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编导简介

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琳,《记住乡愁》编导,代表作品有《山东新城镇——清身洁己》、《马牧池——仁义敦厚》等。

“乡愁”很大也很小,很磅礴也很柔情。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带着责任和诚意,用影像去记录火热的生活。

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要记得从哪里出发,记得来时的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张琳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电影《芳华》上映的时候,正赶上《马牧池》这集节目的初审。当身穿病号服的何小萍在空旷的操场上独自起舞,当“蒙山高,沂水长”的旋律在电影院中回荡,黑暗中的我,禁不住泪盈眼眶。

是的,正如电影《芳华》宣传语写的那样:有些人有些事“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马牧池——仁义敦厚》

作为山东籍的编导,沂蒙精神和红嫂的故事我之前做过多次,但每一次与老人们接触,还是会让我生出不一样的感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像真正的士兵一样殚精竭虑、出生入死;和平时期,他们退守乡野,耐得清贫却不向国家提半点要求。有多少次,他们拖着年老病弱的身躯执意把我们送到村口,车子远去,还能看到老人像雕塑般伫立在风中……

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马牧池——仁义敦厚》

面对这些老人,作为媒体人,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通过更大更高的平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背后,还有这样一群人倾尽全力地支援着革命。

节目前期调研的时候,我第一次走进百岁红嫂张淑贞老人家。因腿伤卧床多日的老人见到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边翻找口袋一边念叨:“我的党费呢?我的党费呢?”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一定以为这只会出现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但这一刻,我一下就理解了张淑贞老人为什么能够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养大八路军后代?因为这是一种信仰,是对共产党八路军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坚定的追随——共产党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孩子,不能让革命后代断了根!

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马牧池——仁义敦厚》

在革命战争年代,马牧池“家家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走在极富沂蒙山特色的街巷、院落中,但凡80岁以上的老人,大都参加过“支前”。他们安之若素地生活在乡野农家,做些力所能及的针线、农活,布满皱纹的脸上散发出的安详与满足直抵人心。

我们拍摄的另外一位95岁红嫂高振荣,听力不好,脑子也有些糊涂了。但当我和她儿子聊起当年做军鞋支援前线的故事,坐在一旁的老人竟拿起桌上的针线给我们示范起来……说实话,我当时眼睛一下就湿润了。好像正应了那就话——纵然忘记了整个世界,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还是会不经意地浮上心头。

当拍摄完毕告别的时候,一直靠坐在墙角的老人在儿媳的搀扶下站起来,执意要将我们送到门口,并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你们!”儿媳告诉我们,她是谢谢我们来看她!我张开双臂,把身形佝偻的老人紧紧拥在怀里,对她说:“奶奶,是我们该谢谢您!您一定好好活着,活过一百岁!”这一刻的我,无比真诚,也绝对地发自内心!是的,正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芳华,我们的芳华才得以安然绽放。

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马牧池——仁义敦厚》

片子中当代故事的代表人物满玉莲是土生土长的马牧池人。这个14岁就因家庭贫困辍学打工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信仰,她的信仰朴素而坚定,那就是回乡办一家企业,让乡亲们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孩子们再也不用做“留守儿童”。

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镜头:万籁俱寂的夜晚,漆黑的乡村小路路口,一座三层楼的厂房只有一盏灯孤独地亮着……这就是满玉莲和她克服万难也要坚守的厂子。我曾经问她,一个女人舍弃了青岛宽敞的公寓和温暖的家,一个人守着夜晚的厂房害不害怕?她呵呵笑着说:“不怕,我有电棍防身!”同为女人,我分明看到了故作坚强背后的一丝胆怯和对儿女深深的牵挂。

编导手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张琳

《马牧池——仁义敦厚》

在马牧池,我们时时被一种信仰的力量温暖着、感动着。过去,这种力量来自于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现在,这种力量源自建设美好家园的希望。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或弘大,或朴素,但都异常坚定!在一代代马牧池人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文字来源 | 张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