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在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

用戶58543928087


提到古代的清官大家應該下意識想到的便是包拯,包拯在古代可是出了名的為官清廉,包拯不畏權貴,無論誰犯法都一視同仁,包拯在北宋時期可謂是家喻戶曉,被老百姓稱為青天大老爺,在民間流傳了不少關於包拯的故事,其中就有包拯出殯的故事,當然包拯出殯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已經不可考了。

人們不僅僅是愛戴包拯,而且已經將包拯完全的給神化了,眾所周知包拯做官的時候可是得罪了不少人,因為他辦案的時候無論對方的身份到底有多麼的尊貴,他全都不管,只要有罪他就會處理,在他活著的時候這些人不敢和他對著幹,因為包拯之所以敢這樣做,最重要的是因為皇帝在他身後撐腰。

根據記載,包拯生前僅僅是針對權貴的奏摺就就有數百份,可見包拯有多少死對頭,包拯同樣也害怕這些人在他死後算賬,畢竟古人是有這個習慣的,在仇人死後挖墳掘墓,挫骨揚灰都是正常的。包拯生前的時候不怕這些,可是死了之後的事情誰能說準呢?

於是乎包拯定下了一個遺囑,自己出殯的時候要有二十一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在這二十一口棺材之中,只有一口棺材中有包拯的屍骨,有趣的是,當時盜墓賊看到這件事之後,還定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絕對不能盜包拯的墓,可見包拯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哪怕是盜墓賊都很尊敬他。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只是野史之中記載的,正史之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所以這件事大家當做茶餘飯後的閒談就可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公元1062年,包拯突然暴病身亡,享年63歲,但是包拯生前叮囑家人,在其死後定要用21口棺材,分別從7個城門出城,並在自己的墓地附近將這些疑棺也下葬,家人們也確實照辦了。

一:有人就會問,包拯這樣一個清官,深受百姓愛戴,為何在下葬的時候如此鋪張浪費,這麼大的排場,完全不符合包拯的行為,那麼包拯此舉究竟為何?

其實包拯之所以交代家人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高調做事,鋪張浪費,要知道包拯一直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史書記載他在端州為官一年,回鄉之時連端州的硯臺都沒帶一塊回家,端州的硯臺是出了名的好。事實上只要包拯去任職的地方,當地賦稅都有所減免,所以說包拯之所以讓家人用這些疑棺主要是為了迷惑他為官時所樹立的對手,因為他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

據說當時包拯為官時,朝中已經是烏煙瘴氣,貪官汙吏數不勝數,甚至有的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國庫空虛,整體國力一天天落後,再加上當時北宋又受到了金朝完顏家族的侵略和壓迫,必須每年向金朝納貢,所以包拯上奏皇帝,要求嚴懲那些官吏,尤其是不做實事的貪官,恰巧包拯遇到的是仁君宋仁宗,仁宗也是出了名的仁義,他不仁看見百姓疾苦,所以力挺包拯,按小說描述,還賜了尚方寶劍給包拯,可以先斬後奏,雖說是小說,但是宋仁宗的確非常信任包拯的。

史書記載包拯在一年內彈劾了180多名貪官汙吏,一時間轟動全城,整個城中的百姓無不歡慶。

所以人包拯在生前得罪了太多的高官,認為自己在其死後,這些高官或者高官的後代定會將自己挫骨揚灰,於是效仿三國時期的曹操,曹操是因為自己就是靠盜墓發家,自己疑心重,去世之後採用72疑冢,包拯則認為自己用21口疑棺即可。

二:這21口疑棺有作用嗎?

