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邀請的IPO,被重提的新三板

被邀請的IPO,被重提的新三板

被邀請的IPO,被重提的新三板

中國存託憑證CDR的推行,箭在弦上,

獨角獸回A,近在咫尺,

IPO財務標準進一步提高,傳聞成真……

近期,這些新名詞、新動作,成為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一大波海外獨角獸公司正加快步伐,可能很快就將在A股與大家見面,而一大批辛苦排隊許久的中小企業,則將又一次被打道回府,思考自己的未來資本之路。

因此,有人戲稱,“眼下的IPO制度不是註冊制也不是審核制,而是邀請制”。

邀請制的時代,百億估值或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最起碼的要求,殼價值會進一步萎縮,大量中小企業的獨立上市之路,已經99%被堵死。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我們有必要重提,新三板,這個已經快被資本市場遺忘的名字。

如果以上假設全部在今年兌現,那麼新三板將很可能再次被中小企業重視,繼續發揮“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重要作用,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抓手。

對於新三板而言,這很可能是“二次創業”的絕佳機遇!

一、未來頂層設計猜想

按照現在IPO主板8000萬、創業板5000萬的准入門檻,以及自大發審委上任以來只有六成的過會概率,可想而知,未來的滬深交易所上市之路將會無比艱難。

做一個大膽的猜想:退市制度落地,IPO嚴審,以後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家數維持在3000-4000家,新增服務對象將只包括三類:獨角獸、大國企和民營企業中的行業龍頭。當然,非上述三類,但已上市的公司,只要乖乖待著,不搗亂、不違規,還是能享受一個“殼”價值。

不符合這三類的普通民營企業,要麼乖乖待在三板,要麼乖乖在家賺錢,能融資就融資,能被併購就被併購,發展到位了,成了獨角獸或行業龍頭,再考慮“轉板”。

如果只能實現這樣的設計,對於新三板而言,也是個不錯的考慮,起碼有了清晰的定位,投資者和企業也有了盼頭。

不過,這種猜想,只是三胖哥的YY而已,一年後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二、金融服務實體,還得靠三板

那麼問題來了,剩下的數以萬計的正處在發展之中的中小企業,該何去何從?“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命題又該如何落地?

這就有了新三板存在的必要性。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要達到“淨利潤三年累計1億,最近一年不低於5000萬”的IPO標準,需要努力多年。以2016年年報數據為例,11000多家新三板公司中,能夠達到“扣非後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這一標準的,只有325家公司,不足3%。那麼,如何藉助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呢?

目前來看,這隻有三個路徑,私募股權市場、海外上市和新三板。

私募股權市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級市場”,固然有些優質企業不缺投資人,融資並不是什麼難題,但一級市場也有天然缺陷,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盡調成本高、高額的FA費用、週期長……所以,一級市場只適用於非常非常優質的公司,要麼獨角獸,要麼行業龍頭。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還是難。

海外上市同理。最近,很多三板公司聽聞海外上市的路徑後,認為自己的公司沒人關注,是因為三板不行,所以,熱衷於參加各種港股、美股上市培訓班,認為自己只要逃離三板,就能“價值迴歸”。殊不知,這些期望通過海外上市一飛沖天的公司,卻不知道港股、美股中極其嚴重的兩極分化,流動性和高估值只存在於每天媒體報道出來的那幾支股票,殭屍股遍地都是。

給大家看個例子,在香港上市的內資券商股恆投證券(01476.HK),每天的交易額寥寥無幾,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二十萬元,一年下來的換手率才只有3%。而規模比之小很多的新三板聯訊證券,去年一年換手率卻高達129%。

被邀請的IPO,被重提的新三板

請問,這究竟是交易所的問題?還是企業自身的問題?所以,可以給個定論:“如果在新三板都沒人關注的公司,去了港股或者美股,大概率只會比在新三板更殭屍,更沒有流動性,更被投資者拋棄。”

關於海外上市,我們還沒提高昂的中介費用、搭VIE的成本、複雜的交易制度、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

所以,在現階段,中小企業的最佳歸宿,還是新三板。

三、不該被遺忘的新三板

作為一名從業人員,三胖哥完整見證了新三板從2015年的繁榮興旺,到今天的門庭冷落,短短三年,這樣的變化讓人唏噓不已。

2017年至今,新三板公司紛紛申請摘牌,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宇宙第一交易所”,卻流失了一批最優質的公司。新三板摘牌,源於對新三板流動性及政策預期的落差。但三年之間,新三板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貢獻,卻不應該被大家遺忘。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新三板發揮了重要作用。連續三年股權融資金額超過1000億(15年1066億、16年1290億、17年1206億),就是很好的佐證。這還不算因為掛牌新三板,企業額外獲得的銀行貸款、股權質押融資等。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是一個永久的命題,在發揮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方面,新三板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以往,中小企業信用能力不足、經營不規範、財務不規範,金融機構在提供融資服務時信息不對稱,面臨很高風險,而新三板很好地解決了中小企業經營規範性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此外,作為一個公開市場,新三板為投資者和企業之間搭建了一座信息的“橋樑”,有效降低了市場參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

