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編導簡介

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琳,《記住鄉愁》編導,代表作品有《山東新城鎮——清身潔己》、《馬牧池——仁義敦厚》等。

“鄉愁”很大也很小,很磅礴也很柔情。在這個最好的時代,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帶著責任和誠意,用影像去記錄火熱的生活。

無論我們走多遠,都要記得從哪裡出發,記得來時的路——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張琳

有一種力量,叫信仰

電影《芳華》上映的時候,正趕上《馬牧池》這集節目的初審。當身穿病號服的何小萍在空曠的操場上獨自起舞,當“蒙山高,沂水長”的旋律在電影院中迴盪,黑暗中的我,禁不住淚盈眼眶。

是的,正如電影《芳華》宣傳語寫的那樣:有些人有些事“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馬牧池——仁義敦厚》

作為山東籍的編導,沂蒙精神和紅嫂的故事我之前做過多次,但每一次與老人們接觸,還是會讓我生出不一樣的感動——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像真正的士兵一樣殫精竭慮、出生入死;和平時期,他們退守鄉野,耐得清貧卻不向國家提半點要求。有多少次,他們拖著年老病弱的身軀執意把我們送到村口,車子遠去,還能看到老人像雕塑般佇立在風中……

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馬牧池——仁義敦厚》

面對這些老人,作為媒體人,我覺得我有責任有義務把他們的無私奉獻和默默堅守通過更大更高的平臺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在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背後,還有這樣一群人傾盡全力地支援著革命。

節目前期調研的時候,我第一次走進百歲紅嫂張淑貞老人家。因腿傷臥床多日的老人見到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一邊翻找口袋一邊唸叨:“我的黨費呢?我的黨費呢?”如若不是親眼所見,我一定以為這隻會出現在文學或影視作品中。但這一刻,我一下就理解了張淑貞老人為什麼能夠捨棄自己的孩子,也要養大八路軍後代?因為這是一種信仰,是對共產黨八路軍發自內心的愛戴和堅定的追隨——共產黨為老百姓打天下、謀幸福,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的孩子,不能讓革命後代斷了根!

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馬牧池——仁義敦厚》

在革命戰爭年代,馬牧池“家家有紅嫂,村村有烈士”。走在極富沂蒙山特色的街巷、院落中,但凡80歲以上的老人,大都參加過“支前”。他們安之若素地生活在鄉野農家,做些力所能及的針線、農活,佈滿皺紋的臉上散發出的安詳與滿足直抵人心。

我們拍攝的另外一位95歲紅嫂高振榮,聽力不好,腦子也有些糊塗了。但當我和她兒子聊起當年做軍鞋支援前線的故事,坐在一旁的老人竟拿起桌上的針線給我們示範起來……說實話,我當時眼睛一下就溼潤了。好像正應了那就話——縱然忘記了整個世界,那些刻骨銘心的過往還是會不經意地浮上心頭。

當拍攝完畢告別的時候,一直靠坐在牆角的老人在兒媳的攙扶下站起來,執意要將我們送到門口,並一個勁兒地說“謝謝你們!”兒媳告訴我們,她是謝謝我們來看她!我張開雙臂,把身形佝僂的老人緊緊擁在懷裡,對她說:“奶奶,是我們該謝謝您!您一定好好活著,活過一百歲!”這一刻的我,無比真誠,也絕對地發自內心!是的,正是他們奉獻了自己的芳華,我們的芳華才得以安然綻放。

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馬牧池——仁義敦厚》

片子中當代故事的代表人物滿玉蓮是土生土長的馬牧池人。這個14歲就因家庭貧困輟學打工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信仰,她的信仰樸素而堅定,那就是回鄉辦一家企業,讓鄉親們可以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孩子們再也不用做“留守兒童”。

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鏡頭:萬籟俱寂的夜晚,漆黑的鄉村小路路口,一座三層樓的廠房只有一盞燈孤獨地亮著……這就是滿玉蓮和她克服萬難也要堅守的廠子。我曾經問她,一個女人捨棄了青島寬敞的公寓和溫暖的家,一個人守著夜晚的廠房害不害怕?她呵呵笑著說:“不怕,我有電棍防身!”同為女人,我分明看到了故作堅強背後的一絲膽怯和對兒女深深的牽掛。

編導手記|有一種力量,叫信仰——張琳

《馬牧池——仁義敦厚》

在馬牧池,我們時時被一種信仰的力量溫暖著、感動著。過去,這種力量來自於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現在,這種力量源自建設美好家園的希望。

有一種力量,叫信仰。或弘大,或樸素,但都異常堅定!在一代代馬牧池人心中生根、發芽,開出最美的花。

文字來源 | 張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