實事證明,包拯採用的21口疑棺,分散下葬確實有用,很多他身前得罪的人根本就找不到他的具體墓地,即使找到也只是找到了假墳墓。

很多人會問,難道盜墓賊都找不到麼?其實不是盜墓賊找不到,而是在盜墓行業內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盜關羽墓、不盜諸葛墓、不盜包拯墓;而包拯得罪的又不是盜墓行業的人,所以他們也就很難找到真實的目的了。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包拯下葬之後村名自發性的去保護這些疑冢,雖然他們也不知道是哪個,但是隻要有人對這些疑冢下手,他們就將這些人趕跑。

後來因為金兵入侵,不知誰起的頭,發現墓地裡面有很多金銀珠寶,於是大肆挖掘墳墓,搬運珠寶,而包拯墓地也深受其害。知道南宋時期,皇帝派人重新修繕了包拯墓。

三:包拯墓被發現

1973年,安徽合肥建立鋼鐵廠的時候,需要動土遷墓,然而就是這次建廠,發現了包拯的墓地,當時那些考古專家發現這附近竟然有幾十座墓地,他們對比這些墓地之後,決定從最小的入手,結果發現一塊寫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的墓銘\

羽評郡主


史書記載,包公在出殯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被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包公為什麼要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假的棺材呢,其實這就和曹操的疑冢一樣,是為了防止仇家盜墓,因為包拯當官期間,得罪了很多權貴,即便是當朝宰相,包拯也公然彈劾過。弄這麼多的棺材,其目的就是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偷墳掘墓,挫骨揚灰。
包拯下葬後,其家人還散佈了一些謠言,比如一些虛假墓地,棺材詛咒這樣的話。南宋時期,包拯墓地遭到了金軍的破壞,包拯和其夫人的墓都遭到了嚴重挖掘。後來又有人重修了包拯墓,包拯又重新和自己的夫人葬在了一起。
1956年,包拯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在文革期間,包公墓未能倖免難,1973年,考古人員開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發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後人。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其實,在河南的鞏縣也又一處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後來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後,才知道河南鞏縣的包拯墓並不是真的。

季末錦年123


小時候聽我奶奶講,包拯的兒子一生都不聽他的話。包拯為了死後順利投胎轉世,故意立遺囑說讓兒子在他去世後將他埋在黃河河心。他認為黃河水中間埋人不可能做到,而且兒子一直不聽他的話,估計會將自己安葬在一個風水寶地。但那年恰巧天氣大旱,黃河斷流河床暴露,一生都沒有聽過包拯話的兒子覺得應該聽從父親遺言,將父親的棺槨埋在了黃河之中。後來很快河水上漲將包拯墓淹沒,導致後來包拯無法投胎轉世,後世再沒有了這樣剛正不阿的好官。實在是天意不可違。


昨晚醉了1


包拯的一生公正清廉,剛正不阿,他清如水,明如月,為老百姓做出了很多事情,因此在民間人們都稱包拯為青天大老爺。民間各種戲曲、古書、評論裡關於包拯事蹟的更是卷帙浩瀚。

包拯的外貌特徵是,額頭上有一個月牙,面如黑炭,三口銅鍘鐵面,臉上寫滿了剛正無私,包拯還能決斷陰陽二界。其實,真實的包拯,並沒有如此神奇,更沒有這麼多牛的故事,但是他公正清廉、剛正不阿的故事是真的。

據史書記載,包拯當監察御史期間,一共向皇帝遞送了187份奏摺,這些奏摺的內容無他,全部是彈劾哪些貪官汙吏和庸官腐臣的,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包拯在當官期間得罪的人是非常多的。

嘉佑七年,一生清廉的包青天離開了人世,當時宋仁宗為了表達包拯的功績,將其追封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部長官銜。包拯在東京汴梁去世,去世後,包拯是被送往老家安徽合肥下的葬。

史書記載,包公在出殯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被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包公為什麼要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假的棺材呢,其實這就和曹操的疑冢一樣,是為了防止仇家盜墓,因為包拯當官期間,得罪了很多權貴,即便是當朝宰相,包拯也公然彈劾過。弄這麼多的棺材,其目的就是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偷墳掘墓,挫骨揚灰。


o161510544


一提到包拯,包青天,相信許多人都想到了他的鐵面無私,不僅在人間能夠為百姓申冤,到了地府,也成為十殿閻羅王之一,坐鎮陰間。他的故事廣為流傳,是民間極其愛戴的一位清官。


