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相聲有新人》中提出「公式相聲」的博士夫婦?

最終幻想老玩家


我看了這檔相聲有新人選秀節目,對於博士夫婦的表演,我也感覺非常一般。郭德綱老師對他的評價也算是客觀公正的。

但無論怎麼說,這位博士夫婦通過這檔節目,算是紅了。但是他們的紅不是通過他們的表演藝術,而是通過他們的二,和違背常理的表現。

博士夫婦寫了三本書,專門研究相聲。可以說,他們也是非常熱愛相聲,而且對相聲也是很有研究的,他們提出的公式相聲也是相聲的一種創新。但是就他們表演的相聲本身而言,有點小品的那種一味道。很可能他們的這種表演相聲的形式很受年輕人的喜愛,但是在眾多相聲同行,尤其是郭德綱老師面前,這種表演形式很可能就不行。起碼說是,不吸引人。

這對博士夫婦,文化程度很高 ,短片顯示他們給學生上課。他面對的那些學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和郭德綱老師所處這種層次是不一樣的。相聲本身就是張三說的笑話,你是能聽懂,能覺得可笑。但是放在李四的身上可能就沒有那麼可笑。換一個人,換一種場合,換一種情境。那笑話兒可能就不是笑話。博士夫婦的公式相聲,笑點不多,可能與表演的內容和觀眾有關。反正我在看了以後也感覺效果一般。

再說相聲是笑的藝術,它是引人發笑的,但是笑有高級和低級之分。高級的笑是幽默,低級的笑是被人嘲笑。並不是說讓人笑了,就是好的笑聲,博士自己說的,他們有一個學生姓宋,在以前的表演當中醜態百出,觀眾的笑聲就是嘲笑的。而男博士明顯為自己的徒弟打抱不平,並且把這種情緒帶入到了和郭德綱的對話當中。郭德綱是一位有成就的藝術家,又是這次活動的召喚師。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對待這樣的一個人,都應該有起碼的尊敬。那位男博士明顯表現出對郭德綱的不尊敬,這是很讓人反感的。

做事可以高調,做人卻要永遠謙卑。博士夫婦年輕有為,在做人這一方面也要學會夾起尾巴,收斂一下自己的個性。


平原春秋


博士就是博士,且是學以致用的博士,能把理科領域刻板的公式靈敏地運用到相聲領域,寫三大本理論教科書,560段公式化相聲,讓一個白丁瞬間可登臺成為相聲人,登臺可直接教誨郭德綱,何等了得,乃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才。狂有狂的資本,傲有傲的姿態,造詣如此深厚,偏偏遇到孤陋寡聞的郭德綱,居然敢不認識己經走紅網絡,扉聲校園的博士夫妻。郭德綱忌賢妒能,不識好歹,競把上臺就送禮,捧逗炫學識,敢藐天下士,否定舊相聲的博士給否了,使中國的程式化相聲向公式化相聲轉化推遲若干年,難免讓博士怒火中燒,褪去斯文,大言不慚,直逼郭德綱那把交椅。郭德綱不愧是老油條,競拿在體育館賣票揶揄博士。用"能賣滿場票(甚至一票難求的高價票)=好相聲"這種社會公式來檢驗博士雅到極至的公式化相聲,是三俗至極!殊不知博士的公式化相聲在校園那叫一個出彩,每一個知識點都會成為笑點,秒笑連連,豈是社會上芸芸眾生所能理解?夢想讀博士寫書的郭德綱呀,你讓學子們用看晚會的心境去花錢聽免費相聲,滑天下之大稽,毀博士之清名,可惡!讓買票聽相聲的俗人理解博士學識點的笑料,蹭博士的公式,可惱!唉!博士呀,別把校園當社會,豈不知井底之蛙=夜郎自大x自以為是


