冫礦泉水冫
文曲星下凡的包拯在公元1062年病逝,享年63歲,據說出殯的那天用了21口棺材分七扇門抬出,很多人認為包拯鋪張浪費,那麼真的就如百姓所說的那樣嗎?包拯為何會命人在其死後用21口棺材出殯,還要從七扇門運出?把這些棺材分別葬在不同的地方。
其實古人這麼做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被盜墓賊掘墓,比如曹操就用了72疑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成效的,能讓自己在死後安寧一段時間,因為盜墓賊們如果真的想盜墓,也得付出很多的精力。
都說做官難,做清官更是難上加難,每個人開始做官的時候總是說自己一定是個好官,但是面對金錢、美女、權力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把持的住?然而歷史上也有始終如一的清官,其中就有包拯,包青天、青天大老爺,這都是百姓對包拯的稱呼,包拯為官清廉,然而宋朝此時貪官汙吏甚多,腐化朝綱,面對這種情況,包拯舉報了很多官員,以至於他們丟了烏紗帽,僅在任職監察御史的一年裡,包拯彈劾了180位貪官汙吏,這還是沒有仔細統計的。
包拯在生病期間,也想過這些問題,他知道等自己死後定會有人將他挫骨揚灰,所以事先謀劃好了自己的身後事,就是用21口棺材分別從7座城門抬出,再葬到不同的地方,這樣想尋仇的人自然就不知道包拯的墓地了。
事實證明,包拯的這種做法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畢竟自己的墓地在一段時間內是沒有任何人來打擾的。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貪官的時候,同時也湧現出了非常清廉的好官,為人們口口傳送。在這裡比較有名的大公無私的好官有海瑞,包拯。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非常著名的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 我們都知道包拯在任的時候,是非常有名的開封府尹,曾經做官做到龍圖閣大學士。可謂是位高權重。在任上的時候,因為辦案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得罪了許多的人。有身在江湖的人,也有在朝廷上身居要職的官員,都有得罪。
因為是辦案,所以法不容情。所以包拯在任上的時候,最為著名的案件應該就是狸貓換太子這一案件。在查這個案的時候,查到底其實就是現今的當朝皇帝不是真的皇上,而真正的皇上身在民間。 那麼所以這時候包拯可就不僅僅得罪的是一些官員了,都辦案到皇帝的身上了。正是由於包拯的鐵面無私,本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包青天的稱號。在以上包拯的種種事蹟上面,包拯的做法被萬民所傳頌。 那麼在包拯死的時候,他為自己準備了二十口棺材,也許你會說,為何要準備二十口棺材呢?因為之前我們都說了,包拯在辦案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了,防止死後有人盜墓。
在包拯出殯的時候,街頭哭聲一片,人們捨不得包拯離開。 因為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好官。人們捨不得他離開。在包拯死後,人們為包拯修建了祠堂。而合肥有名的包公園和包公祠就是最好的見證。包拯在為自己準備二十口棺材的時候,也許二十口棺材裡並沒有包拯的存在,在出殯的時候,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四門同時出發,所以讓一些盜墓者無從下手。 還有一種說法是,包拯之前在斷案的時候,為什麼會如此的準確。因為在包拯斷案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通靈之後向地府的人詢問此人冤情。 在與地府的人接觸的過程中,有地府的人告知包拯,讓他死後用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四個門出發,埋到不同的地點,這樣包拯在地府的時候,就不會受到之前在陽間辦案,所殺死的人在地府向包拯討命,也不會受到惡鬼的侵擾。
由於包拯在陽間的鐵面無私,在陰間的時候,也做了一個判官。所以包拯在自己死後,打造二十口棺材,同時出四個門出發。不僅僅只有盜墓的原因,還有鎮壓惡鬼和維持正義的作用。 老九分析。在我國古代,古人,尤其是一些剛正不阿的人物,會採取不同的手段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真正的墓葬,其中,包拯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也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史書記載,包公在出殯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被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至於包拯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各位朋友不知道真相,但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包拯在當官期間,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上打奸佞,下除小人,得罪了朝中很多大臣。
