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每所學校都可以辦成有文化傳承的學校

還沒關注?

储朝晖:每所学校都可以办成有文化传承的学校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校史是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這所學校辦學特色和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積澱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那麼,如何讓校史活起來,讓每所學校都能在積澱中有所創新、在傳承中有所發展?如何讓每所學校都辦成有文化傳承的學校?我們一起來聽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研究員怎麼說。

每所學校都可以辦成有文化傳承的學校

教育是一種有歷史文化的活動,教育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教育活動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它和文化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活動,育人也主要通過文化來育人,學校正常發揮育人功能就必須是一個有文化的場所。

但現實中,不少學校沒有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這一特徵,往往僅把教育當成知識的傳授,甚至當成一種培訓,這就使得學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歷史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一些人為了提高考試的績效而有意淡化學校的歷史文化,使得越來越多建築很漂亮、考試業績很輝煌的學校變得越來越沒有“文化”了。

一所學校的文化和歷史育人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宏觀方面,即利用宏觀的文化和整個社會的文化進行育人;二是微觀方面,即運用學校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文化、一些人和事來進行育人。這裡我著重講微觀方面——運用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育人。在這方面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認識,相對來說,歷史比較長的學校、有延續性的學校可能會更加重視、重用學校的歷史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而歷史比較短的、缺少歷史文化積澱的學校則大多數比較不重視運用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育人。甚至有一些學校會進入這樣一種誤區,即認為我這所學校本身沒有什麼歷史文化積澱,所以就根本不考慮運用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育人。

這種誤區的產生事實上是對“校史”的理解出現偏差——學校存續時間短就沒有歷史。其實校史與學校存續時間長短沒有必然的關係,舉個例子,陶行知曾經在南京創辦的南京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即後來的曉莊學校,這所學校總共只有三年的辦學時間,卻積累了很多的歷史文化資源。而現在我們的中小學大多都有三十年的歷史,有的甚至是五十年的歷史,有六十年、七十年曆史的學校也很多,但是這些學校卻不重視對學校歷史文化資源的積累和利用,以致這些有六七十年曆史的學校歷史依然內容稀薄。這樣一比較,我們就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即長期以來,不少學校,一是不注重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積累,即便辦校時間很長也沒有“歷史”;二是不注重使用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教育教學,這就使得它的教育教學效果大大降低,校史育人的功能就沒有辦法很好地發揮出來。

储朝晖:每所学校都可以办成有文化传承的学校

校史,是學校存續發展的歷史過程,它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如果一所學校辦得很有質量、很有品質、很有內涵,即便校史很短,它依然是很重要、很豐富的教育資源。相對於今年來說,去年的活動就是一所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相對於今天來說,昨天的活動就是歷史文化資源。因此我們要比較準確地理解、把握校史的概念。但不少學校並不重視這些日常的積累,往往認為現實的、表面的、當下的就是重要的,沒有看到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昨天,所以長期以來缺少歷史的積澱,以這種方式辦下去的學校即便辦了一百年也沒有真正的校史。

任何一所學校,只要還在存續,就都要注重自己的歷史文化,就都要注重積累,將每一天的活動記錄下來,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所學校不注重積累,就永遠都沒有歷史。因此我認為,各所學校,在意識上、觀念上、行為上首先要跟上,它才能有真正豐富的、有價值的歷史。

那麼各所學校應如何運用校史資源

做好育人工作?

首先,無論學校的歷史是長是短,都要做好日常的積累工作,即做好每日的工作日誌,這是基礎工作。並且日誌應是比較詳盡的、完整的、客觀的、真實的記錄,避免虛誇與雕飾。一日有工作日誌,一月有月份大事記,一年有年度大事記,這些逐漸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這所學校的校志,校志積累到一定程上則可以逐漸撰修成校史,這個過程要完整。

其次,學校的日誌、大事記等留下了以後,並不是簡單的一摞摞資料文字圖片擺在那裡,而是間隔一定的時間,如一個學期、一個學年,就應該對學校的工作做分析總結。一方面要找前一段時間工作的優勢在哪裡,哪些是正確的、是取得成績的;另一方面要找經驗教訓,這點很多學校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勇氣去做,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取得成就的;實際上有些工作稍稍退後一點就可以看出是走了彎路的、是一種教訓,是存在浪費和錯誤的、違背基本規律的,只有自己學校內部做了分析總結才能看得出來。

對這兩個方面做了到位的分析本身就有利於學校進一步辦好,如果沒有對這兩個方面做客觀的、深刻的剖析,就有可能以前犯的錯誤繼續犯;以前做得比較好的工作也可能被忽視而沒有繼續做下去,沒有了延續性。在定時地對工作進行分析總結基礎上進一步把學校辦好,這是各個學校都可以做到的,這就是在利用校史的功能來做好學校的工作。

储朝晖:每所学校都可以办成有文化传承的学校

一所學校,不僅要繼承和發揚自身原有的歷史文化傳統,還必須有新的創造和跨越,只有做到“返本開新”,才能永葆其特色鮮明、發展持續。那麼如何“返本開新”?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應對措施。

