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密探零零發


包拯,包青天,後世關於包拯的評書,小說太多了,所以到了我們現在關於包拯的電視劇電影也是太多了,很多90後的相信都看過《少年包青天》系列的,好像又四部吧,不過我最喜歡看的還是前兩部,周杰和陸毅演的那兩部,裡面的曲子一聽到就感覺挺嚇人的。不過自己還是很喜歡看,裡面的每個故事情節都設定的很好。

當然這個電視劇只是以少年時期的包青天為準的,不過很多自然也都是後世的小說,評書寫出來的,所以不能全信。

歷史上的包拯在1062年突然得病而亡,終年64歲。宋仁宗親自去弔唁了的,可見包拯在當時來說確實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皇帝都親自去弔唁了的。

包拯的一生其實也並沒有電視劇裡的那麼傳奇,包拯在宋仁宗五年考中進士,出任建昌縣知縣,但是包拯決絕了因為父母年紀大了,後來就到了和州監稅,但是後來還是辭職了。幾年之後父母去世,包拯在1039年的時候才進京聽選,當了天長知縣。

後來包拯又出任端州知府,監察御史,包拯也出使過遼國,也做過尚書工部員外郎,到了皇佑四年也就是1052年出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1056年權知開封府,包拯並沒有做過開封府尹,而且在宋朝的時候開封府尹一般是不會給趙氏以外的人做的,開封府尹都是皇家的人來做的,所以包拯是不可能做到開封府尹的。到了1062年的時候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又來又拜樞密副使,樞密使在宋朝是相當大的官,一品官,樞密副使也是二品的。這個算是包拯一生中最大的官了,後來調任禮部侍郎但是包拯沒有接受。包拯在1062年五月的時候就突然得病死亡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包拯的一生中其實並沒有電視劇裡那麼的跌宕起伏,而且可以看到包拯為官幾十年,好像一直都是在升官的。算是比較平穩的。

不過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是一個好官,剛正不阿,包拯為官就是廉潔著稱的,不畏權貴,被後世稱為包青天也是不為過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包拯是北宋時期的名臣,論才學,他進士及第,論品行,他一生剛正清廉。包拯的一生光明磊落,給人留下的都是些正面的事蹟,甚至連他黝黑的皮膚,都讓人感覺親切。而在民間,包拯更是被描繪成了一個專門為民請命,斷案如神的形象。


早年高中之後,包拯被授予知縣職務,但是家中父母掛念,只得留在二老身邊。父母相繼老去之後,他還守孝數年,前後共耗去十年光陰,直到39歲的時候才正式任職,為朝廷效力。

包拯活躍的時期,正是大宋少有的明君——宋仁宗在位的時候,此人多次提拔有識之士,心中常有富國強兵之思。仁宗善於納諫,這才是包拯能夠留名青史的關鍵,包拯曾經在進諫的時候,口水都噴在仁宗臉上,但仁宗並不在意。正是仁宗的這種豁達,讓包拯的諫言經常能夠得以採用。



包拯一生仕途比較順利,除了有一次因為力保其他官員,而受到牽連被降職外,其他時候官途基本沒有起伏。出仕沒幾年,在經過一年的知府任職以後,就被調入京城,擔任了御史。御史就是大宋的言官,如果遇到庸主,那就是毫無威懾力的一共官職,因為他說什麼,朝廷都不做理會,但是遇到仁宗這樣的明君,這御史就厲害了。御史雖無實權,但是可以彈劾任何人,包括皇帝,特別是像包拯這樣膽大心細的御史,那些心術不正的官員,會經常因為忌憚他,而有所收斂。

包拯一生彈劾的官員很多,大部分都是朝廷大員。仁宗寵幸張貴妃,貴妃曾經向他提起自己的父親,想給他謀個節度使的官位,但是遭到了包拯的極力反對,君臣因此大吵一頓,但是最後包拯態度強硬,而仁宗也選擇了屈服,回宮後還因此訓斥貴妃:你就知道節度使,不知道還有個包拯?