古人乃至現在的老者,講究入土為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死後被人挖墳掘墓,暴屍荒野,是所有世人絕對不能忍受的。所以,為了掩人耳目,保護軀體,即使是大公無私的包拯,也採取了這種防範手段。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類似於包拯這樣,對自己的陵墓採取防範措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接下來,老九與朋友們一起講講另外幾個典型例子。
運行人員:好鹹的鹹蛋
一點劇情
作為史上第一清官,斷案如神的包拯是正義的化身,嫉惡如仇的性格使他十分公正嚴明。一般人死,就是一生的結束,而包拯去世,還要去地府繼續任職,他的死,在民間就相當於換了個工作地點。
作為十大閻羅之一的包拯,其真身死後,據說家人共準備了二十一口棺材。分別同時由不同的門出發,葬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的,就連抬棺槨的人都不知道包青天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而且,在包拯下葬之前,他的家人就說,包拯的棺材都是被下過咒的,誰碰了就會受到懲罰。從此,包拯的墓一直被重點保護,但是,動盪時期不幸被整改,後來又重修,人們去祭拜的是包拯的正義精神。
正史中並沒有包拯死後的詳細描述,不過,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怕小人報復。包拯生前性情剛正不阿,沒少得罪那些小人,有很多壞人都對其恨之入骨,這種無惡不作的人不得不防,所以,就有了後人的這種無奈的準備。
歷史密探
傳說包拯是文曲星下凡,一生剛正不阿,為人正直、簡樸。
但是在公元1062年逝世之後,據說出殯之時用了21口棺材分七扇門抬出。
很多人都說包拯太鋪張,難道說他生前簡樸的生活方式都是做做樣子麼?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是有書君,因為大學時期讀的是警校,包拯包大人在過去也算是法官一職,那麼算是有書君的前輩了,今天我就替包前輩說兩句吧。
其實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包大人為什麼死後用那麼多棺材。
包拯生前為官清廉,專替百姓做主,在當監察御史期間一共向皇帝遞送了187分奏摺,要命的是這些奏摺的內容全是舉報和彈劾貪官汙吏、庸腐官臣的,這間接說明了他當官期間一定得罪了很多人。
那麼包拯為什麼要為自己準備21口棺材呢?其實這個和曹操時期的疑冢是同理,為的是防止仇家來盜墓。
逝去之人最忌諱死後不得安寧,所以包大人死後也想過上安生日子,但是他為官期間得罪了那麼多的權貴,即使是當朝宰相、王爺們也被包拯彈劾過。
弄這麼多棺材,其實就是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掘墓偷墳,挫骨揚灰。
包拯下葬後,家裡人還散佈一些謠言,誤指包拯墳墓的地址,或者誇張傳播一下鬼魂詛咒之類的迷信思想。
但是即使這樣,包大人的墳墓還是被掘了兩次。
第一次是南宋時期被金軍挖掘,包拯和其夫人的墓都遭到嚴重破壞。
後來有人重新修繕完畢,包大人才能和夫人重新又葬在了一起。
第二次是文革期間,反動派分子破除迷信活動。
包拯的墳墓未能倖免於難,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包拯的墳墓時發現了6具骸骨,其中有兩具是包大人和他夫人的,其他的應該是包拯的其他後人們吧。
1985年包拯墓又被重建。
在這段掘了建、建了掘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河南鞏縣也有一處包公墓,可能是此疑冢做的比較像,所以大家都以為河南鞏縣的包拯墓才是真的。
直到後來合肥的真包拯墓被挖掘出來之後,大家才知道河南的那個包公墓是假的。
不管怎麼說,這人啊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為人正直得罪權貴都吃不到好果子。
包公這樣公正清廉的人,在死後早做準備的情況下還是被折騰了兩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有書共讀
包公是個“大法官”號稱包龍圖大學士,他一生斷案無數,上可打君(打龍袍),下可管臣(鍘了駙馬陳世美)。尤其他有三口鍘刀:"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分別對應的是鍘君、臣、民三個階層。
(包公)
包公生前斷案無數,為民伸冤,勢必得罪了許多權貴和無賴之人,這些人在包公活著時候,沒有能力報復,當包公死後,有可能做出對包公不利的事來。包公能想不到嗎?
