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曾经无比繁华,如今几成空城


这里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设市,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人。

甘肃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 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 图为位于河谷中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

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0余万名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

半个多世纪过去,石油资源枯竭,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老城外迁,昔日辉煌的玉门老城中弃楼遍地、设施老化,几成空城。

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的玉门面临着发展瓶颈。 21世纪初,玉门市和玉门油田作出迁移决定,大片工厂倒闭,厂房住宅被夷为平地,因油而聚的人们开始迁走。 图为曾经的娱乐场所

70多岁的刘阿姨在玉门影剧院旁开了个小卖部,“一天这客人不超过10个人啊,我就是油田的工人,我岁数大了,搬不动了”。现在还留在玉门老成的人大多都像刘阿姨一样,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图为工人电影院。

一个城市,没有公交车,没有超市,走在路上零星的几个人好像互相都认识,虽然谈不上沧海变桑田,却也处处体现着时代的痕迹。图为大门紧闭的商店。

遗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逐渐老化,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图为玉门曾经的新华书店

2009年3月,玉门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图为玉门老城汽车站内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人在等车。

2001年,全玉门市66个居委会缩减成33个,2004年又缩减至12个。 2009年统计表明,留守老市区的人口已不超过3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