伏櫪16


我看了這段節目,感覺到非常尷尬甚至汗顏,因為這對博士夫婦給博士群體抹黑了,博士不全是這樣的,大多數博士的情商還是正常的。



能夠讀到博士,其智商、勤奮肯定有過人之處,這點不需要謙虛。但作為博士,更應該以理服人,不要總拿著這個頭銜兒去證明自己的正確,否則只會徒增觀眾的反感。



這對博士夫婦所謂的相聲公式看著非常唬人,但其實是最大敗筆。



同樣作為博士,我懂得公式及其理論有三個必不可少的特點,不符合這些特點的都是偽科學。

第一,公式所基於的理論是可以證偽的,什麼是可證偽呢?就是有可以證明該理論不正確的途徑。

例如,對於自由落體定律來說,只要你構建了一個真空自由落體實驗,結果兩個質量不同的物質沒有同時落地,那這個定律就被證偽了。

現在提問那對博士夫婦,你們這套理論的證偽性在哪裡?如果別人無法證偽,那這個理論就是偽科學。

第二,公式都是有明確適用範圍的,超越範圍後公式就不再成立。所謂相聲公式中這麼多變量,其取值範圍和適用條件是如何明確的?

好笑程度,觀眾反應等度是如何量化的?是誰來量化的?標準是什麼?誰說了算?有沒有一整套完整的取樣、量化、判決、統計的標準?

第三,基於同樣公式和同樣條件,任何人用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都應該一樣,我不覺得這套相聲公式能做到這點,而是覺得這對博士夫婦具有唯一解讀權。

很明顯,相聲公式並不符合上述三個科學公式成立的必要條件,只是他們在社會領域中的胡亂套用,這不僅是缺乏科學精神的一種典型體現,更是對科學本身的褻瀆。


奧卡姆剃刀


《交大.機械.博士.相聲製造業如何在大城市立足》

這兩個人是上海交大工學博士,可能是機械學院的,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交大有相聲社團,經常搞相聲表演,他們是其中的兩個人。

在學校,結合大學生生活,融入部分段子,加入網絡以及一些學校的熱門話題,大學生還是接受的,在學校的時候我也聽,有些段子還不錯,貼近大學生生活,調侃一下挺有意思的,不過大部分時候會聽郭德綱和劉寶瑞,馮鞏的等等

要說的是他不是社團裡說的最好的,還有其他幾個人也挺好的,社團每年都有新人。不過後來聽的少了,之所以沒有經常聽學校的相聲,不是因為有偏見,有時感覺挺搞笑的,我就覺得是缺少點什麼,感覺表演不成熟,沒有那個味道。

聽說這兩個人後來成立了小團體開始搞相聲創業,其實可能看不上郭德綱的相聲,比較欣賞苗的,畢竟各種活動有些反映站隊的跡象,不喜歡郭的也能理解,口味不同吧,我沒有特別門派觀念,誰都會聽聽。

說說他們的相聲公式吧,我理解就是創作或者寫作的一種程式組合,就像搞寫作文一樣,有些講究“起承轉合”,有些講究“前後互映,出人意料”。他們根據自身體會總結了一套方法,想把它推廣,讓喜歡相聲的都能寫段子,工科學生的思維,做這些總結我覺得正常,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不代表相聲就靠這種公式能把笑點都說出來,也許他們靠他們的方式能成功,這個還要時間檢驗,更需要觀眾買單。

再者,能寫段子不一定代表會說,也不一定搞笑,關鍵是要結合現場氣氛隨機應變,藝術講究的是“知白守黑”,沒有笑點的鋪墊作為留白,為後序的笑點打基礎,留白多少,這就是個人藝術風格了,每個人都能說相聲,但是藝術水準怎麼樣,如何自成一家就靠個人努力和觀眾檢驗。

相聲藝術有傳統的方式方法,總是有框架的,搞點創新都是允許的,探索嘛才能有發展,就像書法,門派很多,千奇百怪,總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看風格和個人品味了。

他們的體系脫胎於校園相聲,在學校說相聲用的梗有時候很高端,很學術,很隱晦,包袱很厚,大學裡有些事有些梗只有那個大學或者特殊人群能懂,受眾很少,當時在學校聽的時候有些我也不懂。

其實脫離了校園環境這些梗可能存活艱難,很多人聽了感覺不是好笑而是尷尬。再者學校很少倫理梗,節目中他們想表達的真正的相聲和有思想的相聲我覺得就是跟學校經歷有關,我覺得這造成了錯覺,讓他們覺得自己逼格很高。

我還是推崇相聲創新的,好段子多多益善,關鍵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觀眾要喜歡,聽相聲就是圖個樂,好笑開心就好。

什麼是有思想的相聲?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覺得最高境界是潤物無聲的寓教。如果我來高興聽相聲,被人一大通說教,那還聽個鬼。值得探討的是用高端話題做包袱,這個就是有思想嗎?未必啊。

值得說的是節目裡的對話和肢體語言突顯博士情商堪憂,誇口大格局小,尚不知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小結一下,藝術具有多樣性,有限元也許是一種,機械製造業在大城市生存步履維艱,作為相聲段子的製造方程能在業界立足嗎?



