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編導簡介

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曉華,《記住鄉愁》編導,代表作品《南陽鎮——風雨同舟 和合而居》。

一直很喜歡一句宣傳語:身在其中,用心感受,發現生活之美。很幸運能參與《記住鄉愁》的拍攝,並且把切身感受到的南陽鎮未經雕琢的自然之美、平靜祥和的人文之美與大家分享。

——張曉華

風景這邊獨好

在沒有拍攝南陽鎮這期節目之前,我沒有到過南陽鎮,甚至連微山湖也只去過一兩次。南陽鎮的地理位置很特別,它處在茫茫微山湖中的一個小島上,進出這個小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還記得第一次去調研,小船沿著長長的航道向前行駛,腳下是輕輕作響的湖水,兩邊是大片的蘆葦、荷花,不時有水鳥騰空而起,遠處小鎮的輪廓也隱隱映入眼簾,在那一瞬間,我不禁驚歎:在豪邁大氣的山東,竟然還有這樣一個婉約安靜的好去處,好風景!

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南陽鎮——風雨同舟 和合而居》

京杭大運河的古河道還從這個島上穿過,這樣就形成了南陽鎮“島在水中、河在島上、鎮在湖裡”的特殊景觀。生活在這樣一個與外界隔離,只能靠船進出的小島上,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去面對,遇到問題就需要大家共同去解決,這樣,大家的利益就自然而然地連在了一起,也就是說,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島上,大家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調研中我們得知,在只有四五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有九個村的人交錯混居,這些人家大多是隨運河而來,大運河溝通包容的特性也讓兩岸的人們融洽共處,親如一家。這樣,也就有了本集節目的主題“風雨同舟,和合而居”,具體來說,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利共取、有喜同樂。在南陽古鎮,誰家有喜了,就聚在一起一同分享快樂;誰家有難了,就儘自己所能互相幫扶著,這是島上居民千百年來形成的默契。這種默契,也成了島上最吸引人的文化風景。

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南陽鎮——風雨同舟 和合而居》

在到處充滿了互助和睦之風的這樣一個小鎮上採訪,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為小島面積很小,只有四五平方公里,所以我們攝製組上去之後,幾乎全鎮的人都知道我們來了,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無論走到哪裡,老鄉們總是很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問我們吃了沒,喝了沒,那種感覺非常舒服,就像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不過,在整個採訪和拍攝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很順利,都很舒服。有一次為了拍兩段主持人出鏡,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央視主播王端端在京杭大運河的船上出鏡,成片展現出來的效果是:王端端站在一條行駛的船上介紹南陽鎮的地理位置等情況,身後一條長長的拖隊駛過。這看似簡單的場景,實際拍攝起來卻很不容易。首先,得等拖隊,這個無法安排,只能等;其次,端端所在的船和攝像所在的船要保持同樣的行駛速度並保持相對固定的距離,也就是說,兩條船、一個拖隊、一位主持人、兩位攝像,所有這些都得配合得恰到好處才行。好在主持人和攝像都是經驗豐富的同事,兩條船的船老大配合了幾次之後也漸入佳境,最後終於把這個場景拍攝完成了。接下來,端端採訪鷹幫捕魚那個場景的時候,微山湖上起了很大的風,浪也比較大。我們的計劃本來是讓主持人坐到鷹幫宋老大的小船上進行採訪,但是宋老大非常堅決地拒絕了我們的要求,因為他所在的小船,在風浪中已經搖晃得非常厲害了,再上去一個人的話,隨時都會有翻船的危險。我們只能改變計劃,讓宋老大和他的同伴帶著捕上來的魚上到一條稍大一點的水泥船上接受採訪。被採訪對象、主持人、攝像師、錄音師等等七八個人,都擠在一條小小的水泥船上,隨著風浪在茫茫的湖面上不停地搖晃,場面很驚險。為了出鏡效果,端端也沒有穿救生衣,表現出了很大的勇氣和很好的敬業精神。那一天,我們是一早就出發了,拍完主持人出鏡,從湖裡返回鎮上的時候,已經快五點了,直接就吃晚飯了,省了一頓午飯的錢。

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南陽鎮——風雨同舟 和合而居》

從最初的踩點調研,到最後拍攝完成,我們前前後後在南陽鎮住了近六十天,在這些日子裡,特別是後期集中拍攝的日子裡,我們經歷了一種難得的“簡單”生活:每天除了拍攝,就是在考慮明天如何拍攝,因為,在這個小島上,一到晚上七點多,漁民們就熄燈睡覺了,地攤、歌廳、酒吧,這些在城裡常見的娛樂項目,一個也沒有。

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南陽鎮——風雨同舟 和合而居》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很快,每個人都很忙,忙得顧不上別人,也顧不上自己。我們就希望通過這期節目,能讓大家瞭解南陽人那種代代相傳的風雨同舟、和合而居的生存法則,也能夠體會南陽鎮那種遠離喧囂的清靜與自然,放慢節奏,靜下心來,享受最真實的風景,找回最本真的自己。

文字來源 | 張曉華

編導手記|風景這邊獨好——張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