年初登陸創業板的科順防水,就是一個很好地享受了新三板紅利的民營企業。

2015年10月,科順防水掛牌新三板,在掛牌前的兩年,科順防水的淨利潤分別為3953.26萬元和7855.98萬元,雖然業績不算差,但比起行業龍頭東方雨虹,還是有不小差距。

在掛牌新三板後,科順防水半年之內迅速完成了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4.4億。有了融資做保證,科順防水敢於大筆擴大產能,加大市場推廣,進而做大業績,2015年實現淨利潤1.65億,2016年2.64億。

可以說,正是有了在新三板的融資,才有了科順防水兩年業績翻三倍的“奇蹟”。

在經過了嚴格的IPO審核後,今年1月,科順防水登陸創業板,如今市值達到95億元,2017年營業收入超過20億,三年間翻了一倍。原始股東們實現了財務自由,高管和員工們坐享股權激勵紅利,投資者們也實現了投資退出。

被邀請的IPO,被重提的新三板

企業利用新三板的平臺實現融資、發展狀大,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少一些牢騷,多一些努力,踏踏實實利用新三板市場融資、股權激勵、分紅免稅、銀行貸款等便利優勢,做大做強自己,爭取儘早達到IPO條件。

四、重拾新三板,任重道遠

新三板這兩年發展不達預期的原因眾多,去年IPO財務門檻大幅降低,許多2000多萬淨利潤的企業轉戰IPO,導致大量企業流失是很重要的因素。

現在,IPO財務門檻重新提高,對於新三板是一個很好的刮骨療傷、“二次創業”的機會,而要重拾新三板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也任重而道遠。

對於新三板,三胖哥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挽留住優質企業。

一家交易所成功與否,取決的正是這裡是否有偉大的公司。本來已經積累了1萬多家掛牌公司,完成了量變,可隨著一大批優質公司摘牌、轉板、被併購,這樣的量變卻越難越變成質變。但若想留住優質公司,需要股轉公司去思考的問題著實很多,且不說各種政策何時推出,光是財務報表審計差異如何調整、公眾公司監管成本加大、潛在三類股東這些細節問題,就夠頭疼一陣了。

留住優質公司,就要解決好交易和融資這兩個交易所的本質職能。

交易方面,雖然年初股轉公司對新三板交易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推出集合競價和大宗交易,但從目前兩個月的實行來看,只能說“基本平穩”,並沒有看到市場流動性的有效改善。

被邀請的IPO,被重提的新三板

如今,大量基金、資管產品面臨到期,做市商紛紛退出縮減規模,流動性對於估值的傷害被無限放大,我們經常看到某支做市股票被幾萬元資金打掉了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值。

融資方面,優先股、雙創債、股權質押這些融資品種相繼推出,股轉公司功不可沒。但如果把新三板當成未來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戰場,這些還遠遠不夠。探索創新層企業公開發行、公募基金入市、適當降低投資者門檻,才能讓更多的資金不斷湧入新三板,配合流動性的改善,實現有序循環。

可以預見的是,交易和融資的兩方面改革,未來都會圍繞“分層”這個主線。

創新層這個概念,馬上就要滿兩年了,可大量創新層企業卻看不到任何的福利。首先,不能急,凡是創新都要經歷一個糾錯過程,如果企業基數不夠大、企業頻繁進出,肯定無法實現創新層內部的再分層;其次,創新層的入圍標準確實有待商榷,現有的近千家公司都確實是新三板最優秀的10%嗎?

再多說一點,新三板要二次創業,對券商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如果未來的IPO真的以獨角獸和大國企為主,那隻能是變成大投行們的盛宴,和中小企業一樣,中小券商的投行生存空間將被擠壓。

所以,發揮投行本質,為新三板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就成了中小投行的重要業務領地。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套路,把新三板當“通道業務”來做,就又將陷入死循環。在新三板,具備定價能力、承銷能力以及用資金賺錢能力的券商一定能率先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這幾年,幾乎每家券商都在談“新三板全產業鏈”,但真正做到位的,卻幾乎沒有,這可能和我們的傳統投行思維有關,也可能與新三板的大環境有關,不過,我們還相信,中國的“華爾街”式投行,一定會誕生在新三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