有鑑於此,包公臨死前,參照三國曹操死後佈下“72疑冢”的辦法,告訴兒孫,提前準備21口棺材,出殯的那一天,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說白了,就是包公佈下迷惑陣,讓盜賊或者仇人,找不到他的真墓所在。
還有種說法是說包公防備惡鬼報復,包公之前在斷案的時候,都是"日審陽間,夜審陰間。"據說他是通靈的,能和鬼神打交道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斷案如神的原因。
他夜晚通常向陰間詢問當事人的冤情,在與地府的"鬼"接觸的過程中,有個地府的"官員"告知包拯,讓他死後用二十一口棺材,分別從各門出發,埋到不同的地點,惡鬼就找不到包公真身,就不能禍害包公了。
(包公斷案)
總之一句話,包公下葬用二十口棺材是"迷惑計,"目的就是"陽間防惡人,陰間防惡鬼"。
答案回答完畢,其實我覺得這個方法不科學,曹操的“72疑冢”最後都找到了,何況包公的"21疑冢"?
曹操佈下72疑冢時,正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作詩云:"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這話用在包公疑冢上也沒毛病。
要想讓後人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我覺得應該效仿元朝做法,元朝皇帝都是把屍體放在挖空木頭裡,然後用鐵古綁緊,埋在地下,填好土,萬馬踏平,次年上面種上草,直到和四周景色一樣為止。過了多年,自己都找不到了。這是最好的方法,直到現在,元朝皇帝陵墓都沒有被發現。
包公墓其實在1956年就發現了,曾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了起來。
1973年,考古人員開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發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後人。
(包公墓)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在河南的鞏縣也有一處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後來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後,才知道河南鞏縣的包拯墓並不是真的。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秉燭讀春秋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明鏡高懸,被民眾稱為包青天。他鐵面無私,官至監察御史,這個職位是監視各大官員的,符合他的鐵面無私的風格,來監督各位朝政要官。據史書記載,包拯在當職監察御史期間,共上了187份奏摺與皇帝,奏摺內容全是彈劾貪官汙吏的,所以,得罪了很多的貪官汙吏。
嘉佑七年,包拯在東京汴梁去世,宋仁宗念其功績,追封他為禮部尚書,被送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在他下葬的那一天,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城的七個城門口出城,這21口棺材裡只有一口是真裝著包拯屍體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他得罪過的仇人中有挖墳掘墓、挫骨揚灰的。
1956年,包拯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考古人員在安徽合肥其中一個最少最簡陋的包拯墓裡,發掘了6具骨骸,就是包拯與妻董氏及其他後人的。
包拯生前廉明清正,剛正不阿,死後還葬在了最小最簡陋的墓裡了。這就他廉潔修身,低調的生死寫照。
a夢美兒
「開封府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說的是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他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深受人們尊崇。但你知道嗎?他在下葬的時候,卻用了足足21口棺材,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這是因為,包拯生前公正廉潔,斷案無數,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任職期間,更是向皇帝遞187份,彈劾貪官汙吏的奏摺,所以也給自己樹了不少敵人,不少壞人對他恨之入骨。包拯活著的時候,這些人避之不及,但死後必定想盡辦法報復。
