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孩子成績的影響因素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績的影響因素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績的影響因素

經常有家長向我諮詢以下問題:

1、孩子成績沒有達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家長很焦慮。

2、孩子考試有壓力,把本應該會做的做錯了。

3、老師對家長提出很嚴肅的要求,讓家長去解決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問題。

4、家長輔導不了孩子,孩子不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去複習和鞏固。

5、課外作業負擔過重,孩子疲於應付,睡眠不足,導致學習興趣的衰減。

面對這些問題,做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地面對呢?

家長關注重點:不要讓家庭教育成為擺設,家長要提高引導孩子學習的能力。

目前,在很多學校都存在老師佈置大量課外作業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很多家長除了與孩子共同接受外,別無選擇。是別無選擇嗎?與其說對老師無奈外,好象也沒有更多的解釋。大家都抱有同樣的心態,我的孩子要由老師來教,如果我不接受老師指揮棒的指揮,好象我的孩子就要吃大虧,正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細思之,正是家長的這種心態,讓孩子在學習處於雙重壓力之下,在學校要聽老師的,在家裡還要聽老師的,不僅自己要聽老師的安排,爸爸和媽媽也要聽老師的。請想,幼小的心靈從學習的一開始,便把學習當成一種無奈之舉,興趣從哪裡在來?孩子能每天從早晨學到晚上嗎?比如我舉一個例子:

有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家長,她每天最為擔心的事:孩子今天晚上幾點能寫完作業。為什麼要擔心?因為孩子寫作業很吃力,書寫慢,理解題意也慢,再加上磨蹭,幾乎每天都要到十一點以後才能上床睡覺。家長一下班回到家,匆匆準備好晚飯,一家人吃完飯,收拾完碗筷,就得坐到孩子身邊督促孩子。有時候,孩子不會做的題得花上很長時間給孩子講明白。對於孩子做錯的題,還要不厭其煩地去訂正,孩子煩,家長無煩。這位家長髮出一聲感嘆:現在小學我還能應付,到了初中,高中以後我該怎麼辦?我的能力也只能應付小學作業題啦!!!!

我想,類似於這位家長的現象應該有很多。可能只是部分孩子寫作業時間相比上面這位孩子要用時少些,但是心理上的壓抑和沉重和這位家長几乎沒有什麼兩樣。

解決方案:

1、家長轉變觀念,切莫培養孩子的懶惰心理。家庭教育中心任務是培養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拿到學習中來,家長要的做工作,首先是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孩子認為學習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長的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孩子就進入學習的自我管理階段。如果家長總認為我孩子還小,我必須要陪伴,要幫助孩子讀題,要檢查孩子的作業,幫服挑出錯誤和毛病的話,你在習慣培養的初期可以這樣做,但如果你長期這樣做,你就等於在逐漸培養孩子懶惰的心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依賴性心理:寫作業是我的事,檢查作業是家長的事。我不管寫第一遍時錯多少,反正我是做了。這樣一來,孩子就非常容易養成粗心大意的毛病。當家長一遍遍去糾正孩子改錯時,孩子會慢慢養成反感家長的糾錯,在學習態度上越來越不端正。

2、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承擔學習的後果。面對孩子的依賴性心理現象,家長必須要學會放手,嚴肅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哪怕你錯的再多,也要你自己承擔後果。我的任務只是給你簽字,證明你完成了家庭作業。而批改作業是老師的事,如果你不認真,你粗心大意,你的作業本上就會出現大紅的叉叉,你會喜歡這樣的紅叉叉嗎?如果你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問題,可以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但是我們絕不會替你寫作業。解決了孩子的依賴感後,家長還要著手鼓勵孩子,先肯定孩子的個人努力,讓孩子看到自己正逐步走向獨立。接下來就是給孩子一些正確讀題,解題的方法,讓孩子提高寫作業的效率。

3、家長要學會觀察和思考,階段性地總結孩子的表現。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在孩子每次寫錯了題後,便會忍不住去糾正孩子,有時孩子心有反抗之意時,家長便會起無名這火,結果把一次作業弄成了雞飛狗跳牆的親子衝突。面對這種現象,家長要清楚地意識到,寫作業的是孩子,可不是家長啊!你不要弄錯角色。孩子寫錯了那是情有可原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現實,並不是不可原諒的事。孩子寫錯了,說明在注意力集中方面,在讀題和解題方面,在基礎課學習方面肯定存在問題,家長必須要冷靜觀察,通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去細心觀察,通過檢查孩子的作業發現孩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階段性地和孩子一起做真誠的溝通與交流,這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加以改正。

家長關注重點:理性面對成績,正確衡量孩子的能力。

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長把孩子取得的分數看的非常重,有時孩子少考了幾分,簡直要了家長的命。每次考完試,看看我們的家長都在做什麼吧,有的家長在打聽本次考試全班有多少孩子考了滿分;有的家長在問詢本班孩子成績在自己孩子之上的有多少名;有的家長在埋怨孩子為什麼竟然那麼粗心,怎麼就能把該得的分數給莫名其妙地丟了,甚至心裡越想越氣不打一處來;有的家長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咋那麼優秀,自己的孩子咋就考不出那個好成績呢;有的家長會找老師尋求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辦法,可是老師卻臉難看話難聽……

在這裡我要告訴過度關注分數的家長:成績並不能代表孩子的真實水平,能力也不是僅體現在一兩次考試之中。不是嗎?想想看,考試只是檢驗孩子平時學習的一次綜合表現罷了。何況考試題並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面發展水平,過度關注分數的話,會不會讓孩子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被忽略或者被掩蓋掉呢?

