快生長,也許我就能上學了。”這句話好像感動了上天,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雨一連下了幾天,槲樹可著勁兒往上長。從那以後,李敏上山打的柴多了,慢慢攢夠了買書的錢。他就一邊砍柴一邊學習,後來李敏中了頭名狀元,被當朝皇帝封為戶部尚書,幫助皇帝治理國家。李敏的母親死後,他要為母親守孝三年,看到這裡秀麗幽靜,又想為家鄉做點兒貢獻,就建了書院,讀書講學,後來告老返鄉,就居住在這裡講學,皇帝給書院賜名“紫雲書院”。 麗景   明代有個畫家沈周,拒不參加科舉,長期從事書法繪畫和詩文創作,山水畫筆墨堅實豪放,形成沉著渾厚的風貌,同時兼作細筆,於縝密中仍具雄厚之勢,人稱“細沈”。沈周兼工花卉、鳥獸,善用重墨淺色,別具風韻。   他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後人把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   沈周愛遊歷華夏名山,一路作畫一路書,一山詩文一水歌。公元1468年前後,沈周聽說理學名臣李敏在紫雲山中建書院教書育人,研究宋明理學,並且書院被皇帝親賜院名,便奔赴紫雲書院講學,與眾師生共研華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