包拯在京敢彈劾高官,到了地方又能整頓吏治,造福百姓,在他的治下,不但經常審訊一些作奸犯科之輩,還會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向朝廷進言,給出一些合理的政策。而且包拯辦案向來公正,從不收受賄賂,所以一直都有廉潔的名聲。正是因為他在各個職位上,不但廉明,而且很有成績,所以官職一路高升,做到了樞密副使的職位。



在大宋,各部的正職也只有個名頭,並不讓他們具體插手政務,所以這個樞密副使其實就是當時的最高官員之一了。雖然只是個二品官銜,但是實實在在進入權力的核心,看得出仁宗對他的器重。

包拯辛勞一生,政績斐然,名聲很好,這既是他本人能力、品行帶來的結果,也離不開賢明的仁宗皇帝的支持。公元1062年,包拯死在任上,仁宗感念他的功勞,親自前去弔唁,還為他停了一天的朝會。包拯一生辛勞,沒有辜負皇帝對他的器重,而皇帝也感懷他的忠誠,用行動表明了自己對包拯的喜愛。

在包拯死後的第二年,仁宗也突然駕崩。賢臣剛走,皇帝后腳隨之而去,這對賢明的君臣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一般而言,剛正不阿的清官,在官場上往往會不如意。像包拯能在官場上風生水起,一方面說明了當時宋仁宗確實對於包拯厚愛,也說明了包拯本身情商頗高。


小鎮月明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為官清廉,鐵面無私,因此也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並且包拯也是為數不多的死後被納入神話體系,並被世人奉為神明的人類。

包拯是在宋仁宗五年考中的進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當了一個知縣,但是後來他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於是只好辭官回家,直到後來父母去世了,服喪期滿包拯才重新擔任了天長知縣,由於乾的不錯沒過幾年就被調到了端州當知府,這個職務在別人那是數一數二的肥差,因為端州是名硯端硯的產地,其他的官員除了每年產給朝廷上貢的以外,還會額外生產很多打點其他朝中官員的硯臺,但是包拯在端州,除了給朝廷上貢的外,沒有拿一方受賄官員,更沒有帶回一方硯臺回到自己家中。

後來包拯得到了御史中丞舉薦,開始擔任監察御史,宋朝一直飽受契丹的襲擾,包拯就開始提倡練兵強國,而不能一直通過給歲幣買和平,在當時的敵對情況下,仍然作為宋使出訪遼朝,但是後來因為包拯鐵面無私,所以也受到排擠,後來擔任了工部員外郎、和多地的轉運使,在這期間包拯充分展現了自己不畏權貴的一面,直接彈劾當時得寵的張貴妃的父親張堯佐。

包青天人們對他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擔任開封府府尹,其實包大人從來就沒擔任過開封府府尹,包拯是在嘉佑元年開始擔任開封府知府一職,但是其實包拯只在任一年時間就被升為了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包拯的性格是那種眼裡容不下沙的人,連續彈劾了兩任的三司使,後來仁宗調任包拯擔任了這個職務,但是沒過多久,包拯突然病重去世,宋仁宗親自前往吊念包拯,併為包拯輟朝一日,追授禮部尚書,賜諡號孝肅。

包拯執法嚴明,廉政愛民,在上任期間,整頓吏治,嚴於律己,並且改革了宋朝上訴要賄賂官員的弊端,因此在後世包拯儼然成為了清官的代表。加上後世對包拯的故事進行了很多神話,也加深了包青天在民間的形象。


玄坤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名字千古流芳,他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

包拯的別稱很多:”黑臉包公”、”包青天”、”包黑炭”、”包公”、”包孝肅”。

這裡的”黑”,不單指膚色黝黑,還隱含著他鐵面無私,為人正直,廉潔奉公,一絲不苟的做事原則。

一、38歲前的包拯。

包拯出生於公元999年,祖籍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天聖五年(1027年),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

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他有兩個哥哥,早年病逝。父母親年紀都大了,贍養老人的重擔落在了包拯肩上,於是包拯辭官不去赴任。

後來又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還是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安心贍養老人。幾年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時,已經38歲了。

二、屢獲升遷的包拯。

公元1041年,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之機,大肆斂取高達貢數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當朝權貴。

包拯上任後,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政滿一年,沒有贈送權貴,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公元1043年,包拯入京,擔任殿中丞,後擔任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建議操練軍隊,練兵強國,充實邊境守備,不能一直通過歲幣買和平。

又提議被廢黜的貪官,不得再次做官。

公元1045年,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國。回宋後,他再次建議朝廷,要挑選合適的將領守衛邊防,以防契丹襲擾。

公元1055年,包拯因推薦官員失誤被貶官。

公元1056年,包拯擔任權知開封府。據歷史記載,他在任開封府知府期間,有兩件事比較突出:

一是簡化了民眾告狀的手續。大開官衙正門,凡是告狀之人,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當面陳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難。這一改革,深受百姓歡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包拯不顧達官貴人們的反對,毅然下令將所有堤壩和花園拆毀。

雖然後來權貴們告到仁宗那兒,由於包拯做得完全正確,仁宗也只得緘口不言。

此後升任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間,他處理了多起涉及權貴的案件,他彈劾過丞相、王爺的兒子、貴妃的親屬等人。