墨言喻語


一頓操作猛如虎,天下誰人不識君?所以“一戰成名”,終於在《相聲有新人》中的博士夫妻身上得到了驗證。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在得意的笑呢?

相聲舞臺上,靠的真的是“說學逗唱”,即便形式創新,但也不該創新到“指手畫腳”上面,用郭德綱的話說“我們不是同行”啊。

相聲可以創新,但也需要創新,但不要“偷換概念”。博士夫妻充其量只是一個相聲的研究者,但不代表他就能說相聲,尤其是成為相聲名家啊。女博士,看著這麼慷慨激昂的男博士,尷尬不?瞬間讓我想起了曾經的“石光榮”。

很少見到節目中一個選手的離開,這麼多人歡喜鼓掌的,自己說成什麼樣?真沒數嗎?

郭德綱說的夠婉轉了,但“夜郎自大”的博士生大概不屑,以為自己勝券在握,卻這麼快被打臉。也好,臉腫的快出名越快,你們贏了。

不知道“交大”的“博士”們會不會哭到再廁所啊。


注視這視界


看這兩天網上炒的這麼熱,專門找視頻回看了一下。觀後感如下:

1.特意給自己貼上“博士”的標籤,三句話不離其口,其實恰恰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2.段子(或者說他們的單元)中,確實存在笑點,這點無法否認,但是我只能理解為幽默,這種幽默每個人都會,不過是通過舞臺把效果放大了。這點我不否認,僅僅5分鐘左右的段子裡面觀眾確實有笑聲存在,我個人不是笑點很高的觀眾,但是也僅僅就有三處地方逗笑我而已。不過我疑問的是,既然自己口口聲聲說“觀眾不笑”的相聲就不是“相聲”,他們自己已經推導出相聲公式了等等。那麼顯然五分鐘只有三處逗笑觀眾,這個笑點明顯是不行的(套用相聲行業一句話,包袱太少)。那麼是否的意思就是,博士夫婦連自己都沒有會用這段所謂的公式呢?

3.博士說自己的研究成果是為了普通人也能說相聲,這段話他在現場也問了現場觀眾。恕小編資歷淺薄,學歷不高,身為理工本科生的小編沒有看懂這段公式的含義。不過,博士說的普通人不應僅僅包含博士生吧?難道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學學歷的都不算普通觀眾,否則您這樣的分類,和“雅派主流”相聲又有何區別?

4.博士在段子裡面說,自己是因為喜歡相聲,喜歡相聲協會(上海交大相聲協會)而不得不考博士,(這本身是個包袱的前半段)。然後,在寫這段觀後感之前,小編看到了一篇無法辨別真假的,貌似交大相聲協會會員發佈的一篇文章,文章直指相聲協會本身是由交大本科生為主創建的,而博士自當上協會會長後並未讓位“新人”,長久把持“會長”位置不退。我先不質疑把持會長位置是否會給自己帶來某種利益,只單單長期把持本身是本科生創建的協會會長一職,不影響您碩博時期的科研成果嗎?國家花大氣力培養你成為博士,是為了讓你寫三本關於研究相聲的書嗎?老大不小了,您的專業論文呢?