對於一些歷史比較久的名校,我建議,第一,要全方位、多個渠道、多種途徑使用校史資源。現在一些學校僅僅將這些資源作為對學生展示的材料,這種方式過於單一,校史的功能也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事實上,其中的關鍵點是讓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對學校的歷史進行分析總結。歷史當中肯定有取得成績的一些竅門,同時也有曾經經歷的一些波折和教訓,我們應思考怎麼利用這些竅門,怎麼吸取這些教訓。更重要的是要對校史當中一些具體的人、具體的事進行分析,比如某所學校歷史上有一位很有影響的數學教師,那麼能不能組織數學的相關教師和教研人員,來對他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進行研究學習,並在接下來的教學當中進一步充分發揮其作用。這就是一個多點多面的,整個學校的教職工都能參與的活動,但是這種活動很多知名的、有豐富歷史的學校都沒有去做。

第二,就是在學校管理上,從校史裡也可以總結經驗教訓。我知道北京的兩所同時創辦,如今都已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學校,一所在“文革”時被打得七零八落,另一所,校長很低調,在“文革”當中基本保持了學校的穩定。到了“文革”過後,這兩所學校的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後一所學校相對比較和諧,也保留下不少學校歷史文物,繼續辦下來了,教職工對它比較有歸屬感,有服務意識;前一所學校不只是文物被損壞嚴重,人心也再難聚攏到一塊,沒有了共同的目標。從這個例子來看,學校當下做什麼都是對歷史的一種觀照,你當下的行為,事實上是你對待學校歷史的一個反映,所以我建議這些歷史比較長的、比較豐富的學校一定要敬畏歷史,重視歷史的價值,做好校史的有效利用,這個工作有很大潛力可挖,有很多事可做。

對一些普通的學校,需要建立這樣的觀念:普通的學校不是沒有歷史,只要它有存續期,它就有歷史。但是,往往是這些普通學校的管理者、教師,沒有歷史感,沒有很好地去把學校歷史當中存在的東西記錄、挖掘、呈現並歸納總結出來。這些工作沒做到位,所以就使得學校覺得好像自己的歷史就是平平的,在時間軸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缺乏創造自己歷史的動力。這類學校首先要做的是確立自己的歷史感。

任何一所學校“平平”的歷史當中都蘊含著波折,都蘊含著這所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生命密碼”,要想把學校繼續辦好,就要找到這個密碼。所以一所普通學校,如果能夠很好地記錄、積累、分析、總結、利用自己的歷史資源,這所學校就有可能辦得更好。如果它依然很怠慢自己的歷史,在無歷史意識中度過,它就可能永遠都辦得一般。這種例子很多,不在此一一列舉,它說明事實上很多學校的歷史是需要總結的,善於總結、利用自己歷史的學校就能辦得更好。

對一些歷史很短的新建校,如前所述,歷史短不等於沒有歷史。微觀方面,它首先要做好當下的每日工作日誌,月份和年度大事記,進而寫校志,注重積累,做這些工作是這些歷史不長的學校積累校史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宏觀方面,這些學校還應思考如何借用整個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讓這所學校有更深、更廣的文化基礎。當年清華初創之時,校方就感到學校歷史太短、歷史感不強,相對來說京師大學堂的發展時間會更長一些,所以當時的校長周詒春就請了梁啟超來學校做講座,梁啟超的講座以《君子》為題,他說到:“君子之義,既鮮確詁,欲得其具體的條件,亦非易言……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此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了清華的校訓。處於初創時期的清華,歷史不長,它就借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加深它的歷史內涵,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麼對於那些歷史不長的中小學,清華大學這個例子就可以借鑑。如果學校有一個比較高端的歷史起點,那麼它的發展才會有更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如果在起點上就認為我歷史不長,就沒有什麼歷史了,那就是把自己孤立於整個人類社會文化,孤立於整個教育的歷史,這是一種比較淺薄的看法,無法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在學校中的育人功能,不利於學校的發展。

新創辦的學校,時間很短,也可以找到自己在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文化當中的定位,而後再來確定自己的歷史,這種價值是完全不一樣的。

储朝晖:每所学校都可以办成有文化传承的学校

一所學校要做到“返本開新”就必須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原點”,那麼學校如何定位自己的“原點”?

育“人”成才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迴歸成“人”即迴歸教育的原點。有的學校把目標放在事上,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這類學校儘管是辦了很多年,但它的歷史依然可能比較蒼白、比較平淡。只有學校圍繞人的成長與發展做了豐富多樣的工作,學校中的人才是有活力的、有精神的、有個性的,天性得到充分發展的。這一類學校才會有比較豐富的歷史,有文化含量比較高的歷史。從一些歷史名校的校史中,不管是清華還是北大,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它們的某一段校史很輝煌,寫得出很多生動活潑,有個性有影響力的歷史,有師生在其中豐富的活動,辦刊物、建社團、發理論、引思潮、展藝術,顯現出一個個鮮活的人;而它們的某一段歷史寫得很格式化,非常平淡、非常單一、非常缺乏內涵。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在這所學校的某段發展過程當中,沒有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它的原點不是人,人是被綁架的、是被束縛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因此,每所學校要想找到自己的“原點”,就要依據它所面對的學生的成長髮展的實際需要,來安排教學、進行管理、開展活動,規劃自己長遠的發展,找到相應的教育規律和教育理念對應的方案,這樣才能讓這所學校的發展更加充分、更加有效、更加符合人的成長髮展的需要。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學校史志分會理事長。)

储朝晖:每所学校都可以办成有文化传承的学校

文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儲朝暉

原文刊載於《福建教育》總第1176期

排版 / 林小晶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