有一位初一孩子家長拿給我一份語文試卷分析,分析的非常詳細,幾乎分析到了試卷中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了。看完後我問家長:你通過試卷分析讀到了什麼?家長答:我就是感覺孩子太粗心大意了。就這麼一句話其他的都沒有了。

看到這位家長如此狀態,我就告訴她:你孩子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孩子沒有複習課本所學內容,完全處於應付老師課外作業上了。二是孩子平時沒有養成學習習慣,肯定是你一直在做孩子的陪伴學習,因為有些錯誤是誤讀了題意或者沒有理解題意造成的。三是孩子沒有建立閱讀興趣,從作文中就能看出,枯燥乏味,且文中無物。針對這三點解釋,家長連連點頭。我同時告訴家長,成績下面掩蓋的很多內容你都一無所知,你關注分數還有意義嗎?

解決方案:

1、家長要把唯分數論轉變為培養孩子的能力論。好成績的取得是與平時的能力培養分不開的,比如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課外閱讀能力;比如獨立思考能力;比如觀察能力;比如課外實踐能力等。這些能力都是與課堂教學沒有直接聯繫,完全是功夫在詩外的事。如果家長僅把目光放在孩子能否完成家庭作業上,你就會無暇顧及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更不可能解放孩子課餘時間,去豐富孩子的課外生活。

孩子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堅持,且需要家長的引導和鼓勵。在這方面我有很深的感受,我在孩子幼兒中班時曾經直接找到老師:我兒子不需要寫作業,他現在還不具備寫作業的能力,比如執筆能力就不行,我需要孩子每天有一個快樂的自由玩耍的時間,我不能讓孩子從幼兒園就揹負沉重的家庭作業負擔。老師聽到後有點臉難看,但是我就鐵定了主意堅持下來了,沒有讓孩子寫作業,並不意味著我完全放開手不管孩子的學習,我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著重從識字興趣上著手,每天和孩子做識字遊戲,帶孩子到戶外認識廣告牌上的生字,到書屋去閱讀孩子喜歡的奧特曼圖片上的文字,再後來通過引導孩子飼養小動物上網查閱相關的飼養知識,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經過這樣的興趣引導孩子會很容易拓展了視野,養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同時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去玩耍,讓孩子去關注小螞蟻、蝴蝶、鳥兒、花草樹木,然後再結合孩子提出的很多為什麼引導孩子到《十萬個為什麼?》中去尋找答案。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自己不斷探索和發現新事物,同時通過應用電腦這種工具,甚至到書中去尋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方式將不再是依賴於想像力而是自己去動手、動眼、動腦去解決。

每次孩子考完試後,他都會自己告訴我,班裡同學的考試的情況,同時也在尋找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結合孩子自己的思考,我們再輔助從他平時寫作業時的習慣養成,生活習慣的養成等給孩子一些引導,很容易就讓孩子糾正了一些不良習慣,端正了學習的態度,增強了孩子的上進心。

2、家長要學會為孩子減負,提高孩子學習的動力。有一天,一個10歲的女孩兒跟著媽媽來到我家裡,一見面,孩子就哭訴開了,我一聽,原來是孩子感覺到課外作業負擔太重,每天幾乎沒有自己玩耍的時間。其實這個可愛的女孩兒所遭遇的問題是很多孩子所共同面對的。要想解決孩子在學習上的畏難情緒,至少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學習,讓孩子明白學習並不是一件多苦的差事,而是要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一個人如果不學會以苦為樂,那肯定比吃黃蓮還要苦了。我列舉了一位馬拉松選手長年累月堅持鍛鍊運動的例子,讓孩子去思考一下,看看這種堅持之苦最終還是苦嗎?讓孩子明白人的忍耐極限是在不斷的適應和堅持中養成的,才會讓孩子不再認為自己非常非常累。二是家長要敢於挑戰沉重的課業負擔。我曾經對一些小學和初中生的家庭作業進行過分析,發現很多作業題都是靠量來重複的,比如數學題,本來同類型的題孩子完成三道就足可以鞏固課堂所學了,而如果讓孩子完成同樣的題十幾道的話,最後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厭煩,孩子一厭煩,就會忽略對其他題的認真思考和正確解答,結果造成多米諾效應——把會做的題和不會做的題混為一談,直接從心理上不願意去接受和麵對。我曾經給一些願意嘗試減負的家長提出一個建議:把老師留的課外作業給孩子減少3/1或者更多,只留下簡單的,有利於鞏固課堂知識的習題,把拓展練習放在週末孩子開心地玩兒之後進行。結果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都提高了成績,老師也感覺到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啊,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已經告訴你了。

