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你都30了,

別到處浪了,該老老實實結婚生子了...

你都30了,

怕是有不少存款吧...

你都30了,

褲腳放下來,又不是二十幾的小年輕了....

這樣的話,

你是否早已聽了無數次了。

的確,30歲了,一大堆焦慮也隨之而來,

搜索詞條上,“30歲,該怎麼辦?”搜索量居高不下。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的確,年過30了,不再是17.8的青春無敵,也沒到四五十乃至六七十那種看穿一切從容處世的淡然,而是一個所有的焦慮都一起迸發,焦慮得剛剛好的年紀。

有很多人選擇不浪了,回家結婚。杭州市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在本市國內居民結婚登記中,男性平均結婚登記年齡33.1歲、女性31.0 歲。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可30歲,一切真的還不晚。”

01

就如同這則泰國廣告的女主角一樣: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我沒見這麼大的狗狗,萬一它咬我怎麼辦?

而你們卻告訴我,不要害怕它。於是我第一次向未知伸出了手...

我還學會了一個東西叫“嘗試”。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一個人睡,夜裡打雷了,我很害怕。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可是媽媽安撫我之後,告訴我說:“不要怕黑,要勇敢”。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學騎車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瞬間嚎啕大哭。可是爸爸說:“不要怕摔倒”。

他還教會了我一個詞叫“樂觀”,我當時的理解就是即使摔倒了也要記得微笑吧。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爸爸媽媽,謝謝你們,我學會了嘗試,學會了勇敢和樂觀,我開始變得堅強了。

同學們嘲笑我的麻花辮土的時候,我可以做到大方的抬頭挺胸,不在意他人的淺見和狹隘的目光。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而且,我還找到了最大的興趣,攝影,我希望世間的美好和不幸都在我的相機裡舒展開來。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02

今年,我30歲了。

“我把工作辭了,打算要去尼泊爾,做一名攝影師。”

可是我發現,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周圍的一切變得跟小時候都不一樣了。

是的,我30了,你們理所當然認為我必須靜下心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嫁一個丈夫,柴米油鹽醬醋茶過完餘生...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我知道你們是關心我,像小時候那樣,怕我打雷睡不著,怕我騎車摔倒。

甚至,你們怕我會失敗,失敗了就要從頭開始,畢竟我30了。

可我想說,爸爸媽媽我想告訴你們:

“不要擔心,我很清楚我想做什麼,請支持我。”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而且我始終會記住你們說的,不害怕,要微笑。

整個故事看完,小編印象最深的是最後的畫面,在機場女主背起行囊回頭的瞬間,變成小時候背書包與父母告別扮笑臉的場景。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好像在告訴我們,在父母心裡,你永遠是個孩子。也好像在說,作為孩子的你,請永遠保持那一顆最初的心,無畏堅強勇敢的走下去。

03

但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很輕鬆:你可不可以這樣對待你的孩子?

有人說,我們小時候就是被父母打罵著過來的,現在不也好好的麼,孩子那麼小,費那勁幹啥?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育兒,不是為了培養叢林法則下食物鏈上端的優勝者,而是,在兩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之間,建立溫暖的情感聯結。”

在同樣的教育方法下, 你是這麼走過來的,現在你的孩子卻未必感到幸福。

有個很叛逆的孩子,在老師和諮詢師的幫助下,說出了他的心裡話:

“我以前就是很叛逆, 結果碰到的老師非常愛管我,我媽動不動就罵我,結果我更加反抗···在我家人眼裡三歲小孩子在都比我有主見,不是我不好好和她們相處,我也一直在努力,可是她們一開口就是罵或者煩我。我是一個很愛做決定的人,而我在家裡面,吃什麼菜都不是我能決定的,所以我沒辦法聽她們的任何話.···

我現在很大了,想起以前的事,覺得他們都沒有用正確的方法教育我,反方向的推動我 ···

這個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別人鼓勵他,而不是說不完的嘮叨,最希望的是大人不要一直拿他當小孩,可以尊重他,相信他...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像廣告片裡拍的那樣,在孩子害怕的時候,在身邊給他鼓勵打氣;

半夜打雷時,會及時起床安撫孩子,告訴他要勇敢,而不是抱怨一句“破天氣”,翻個身繼續睡;

孩子遇到什麼挫折和困難時,你是冷冰冰拋下一句自己想辦法,還是鼓勵他要微笑,然後扶他起來。

爸爸媽媽們,試著去做一做吧,多一點耐心,真的不難。

04

那麼,我們來說第二個問題(小編認真臉·jpg):

“你30歲了,甚至更多,但那又怎麼樣?”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30歲了,房子還是按揭買的,每個月的月供就好高。

孩子好不容易養到五六歲了,教育問題就是壓在兩口子頭上的大山。

選雙語幼兒園還是普通的?好糾結!