5.首先我不說郭老師在相聲界有多權威,但就年齡來看也算的上你的前輩。看了最後辯論那段,你也就和社會上乳氣未乾處在社會叛逆期的小夥子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不如。完全不像結婚10年的博士生。如果真想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即便質疑老郭說的“商演才是證明你理論的方法”那麼,你自己也應該明白,脫離校園象牙塔才是證明你長大成人的唯一方法。

綜上,博士就是一靠校園混日子的學霸而已。


三非觀點


作為一名普聽觀眾來說,不管你是什麼相聲,只要大眾認可就是好東西。就算你叫“狗屁相聲”老百姓覺得好聽,就是好的藝術。老百姓不認可的話你叫“金鑲玉相聲”也沒用。郭德綱與苗阜兩位專業相聲演員,都給出“公式相聲”不同的點評。


郭德綱在《相聲有新人》節目中,最終給“公式相聲”的評價是:存在即合理,並不打擊這種形式,不過在這個舞臺上行不通。而博士夫婦認為自己的“公式相聲”很成功,郭德綱認為:要開個專場坐滿人才能證明成功了。所以郭德綱沒有讓這對選手通過。

苗阜在《我為喜劇狂》中對夫妻博士的“公式相聲”點評認為:“公式相聲”可以和自己強強聯合,認為:博士夫婦為相聲做了很大貢獻,雖然業務有待提高,最終認可並通過加入了苗阜自己的戰隊。


那麼兩位專業相聲演員,也沒完全否定“公式相聲”。于謙也用很幽默的方式發了個“公式”微博,應該是告訴這對博士夫婦什麼才是成功的相聲。筆者認為:“公式相聲”這個名字,我並不否定。我開篇就說過你就是叫“狗屁相聲”也沒問題,因為“狗不理”這名字初聽我也覺得不好聽,但老百姓就是喜歡,照樣出名。下圖是于謙微博截圖。

筆者認為:叫什麼並不那麼重要,關鍵是大眾認可,例如:周立波縱使有很多人罵他,但我認為他是成功人士,他自稱“海派清口”創始人,其實就是脫胎於上海滑稽戲,因為他成功了,每場演出爆滿,自然也就沒人質疑他演出形式的名字了。郭德綱最初也總稱自己“非著名相聲演員”但在我心裡他早就是著名相聲演員了。

那麼我對這對博士夫妻的“公式相聲”最不滿意的是,他們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這是自我膨脹的表現,你還沒成功呢?就這樣子。這要是成功了中國還盛得下你們嗎?所以筆者對博士夫婦的“執著”表示支持,但他們在現場的態度表示嚴重反對。


明辨是非123


讀書的時候知道理科有公式,按點得分,卻沒想過相聲居然還有公式。交大博士鄭鈺、李宏燁夫妻倆將公式搬上了相聲舞臺,創造了“公式相聲”,自稱可以通過公式計算觀眾笑點,哪一段該笑,哪一段笑多久都可以通過公式來驗證。夫妻倆不但對自己的學歷充滿了自信,對自己的相聲也是滿滿的驕傲,帶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來到了《相聲有新人》的舞臺,上來便指著郭德綱道:“您看過我的相聲吧。”

演出的過程中,夫妻倆三句不離自身文憑,前一句提“我們女博士說話得嚴謹”,後一句問“我還想知道我怎麼考上女博士的呢”,最後又來了一句十年前交大的思源湖旁長凳。句句不忘自身學歷,令人產生了深深的疑惑,他們倆究竟是上臺說相聲的呢?還是上臺展示交大博士文憑的呢?

對於夫妻倆的相聲,大多數觀眾表示水土不服,認為這種充滿著學術味道的笑點並不符合我們廣大老百姓,相聲最早並沒有像今天舞臺上看到的那麼“乾淨”,它是講給底層民眾的,所以在一開始相聲便是一種通俗藝術,哪怕發展到了今天,它也一直是老少咸宜的,不論是學識淵博的老者,還是大字不識的幼童,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笑點所在。而鄭鈺、李宏燁夫妻倆臺上提到的“永動機是個偽命題”的笑話,大概只有對此有過研究的人才能夠第一時間反應過來,而對理科只是不那麼熟悉的觀眾來說,只能說是懵懵懂懂,後知後覺。


影視口碑榜


好像還沒有人說過他們的公式本身的事吧……我來說一說

以下內容僅為個人理解,各位不喜勿噴,如有謬誤稍稍包涵

其實作為交大博士,我覺得基本的科學素養還是應該有的,可是我從他們提出的公式中完全沒有看到,即使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自己的科學其實本身也是不過關的。

我們從公式的角度來看:

首先,大部分公式中只應該有兩種量:常量和變量。如果是變量,那麼這個變量一定要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地測量或計算出來,這樣你的公式才有應用價值。

比如我們說,你的開心程度正比於你聽的笑話的搞笑程度,那這就不是一個公式。這可以作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但不能作為一個公式存在。因為我說,你有多開心?你告訴我,很開心。那請問,如果我們定量來看,你的很開心是10,100,1000,還是正無窮?