這些人要麼位極人臣,要麼是皇親國戚,他有御賜的三口鍘刀,也斬了不少權貴,執法公正嚴明,頗得民心。他還曾建議朝廷早立太子、節儉勤勉。

中間插一個包拯辦案的小故事:一天王五牽著自己的驢去賣炭,他把驢捆在市場門口的樹上,一會兒賣完炭出來一看,驢變得又瘦又小,就去報了案。

包公想了想說:“把這頭驢關上3天,再審”。第三天包公說:”把這頭驢打40大板,愛它怎麼跑就怎麼跑”!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驢的小人。

包拯一路步步高昇,最高職位做到了樞密副使,在宋朝時屬於二品官,放在現在就是國防部副部長。

《鍘美案》中,包拯秉公執法,不畏強權,即使公主、太后橫加阻撓,以官相逼,包拯也毫不畏懼,寧可丟官不做。

也要懲治罪臣陳世美,最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此舉大快人心,影響深遠。

三、包拯最後的結局。

公元1062年6月,包拯在樞密院時突然得病。彌留之際,仁宗還親臨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最終於7月3日因病離世,享年63歲。

包拯病逝後,宋仁宗親自弔唁,並輟朝一日,追贈其吏部尚書,諡號”孝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例吧。

你有沒有想過,包拯得罪了這麼多權貴,為啥沒人敢報復他呢?

一是打鐵需要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包拯一生清廉,辦案鐵面無私,且英明果斷。

二是宋仁宗並不是昏庸的皇帝,在位期間他能知人善用,能臣輩出,實行的都是仁政,做到了“為人君、止於仁”。

所以像包拯這樣的清官,當然要大力維護,有這樣硬的大Boss在背後撐腰,一般人當然不敢動包拯。

歷史上的包拯確實大公無私,做了官以後對家裡人的要求也很嚴。”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死後不得葬進包家祖墳”。

所以包拯一直被人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我們心目中的包拯,是個公正廉明,剛正不阿,清明廉潔,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

在當時和後世都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後人對他的事蹟不斷加工、演繹,一直流傳至今。


有書博物館


包拯這個人,歷來給我的印象都是這樣的。



再過了一段時間等我長大的時候,咦!他變成了這個樣子。



反正就是長得烏漆嘛黑的人,小的時候,家裡面還經常說我長得和“包黑炭”一樣,扔到碳堆裡面都屬於找不到的那種人,哈哈。(聽說這個演員為了演包拯專門往臉上塗巧克力,哈哈!)


好了,詳細介紹一下北宋的包拯吧!


包拯在大多數的人眼中已經被電視劇完全洗腦了,認為史書中的包拯就是那個樣子,但是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像我們所熟知的包拯連皇上都敢打,這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是不可能的事情,作為臣子,以下犯上,那就是死罪一條。


包拯,這個出身於北宋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夥子,是一個特別喜歡讀書的人,終於在27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為官之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建昌知縣,可是包拯卻沒有去,為什麼?


因為,這個包拯太孝順了。


朝廷授予他建昌知縣,他便推辭沒有去上班,就僅僅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又給了他一個叫做和州監稅的工作,包拯這傢伙一聽,這尼瑪離得更遠了啊!不去!不去!堅決不去,就索性辭官了。


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包拯的父母雙雙去世,這個包拯還是捨不得離開家鄉,害怕著一走就再也沒有機會回來了(小夥子真戀家啊)。於是,包拯的鄰居都看不下去了,你丫的玩呢?不工作整天呆在家裡面,還口口聲聲地打著“孝順父母”的口號,你丫的建功立業了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包拯一聽,哎!說的對啊,一拍屁股上班去了,於是他便做了天長的知縣,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包拯“巧斷牛案”的故事了。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包拯被調到了端州做知府,在端州的這段時間,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整治當地的吏治,但是也僅僅呆了一年的時間。


包拯這一輩子最大的敵人就是張方平了,這個張方平是朝廷的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這張方平掌管著北宋王朝的財政大權,還不知足,卻去欺負一個開酒館的小商人,北宋年間,這些小商人可是很有錢的,敲詐一下能撈不少錢,這個小酒館欠下了不少的錢,張方平就讓這個小酒館的老闆用家產抵押,但是卻用低價買下了酒館老闆的家產,撈了不少的油水。


包拯知道了這件事情,咦!尼瑪,直接告狀了,皇上一道命令就將張方平的官位給剝奪了,讓他回家反省,沒想到新上來的三司使又尼瑪是個貪汙犯,包拯一生氣,又彈劾了一遍,這個新上任的三司使也就被免職了。