包拯死後,為自己準備了二十多口棺材,而自己的真身就藏在其中一個裡面,分七個門出來,從此,別人都不知道他到底葬在了哪裡。當然,很多人都已經猜到原因了,他是怕生前得罪的那些小人或者奸臣的後人會報復,所以才想出這樣一個辦法。

其實,不止是包拯能夠想到這個辦法,古人有許多都這樣防止自己的墓被盜。諸葛亮曾經採用木斷繩破的方式,讓自己的棺槨不被人盜取。曹操的72疑冢也是讓人拍手叫絕,沒人能找到曹操墓。



武則天的乾陵則用各種機關和堅固的建築技術,讓盜墓者無計可施。郭沫若先生曾惦記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半輩子,最後也沒敢動。


歷史密探


給自己準備這麼多假棺材。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怕一些仇家來報仇,歷史上的曹操也這樣做過,包拯一生辦案鐵面無私,肯定沒少得罪人,栽在包拯手下的人是數不勝數,其中還有一些權貴。包拯弄這麼多假棺材的目的就是用來迷惑對方,防止被人盜墓,這樣積累了一生的名譽就毀於一旦


古今說史


老九分析。在我國古代,古人,尤其是一些剛正不阿的人物,會採取不同的手段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真正墓葬,其中,包拯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也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史書記載,包公在出殯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被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至於包拯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各位朋友不知道真相,但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包拯在當官期間,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上打奸佞,下除小人,得罪了朝中很多大臣。

古人乃至現在的老者,講究入土為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死後被人挖墳掘墓,暴屍荒野,是所有世人絕對不能忍受的。所以,為了掩人耳目,保護軀體,即使是大公無私的包拯,也採取了這種防範手段。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類似於包拯這樣,對自己的陵墓採取防範措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接下來,老九與朋友們一起講講另外幾個典型例子。

諸葛亮墓

《三國志》裡諸葛亮的遺命上說“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所以根據他的遺命,後主劉禪就把他葬在定軍山下的武侯墓。但是相傳定軍山只是諸葛亮的一個假墓。

相傳諸葛亮彌留之際,他遺書後主劉禪,囑其在他死後,將屍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於是他命四個關西壯漢,抬著他的棺一直往南走。這四個漢子抬了一天一夜後,終於體力不支,但是此時槓未斷,繩也未爛。四個人商議後,將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後,他們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掩埋於槓斷繩爛之處。劉禪聽了報告後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快就會槓斷繩爛呢?於是將四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四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但是,四壯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曹操墓

據《三國志》等史料 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數百年後,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稱,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曹操冢》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 七十二疑冢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了。

武則天墓

如果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

武則天是一個善於用時間打敗一切的人。她14歲入宮,先是用18年時間當上了皇后,然後又用35年時間當上了皇帝,死後又用1200年時間證明了自己陵墓的堅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就連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還念念不忘中央批准發掘乾陵。可以說武則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

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像許三多一樣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至於陵墓為什麼挖不動,除了地勢、風水等因素,箇中原因,只有留待後世摸索。


不過,先人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歷史文明,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寶。作為後人,老九認為,我們應當充分保護好祖先的陵寢,讓他們安眠於九泉之下。

聽老九談歷史,談點不一樣的風花雪月,趣事奇聞。關注 歷史段老九,做你的歷史情報局。


歷史段老九


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子虛烏有,是民間傳說。

第一,古人是極重香火的,唯恐自己的墳墓沒有後代子孫來祭祀拜掃。如果包拯真的準備了二十多口棺材,那肯定有二十多個墳墓,後代子孫去哪裡祭祀呢?