我問你,笑話多好笑?你告訴我,很好笑。那這個很好笑是10,100,1000,還是正無窮?既然都無法計算和測量,你拿什麼去導出一個等式或不等式作為公式呢?

好,接下來,假設我們選定兩個量作為研究一段相聲要考慮的性質(其實顯然遠不止兩個量),我們選定觀眾笑聲的響度(可以測量)和發笑的時間(可以測量),那麼這兩個量與誰有關呢?

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兩個量,第一,與這段相聲本身的性質有關。第二,與觀眾個人的性質有關。第三,與環境因素有關。

好吧,那我們挨個分析一下。首先說這段相聲本身的性質,這就很複雜。拆開來看包括了相聲的內容,主題,表演風格等等等等。由於每一個都不能直接測量,所以我們需要進行統計,把各個特徵細化成數值,再求出一個與數值對應的相關係數放到公式裡去。

還有觀眾個人啊,觀眾個人更復雜,包括個人的性別,年齡,地域,思想,價值觀等等。由於不能直接統計,所以我們還是要把特徵細化成數值再統計求出相關係數。

緊接著環境因素也是同理操作。

好,就算你這麼進行了,你得出的公式就是科學的嗎?

你的公式細化的準確嗎?比如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思想開放程度細化成1~100,那麼一個人對應的值是48還是49你要以什麼標準來確定呢?

你的統計計算準確嗎?你的迴歸分析靠譜嗎?你的樣本足夠大嗎?

你的考慮細緻嗎?你的變量估計的全面嗎?你的公式具有普遍性嗎?比如如果我們把兩個在公式裡各方面完全一樣的樣本進行試驗,能得出一樣的結果嗎?

更別提實驗本身的難度了,還涉及到了極大的樣本統計,甚至是一些倫理方面的問題,比如一個人憑什麼讓你瞭解他的思想,他的價值觀呢?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式裡的很多項對公式的結果影響程度(及相關係數)也在改變,也就是說,即使你測定了某一時間點上所有的相關係數,下一時間點這一相關係數就會發生改變,而你不得不重新做實驗去計算。

如果真的這麼做,估計他們一輩子說不了相聲了。

而如果不這麼做,那他們得出的公式本身就是錯的,更沒有他們所謂的“科學”了

況且顯然,他們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所謂公式,不過一個噱頭罷了。估計他們自己,也沒有成功用公式計算出什麼來,只是說說玩。畢竟,這種統計工程,難度基本不亞於人口普查啊……


用戶2629473842393


學歷——他倆展現了,是博士。能力——他倆展現了,出了三本書。勇氣——他倆展現了,直接挑戰郭德綱。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他倆相聲,我真沒笑出來。他倆那學歷,他倆出三本研究相聲的書,他倆還寫了這麼多段子,沒看他倆相聲之前,真的期待挺高,以為郭德綱的時代要過去了,看了相聲,後來……就沒什麼後來了……他倆可能只知道研究相聲了,更本不瞭解郭德綱,我一個吃瓜群眾也知道,郭德綱對於當今相聲的意義,已經不光是他自身唱功、颱風等等的體現了,郭德綱對於當今相聲的意義更多的是他讓我們這一代人又知道了相聲,又會去聽一下相聲了。沒有郭德綱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又有多少人去聽相聲。郭德綱的時代肯定會過去,肯定會有更新的內容形式去適應更新的時代,可我想,那個時代應該也不是你倆這樣的時代。最後我只想問,你們能考上博士可能是靠死記硬背,可你們倆這樣的,盡然能出書,還能出三本,還是關於研究相聲的,你們是上頭有人呢還是現在出書真的不需要什麼審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