所以,這包拯這一輩子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打抱不平,經常彈劾他人,一時間朝堂之上的人都怕他,不僅如此那些外戚、宦官見了他恨不得繞道走,也不想搭理他。


嘉佑七年,包拯在樞密院工作的時候,突然得了重病,沒過幾天的時間,就病逝了,終年六十四歲。並且朝廷還贈他禮部尚書,賜諡號為孝肅。


歷史總探長


包拯是我們所熟知的一位清官,他鐵面無私,一生都為國為民。由於他當官清廉,又處處為百姓著想,因此被後人傳頌,包拯的美名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一段佳話。

包拯一直活到64歲,混跡官場二十多年,包拯從一個小縣令開始做起,一路扶搖直上。包拯憑藉的不是玩權謀,而是踏踏實實為百姓辦事。

包拯之清廉受到百姓稱讚,也因此引起了仁宗的注意,仁宗對包拯十分欣賞。包拯曾多次頂撞其他大臣,甚至皇帝。他不畏權貴,公正無私,實在令人欽佩。


包拯最後是病逝的,也算是善終。包拯得罪權貴不少,最後能得善終,也是好人也好報了,包拯那時是樞密副使。


麥地傳奇


包拯在歷史上是病逝的。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公元1062年,因病離開人世,享年64歲,想來“包青天”還是一個跨世紀的人物。最近央視黃維德版的包青天《開封府傳奇》引發熱議,又一次喚醒人們對包青天的懷念。尤其黃維德瞪眼式的眼睛讓很多網友吐槽。但是我們仔細看劇就可以發現包拯在哥哥嫂的撫養下經歷了一個滿是缺憾的童年,起初的瞪眼和彆扭或許就是在向我們展示包拯讓人同情的童年。看得出黃維德的表演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包拯,包希仁是安徽合肥人。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並在家鄉安徽省的天長縣擔任知縣。任期滿後,因為政績卓著被派到廣東省端州治理端州。端州盛產硯,每年向朝廷進貢,包拯在任期間政治政績,百姓十分感恩,集體為他打造了一個硯臺,包拯沒有不接受。在93年版的電視劇《包青天》中,包拯將硯臺從山上扔下,還給了端州大地。

宋仁宗期間,張貴妃得寵。宋仁宗多次要提拔張貴妃堂兄張堯佐,張堯佐官至戶部侍郎以後,宋仁宗仍然想再三提拔。當時作為監察御史的包拯,多次上書,認為宋仁宗提拔張堯佐與法度不服,任人唯親,這是錯誤的。包拯的觀點得到了當時的諸多擁護,宋仁宗只好作罷。後來張貴妃又一次煽風點火,想要讓宋仁宗提拔張堯佐,包拯再次制止。張堯佐也算識時務,自己拒絕了宋仁宗的任職。

提到包拯就不得不提一下開封府,其實歷史上包拯在開封府任職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在這一年裡,包拯就把據說當時最難治理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包拯鐵面無私對於違法權貴和驕橫府吏同樣法不容情,嚴加懲辦。包青天的名聲也傳遍了開封的大街小巷。包拯的鐵面無私的故事也被寫進了小說,話本中。在元朝的元曲中就有很多“包特製”的故事,而“包特製”就是當時老幼婦儒門對包拯的親切稱呼。


娛樂6頻道


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包拯在民間流傳著很多斷案奇聞,一些影視作品中也將他的故事描繪的精彩絕倫。

但是,歷史上真正的包拯,並不是影視劇中所描繪的那樣,他的臉可沒有那麼黑,也沒有那個月牙形的標誌,沒有像爾摩斯般探案如神,也不像小說裡所說的家道清貧。

恰恰相反,包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公務員”,並且為此努力奮鬥。那麼,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包拯的一生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整個人生像開掛一般官運通達,這也得感謝遇到了一位曠世明主,素有“守成賢主”之稱的宋仁宗。

正因為有了仁宗的庇護,包拯才能把朝廷搞得“官不聊生”。

而且根據《宋史》名臣列傳中的記載,包拯整個職業生涯總共彈劾了王公大臣多達36位,當時在京的官員送包拯一個外號“包彈”,沒有他不敢彈劾的人。

甚至宋仁宗當皇帝做的不對的時候,包拯依然上書對宋仁宗一頓批評。

可見這個包大人的“彈功”可不是一般的厲害啊,如果他只是敢向皇上諫言也就罷了,畢竟上下五千年為人正直敢於諫言的人多了去了。

但是!!!這位包大人他不僅嘴巴厲害,做事還靠譜。 他在職期間,嚴正執法,政績斐然,百姓很擁戴他。

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在突發疾病而去世,有人懷疑包拯是正常死亡嗎?