第二,包拯一生清廉,《宋史》說他“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也就是說,雖然官做的很大,但是平時使用的東西跟平民一樣。這樣一個簡樸的人肯定不會在墓中陪葬很多財物,怎麼會擔心墳墓被盜呢?

第三,《宋史》記載了包拯的遺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也就是說,包氏一族是有一處公墓的,包拯說子孫如果做了貪官,不得葬在公墓中。可見不得在家族公墓中埋葬是一種羞恥之事。包拯怎會允許子孫將自己埋在別處?難道包拯自認為是貪官嗎?

第四,包公墓就在安徽省合肥市。1973年,合肥一家鋼鐵廠為建一座石灰窯,要把位於廠內的包公墓搬走。省、市文物部門和包氏後裔參與了對包公墓的清理、挖掘工作。包公遺骨在1980年重新葬在了合肥市中心的包公園內。


不過,當年在發掘包公墓時,確實發現包公後人祭拜的墓實際上是包公夫人董氏的墓。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把中華大地蹂躪了一番。對於北宋各高官的墳墓,他們也不放過,曾經的包拯墓就被他們挖掘過。在南宋時期,包公後人曾經重修包氏墓園的時候,鑑於金兵掘墓的慘痛教訓,在遠離墓群的地方,修了一座小墓,把包公遺骨遷到這個小墓中,這個墓才是真正的包公墓。包氏家人為了掩人耳目,還在這個墓的相對稱的一方建了一座假墓,古代又稱為“疑冢”。後來經過歷史的滄桑變化,包公後人對這個重要的秘密已經毫不知情,把原先包公夫人的墓誤認為是包公墓祭拜,而被金兵挖掘過的原包公墓也早已湮沒了。

也許正是因為包公墓有這麼一段複雜的經歷,才在民間產生了“二十幾口棺材”的傳說吧。


夢露居士


民間演繹實在太離譜了,這種事情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假的。可笑有的答主還振振有詞——有史記載。

包拯大公無私不假,一生得罪了不少人也不假,但是,包拯後期擔任的最主要官職是御史中丞,他彈劾的,都是省部級以上高官。

在《宋史·包拯傳》以及《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確實提到了包拯彈劾三任三司使(簡單來說相當於財政部長)。不過,被他彈劾的三任官員諸如張堯佐、宋祁、張方平,那都是宋朝名臣,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在時人筆記以及後世史料中,都是相當不錯的。

他們被彈劾,都不是因為貪汙受賄,能力不行,而是另有原因。

張堯佐因為是後宮妃嬪的伯父,屬於外戚。包拯提出外戚不得進入宰執,於是,張堯佐被罷免。

張方平是因為買了一處便宜別墅,被包拯彈劾說有仗勢欺人,沒有公平買賣,於是張方平主動辭職。

宋祁是因為家中小妾太多,生活作風比較糜爛,被包拯彈劾。

嚴格來說,被包拯扳倒的這三位都沒有違法。

因此,當時人們對包拯連續扳倒三位三司使,並沒有像民間演繹的,什麼拍手稱快,彷彿是扳倒了什麼罪惡黑勢力一般。反倒是在宋史中特別提到,歐陽修嘲諷包拯蹊田奪牛,做事情太過了。

並且,包拯在去世前幾年,已經離開了御史中丞崗位,擔任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宋朝執政之一,類似於今天的國務委員,副宰相級別。不過,宋仁宗讓包拯擔任這個職務,更多是因為包拯年紀大了,讓他遠離分爭,安享晚年。

當然,也有人說,是宋仁宗和宰相們覺得包拯太煩人,於是將他調離崗位。

歷史上的包拯並不擅長破案,他主要就是一個諫官。他彈劾官員是職責所在,被扳倒的官員對包拯自然不高興,但決不至於做到挖墳掘墓這種卑劣的地步。

另外,包拯一生清廉,無錢財可盜取,更不懼鬼神,根本不會搞什麼準備二十多口棺材這種搞笑的事情。這種事情放在曹操身上,還能唬人,放在包拯身上根本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