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曹植岳父,卻力挺曹丕上位?結果慘遭曹操冤殺!

三國時代,蒙冤被殺的人不少,比如孔融等人,但要說最無辜最冤枉的非崔琰莫屬。崔琰死的時候,曹操集團內部權力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具體來說,就是曹操兒子們為了爭奪接班人資格,已是形同水火,形成以曹丕和曹植為首的兩大陣營,朝中群臣都主動或被動選擇站隊,很難有人置身其外,對於這場決定未來政治格局走向的鬥爭,崔琰也很難置身其外。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導致崔琰殺身之禍的根本原因就是奪嫡之爭。

但是歷史事實遠非如此簡單,一切還要從崔琰本身說起。

崔琰出自河北大族,清河崔氏在當時可是響噹噹的世家大族,其勢力盤根錯節,枝繁葉茂,任何一個當政者都不敢輕視,故而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鄴城,將冀州從袁紹手中收入自家囊中之時,特意招攬了崔琰。

此人是曹植岳父,卻力挺曹丕上位?結果慘遭曹操冤殺!

崔琰名氣很大,在士人間很有號召力,早年學劍術,劍術出色,後來讀書,同樣出類拔萃,曾是經學大師鄭玄的弟子,可謂是文武全才。

當時崔琰還在袁紹牢中,曹操放他出來後,特意讓他列席慶功大會,不得不說,曹操很給崔琰面子,但是崔琰卻讓曹操差點下不了臺。

席間,幾杯酒下肚,曹操志滿意得說:哎呀,我剛才查了一下戶口,說這個冀州有三十萬人,這可是一個大州啊。

一副暴發戶的嘴臉暴露無遺!

在這種場合下,換了大多數人,趕緊順著梯子往上爬,恭維一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該表忠心唱讚歌時刻,絕對不能錯過。

然而,崔琰卻不是這類人,他當場站起來,說:現在天下分崩,生靈塗炭,王師駕到不先存問風俗,不先安撫百姓,曹公先想到是得了多少糧食、人口、軍隊,可以擴充自己的勢力,這難道是敝州百姓寄希望於明公的嗎?

一盆冷水直接澆到了曹操頭上,讓曹操好不容易有的好心情,頓時索然無趣。但曹操是個天生好演員,當時立馬擺出一副虛心接受批評的面孔,先生說的很對。

然而對崔琰的不滿,就此埋在曹操心中,誰不給曹操面子,他註定沒有好下場。

此人是曹植岳父,卻力挺曹丕上位?結果慘遭曹操冤殺!

此後十二年內,曹操一直隱忍不發,反而與崔琰結為姻親,為兒子曹植迎娶崔琰侄女。道理很簡單,曹操想要成就大業,崔琰背後的勢力不得不借助,最好辦法自然是兩家聯姻。

在此後的日子裡,曹操一路壯大,剪除群雄,從司空至丞相,最後稱公稱王,稱為兩漢四百年來,首位異姓王。

隨著曹操的權力的膨脹,在世人看來,其取代漢室是早晚的事。

作為世家大族的領軍人物,按照當時社會意識形態,他必須擁護漢室,此時,曹操和崔琰之間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其中直接導火索是,曹操封王之後,有個叫楊訓的人上書給皇帝,對曹操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反感,最終牽扯到崔琰身上。當時,崔琰擔任幹部人事選拔工作,楊訓就是崔琰推薦的人員之一。

風言風語傳到崔琰耳中,崔琰就要來楊訓那份奏疏看看,看完後回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之。”

意思是,我看沒什麼大不了的嘛,時間會改變一切。

崔琰寫封信的目的是什麼,是寬慰支持楊訓,還是覺得此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完全不在乎,我覺得後者可能性比較大。

但是有人趁機添油加醋,將此事傳到曹操耳中,曹操聽後勃然大怒,下令對崔琰處於“髡刑”,就是剃掉頭髮,罰去做苦力。

這種處罰,對普通百姓或許是輕一些,但對崔琰這樣士大夫可謂是相當羞辱性的一種處理,如果崔琰判刑後整日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曹操的扭曲心理得到滿足,或許時間一長,這事就不了了之。

然而,崔琰卻依然坦然自若。

曹操得知後,覺得崔琰這是在蔑視他,公然向他示威,如此一來,崔琰斷無活路了,果不然很快被判處死刑。

如果說楊訓事件是導火索,那麼,奪嫡之爭就是催化劑。

此人是曹植岳父,卻力挺曹丕上位?結果慘遭曹操冤殺!

曹操晚年,究竟選擇誰立為儲君,一直猶豫不決,便私下向群臣徵求意見,很快接到許多意見信,無非有人支持曹丕,有人支持曹植。

而崔琰的態度卻完全出乎包括曹操在內的所有人的意料,崔琰公開旗幟鮮明地支持立曹丕為儲君,給出的理由很簡單,這樣合乎立嫡長子為儲的傳統。

按照常理,崔琰侄女嫁給曹植,他支持曹植才是人之常情,但他毅然決然,個人感情讓位給法統規矩,崔琰大公無私的做法,自然引來眾人的敬佩。

然而,儘管崔琰做人無可挑剔,但此事做法卻不恰當,本來是曹操私下徵詢,你卻公之於眾,奪嫡之爭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誰也不肯挑破。崔琰做法無疑是將曹家家庭的權利鬥爭公佈於天下,這是觸犯了曹操大忌。

歷來帝王自然希望臣下忠於自己,但是卻不希望過於“邀名”,崔琰的公正無私,坦蕩利落是他的最大亮點,同時,也是為他最終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曹操殺崔琰之心由來已久,只是一直隱忍等待時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