他執法森嚴,對誰都不留情面,有前科的人對他頗有忌憚。

會不會有人趁他生病時對他下黑手呢?

近來,中國科學院給出了答案:通過對包拯的遺骨進行研究,發現包拯的一股中鈣、鐵、汞的元素比現代人骨骼中含量要高,但是砷和鉛的量卻比現代人骨骼中的要低。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毒藥砒霜中主要是砒霜和硃砂。這兩種毒都可以制人於死地,包拯的骨骼中砷的含量比現在人低可以排除他在生病的時候被小人投毒這一原因。

所以,歷史上的包拯是因病去世。

他的這一生兢兢業業,可能身體積勞成疾,加之六十多歲在那時候也算是高壽了,人老了身體就會有毛病,所以在病痛中結束了他的一生。因而,包大人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有書君認為,包拯的這一結局算很好了,比起其他歷朝歷代賢臣的結局,不是遭奸人陷害就是備受猜疑被迫請辭。

而包拯生前得君主信任,得百姓愛戴,死後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為“孝肅”,可以說整個朝廷還是很重視他的。

包拯之所以有突出的政績,之所以可以善終,和包容他信任他,親賢臣遠奸佞,給他可以發揮的舞臺的宋仁宗是分不開的。

一個時代造就一個英雄,一個帝王成全一個英雄!包拯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傳承,宋仁宗的開明更值得去歌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包拯可以說是仁宗年間的全國知名豌豆射手,身負“包彈”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被他彈劾過的重臣就有三十多位。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他七彈王奎。王奎在擔任轉運史期間,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結果沒控制好度,颳得太厲害,激起了民變。隨後調兵鎮壓,不少百姓慘死獄中。如此罪行包拯當然看不下去,上奏章彈劾,但王奎在朝中背景深厚,與宰相陳執中等人關係密切,一時告他不倒。包拯一怒之下連上七道奏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言辭一次比一次激烈,最後一次言辭洶洶地指著仁宗鼻子說:你不聽好人言,任用酷吏,百姓一路哭聲你聽不到嗎!最終成功將王奎彈掉。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當時的宰相宋癢,舒王的女婿郭承佑,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朝廷重臣,一旦有錯,照彈不誤。

因此,當時社會上有個流行語叫“包彈”,描述一個官員人品好,就說他“沒包彈”,一個官員有毛病,就說他是“有包彈”。

包拯在開封府時,疏浚惠民河。發現許多權貴沿河修建花園水榭,侵佔了河流,導致河水不通,漲水氾濫淹沒民宅。包拯下令全部一拆了事。有權貴拿著偽增面積的土地證去照他理論,包拯一看來的正好,當即實地去測量面積,並轉頭上朝,上包彈!最終將惠民河周圍清理一空。

這樣一個到處得罪人的臣子,卻最後得到善終。嘉佑七年,包拯病逝。時年64歲。仁宗皇帝親自去祭奠,併為之輟朝一日。古語說;君明臣直,君暗臣佞。這一對君臣,可以算作前者的代表了。


國史拾遺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及結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鹹平二年),包拯出生。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聖五年),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本來,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但因父母年邁,他請求改在家鄉合肥附近就職,改任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不久辭官回家,照顧年邁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並守喪期滿後,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長知縣。

屢獲升遷

公元1041年(慶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他一改過往知府斂取大批硯臺供奉權貴的做法,只製造滿足進貢數量的硯臺。

公元1043年(慶曆三年),包拯入京擔任殿中丞,後擔任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曾建議操練軍隊、充實邊境守備,又提議被廢黜的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慶曆五年),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國。回宋後,根據在遼國的見聞,他再次建議朝廷挑選合適的將領守邊。

此後,包拯又先後擔任京東路(今河南商丘)轉運使、河北路轉運使、天章閣侍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揚州知州、廬州知州等職,多次建言朝廷充實邊境、選用人才、施行法治。

開封知府、御史中丞

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推薦官員失誤,被貶官。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包拯擔任權知開封府,此後升任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間,他處理了多起涉及權貴的案件,執法公正嚴明,頗得民心。他還曾建議朝廷早立太子、節儉勤勉。

包拯結局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時,突然得病。農曆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歲。宋仁宗親自弔唁,並輟朝一日,追贈其吏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剛正不阿,在當時和後世獲得了人們的廣泛讚譽。後來,人們對他的事蹟不斷進行加工,演繹出眾多傳聞和故事,使得包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為著名的“清官”。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