3、家長要正確評價孩子的學習能力,抓好基礎,放眼長遠的提高。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老師滿堂灌,而不會把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做為改善教學的重點上。我曾經對兒子同班59名同學的學習情況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能綜合發展的孩子僅點2/5左右。而處於部分發展的孩子卻佔絕大部分,還有約1/5的孩子幾乎各方面能力都偏弱。面對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性,請家長們一定要冷靜地思考一下。仔細衡量和分析一下你孩子所處的能力範圍,如果你能正確地評價你的孩子,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針對孩子偏弱的能力方面給予一些關注和提高了。當然,這要考慮到孩子興趣培養,以及親子溝通方式的調整。想讓孩子在哪方面感興趣,必須要從興趣入手。切莫只望著分數興嘆了,時間長了,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卑感,非常不利於孩子長遠的發展上。

家長關注重點: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觀念,放鬆孩子學習的心情。

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去指責和打罵孩子。比如有一位家長,每次在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只要孩子寫錯了,就會斥責孩子:你腦子進水了?你剛才還能做對這樣的題,怎麼一轉眼的功夫同樣的題又算錯了。說著說著,家長的巴掌就上去了。再看孩子,兩眼發呆,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是啊,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很簡單,在家長的簡單和粗暴的干涉下,讓孩子不知所措,根本沒有把心思用在集中精力去思考上,也不知道自己這一筆下去是對還是錯。家長的壓迫性輔導方式往往會導致孩子處於機械的學習上,根本不可能輕鬆面對,更談不上創造性思維了。

面對家長缺乏理性的輔導孩子學習,需要提出警告的是:你如果總這樣干涉孩子的學習,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認為學習是一種遭罪的現象,認為學習是苦差事。細想想,如果你每天被人這樣“折磨”著,你興趣何來?你的快樂焉存?除非你是受虐狂。

解決方案:

1、培養孩子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自主安排學習時間。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是我們家長可以解決的事。其實這並不難做到,比如我每次在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會和孩子有說有笑,在孩子心情非常愉快的狀態下,再把話題轉到課外時間安排上,孩子會一件件事給你排列:第一件事,我回家後要先洗手,喝點水,玩兒一會兒;第二件事,我會到書房寫作業;第三件事,我們一起吃晚飯;第四件事,我們到樓下散步,鍛鍊身體;第五件事,到電腦上學習,或者用一下“摩爾莊園”,或者和爸爸下棋,或者和媽媽玩大富翁遊戲,或者到樓下找小夥伴玩兒等;第六件事做睡前閱讀。看著孩子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樣做,我會感覺到很開心。

2、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意識,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我的孩子也有粗心大意的現象,如把題意理解錯了,把結果運算錯了等。面對這種現象,都是在孩子寫完作業後給孩子進行一些輔助訓練,比如引導孩子大聲讀題,然後把題意講給我們聽。比如幫助孩子複習默寫生字。比如讓孩子給自己出題,我們來答(有時我們會故意寫錯了,由孩子來糾錯)。比如讓孩子把不會做的題做一下回憶,看看是否超出了課堂所講的內容,如果確實超出了孩子能力範圍,便會讓孩子放棄這些超難度的題等。通過給孩子創造寬鬆的學氛圍,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輕鬆的事,很容易能做好的事,自然就會對學習感興趣了。通過引導孩子採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效率的提高,從而節約出更多的時間供自己自由支配。

3、家長要用輕鬆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學習,讓孩子認識到課外作業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家長的心態往往決定著孩子對學習的看法,比如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晚上回家必須要先寫完作業,有時孩子邊寫作業會邊玩兒,家長越是讓孩子認真寫,孩子就越拖拉磨蹭。其實家長此時完全有必要解放了孩子,讓孩子出去放鬆一下,快樂地玩耍一陣子,再回來繼續完成作業,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但是很多家長偏就不這樣做,非得逼著孩子一口氣寫完才允許休息。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絕望之感,因為想玩兒玩不成,不得離開書課前,最後就形成了寫作業過程中無目的地玩兒,這種玩兒的結果是作業寫不好,玩兒也不開心。家長學會幫助孩子計算時間成本,這是必須要關注的事情。通過計算,讓孩子知道自己學習上可以用多少時間,用在玩兒上可以用多長時間,用在課外閱讀、課外活動上可以用多長時間等。有了時間計算結果做為衡量的依據,很容易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己在寫作業上效果的提高。當我們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肯定後,會讓孩子建立一種自豪感,一種自我滿足滿。因為他認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達到自己的個人目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想各位家長你應該清楚了,好成績是建立在多方面能力培養基礎之上的,並不是僅靠課堂上的努力,以及完成那點課外作業。只有家長充分認識到影響到孩子成績和能力提高的因素,通過查漏補缺,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被分數遮望眼,不被名利纏身心,才能真正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學習,面對孩子的成績。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構建學習型家庭,倡導民主型的親子關係,才能真正讓孩子擁有學習的動力,以及恆久的上進心。

詳情關注:中國狀元學習力講師團(北大清華教育資源講師團)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績的影響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