要不要買學區房? 買不起!

要不要報特長班?沒空陪!

學校三點放學了,怎麼辦?沒空接!

......

還有家裡的老父母,雖說現在退休了有退休金不用管,老兩口身子骨也倍兒棒,可畢竟年紀大了,萬一再出點什麼事兒,可怎麼辦?

好多三十歲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每一天都活的戰戰兢兢,一刻也不敢鬆懈。

他們中間,有公司老總,有部門經理,還有老師、技術工、程序員。

人前看著光鮮亮麗,成家立業家庭幸福,可誰知道背後他們居然擔著這麼大的壓力。

用我朋友毛毛的話說就是:“有時候特喪,感覺活著真沒意思,但又不敢死,畢竟身後還有那一大攤子人呢”。

說完這話這個三十歲的老爺們將眼前的啤酒一口喝乾,又匆匆向家走去。媳婦打電話說孩子發燒了,讓他回去送孩子上醫院看看。

到30歲了,幾乎所有人都在下意識防備著一個猛獸的到來,它叫“中年危機”。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被海量轉發、刷屏,作者用了兩萬多字詳實地記敘了一段讓每個人都會感到揪心的經歷:

姥爺冬天光膀子開窗通風→姥爺感冒了→姥爺肺部初步感染→姥爺肺嚴重感染,輾轉多家醫院→病情惡化→進入ICU→送走親人。

短短二十幾天,便陰陽兩隔。

這篇文章紮了很多人的心,也引發了大量共鳴:比如人到中年的乏力、中產家庭的焦慮,甚至還有離家多年在北上廣深漂泊的迷茫……

許多人讀完後變得更加悲觀,原來生命這麼脆弱,一場感冒百萬家產一朝散盡, 我們這些條件還不如他們家的普通人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從《中年》中,我們該學會的不是中年的悲哀或者中產的焦慮,而是更應該懂得珍惜當下,善待眼前。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回想一下,20歲時,覺得自己成熟了,不是17、8了,同時又害怕30歲,因為你覺得30歲已經老了;

今年你30歲了,會不會在某一天,突然好懷念自己的20歲,那時候的你,年輕活力,笑聲悅耳。

也許還有一些遺憾,後悔沒趁著年輕,做完當時想做的事,沒能和心愛的人一起,去當時最想去的地方。

05

也許你常對孩子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棵樹需要十年時間來積累才能成材,人何嘗不是這樣呢?

對準備好了的人來說,30歲並不晚,而是厚積薄發的開始!

這個短片裡,17個不同職業、年齡的人,他們都為自己、為未來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

舉個例子,你認識的某個人在CBD上班,工作體面,北京戶口,有車有房,身材高挑妝容精緻,還有一個好老公,經常在朋友圈曬著旅遊和美食....

你很羨慕,但你不知道的是,她很焦慮。

社會變化如此的快,一不小心就被淘汰,怎麼能讓人不焦慮,尤其是到了30歲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後來人超越。

所以,當你準時打卡下班後的第三個小時,她可能還在加班;當你週末在床上呼呼大睡時,她在某個學習班上課;當你去盛第三晚炸醬麵時,她也許正在健身房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將來的一切都是未知,所以她一直在準備著。

我30歲了,那又怎樣?看完恍然大悟

小編覺得,人生最好的狀態有兩個,一個叫“趁年輕”,很好理解,把事情在年輕時做完,免得將來“老大徒傷悲”。

但還有一個狀態叫“就現在”,也很好理解,做好了準備之後,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成與不成都不要緊,只要我哭過累過也拼過,就夠了。

生活裡的煩惱是永遠處理不完的,永遠都存在。但是隻要真正的上路,相信我,對你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