所以,為了防止小人報復,他便效仿曹操的「72疑冢」,提前準備了21口棺材,出殯當天,先後從合肥的7個城門抬出,其中20口是假的,只有1口是真的,分開埋葬,以防止被人掘墓。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包公通靈,可以和鬼神打交道,「日審陽間,夜審陰間」。某天晚上斷案時,一位地府官員告訴包拯,死後準備21口棺材,從不同門出發,埋不同地點,可以防止死後惡鬼纏身。
現在看來,包大人如此妙計,確實達到了迷惑人的效果。導致我國考古學家在掘墓時,也一度發現了好幾個包公墓,直到1973年,才挖出了真的,並在1985年重建保護起來。
找靚機二手機
在民間一直都流傳著當年包拯下葬時用了21口棺材同時下葬,這無非就是為了效仿曹操的的72冢。但不得不說包拯的做法最後很失敗,在他死後不久,雖然防住了仇家和盜墓賊,但卻沒有防住這一群禽獸。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瞭解真相。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形象地展現了包拯的形象。實際上,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是這樣的,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但正是由於包拯的鐵面無私,因而得罪很多當朝的權貴,因此有很多仇家。公元1062年,64歲的包拯去世。在他去世後,包拯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
在民間一直都流傳著當年包拯下葬時用了21口棺材同時下葬,無非就是包拯的後人為了防止包拯的仇敵以及後世的盜墓賊挖墳掘墓,打擾到包公。實際上,關於包拯下葬時用了21口棺材同時下葬的事情,一直都是傳說,可信度不高。但是包拯死後,確實是被安葬在了老家合肥,這點是無疑。因為現在已經發現了包拯墓。考古發現但雖然防住了仇家和盜墓賊,但卻沒有防住歷史上的這一群禽獸。
靖康之恥後,金兵迅速南下,攻陷合肥,包拯墓被這金兵一群禽獸所破壞,當時的隨葬器物也大多被盜。後來包拯後裔將原棺和墓誌遷葬於墓西三十多米處,原墓地被廢為耕地。後來,當地官員誤將包夫人墓當作包拯墓,修葺一新,並蓋有享堂。
1973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拯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遺骨及其墓誌,同時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兒媳及長孫的遺骨。後來,又按照宋制修建了包公墓園。
總之,包拯及其後人千算萬算,用21口棺材同時下葬,躲過了仇敵和盜墓賊,卻沒有躲過去金兵這群禽獸,真是夠悲催的呀!
密探零零發
這21口棺材是真有其事,還民間傳說?我偏向於是民間傳說。關於包公的傳說,我童年時聽了不少,記憶深刻的是聰明絕頂斷案如神的包公。偏偏生了個不聽話的孩子。叫他上東他往西,叫他打狗他攆雞。
包公臨終前想:我讓他用木頭棺材葬我,他非得用石頭棺材。那樣我就不能轉生了。於是告訴兒子一定要石頭棺材埋葬。等包公死後,他兒想我一輩子總和爹對著幹,這最後一件事,就依著他吧。結果真用石頭棺材埋葬了包公。
後來的民間傳說農曆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就是在包公的石頭棺材上磨。反映了人們期盼早日把石棺磨開,讓包公重回人間,主持正義的願望 。
李冠朝
我不知道史書關於包拯下葬史料記載的真假與否,因為有很多事情“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好象是《紅樓夢》中的一副對聯,就是說這個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到底是真是假,讓人很難辨別,都是說不準的。
如果史料記載可靠的話,那麼說是包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生前著實地得罪了很多權貴,或者說許多很有勢力的人,這些人在包拯活著時不能拿他怎樣,但包拯死後肯定會報復他的。所以包拯嚥氣前特別交待子孫要給自己多準備些棺材,避免自已死後可悲的下場。比如說被仇家掘墓鞭屍之類的事情發生。只是史料好象說包公生前鐵面無私,廉潔奉公,那麼這二十多具棺材,又是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死的這麼排場,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不妨把這個史料當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