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竹筒飯 竹香入味來

黎家竹筒飯 竹香入味來

黎族竹筒飯吃起來口齒留香,香味四溢。

用刀子劃開一節短竹筒,取下一片山竹,映入眼簾的是粒粒飽滿的大米,泛著油光,晶瑩剔透,點綴著五花肉、胡蘿蔔、香菇、臘腸粒,香味直撲鼻孔。輕輕咬一口唇齒留香,讓人食慾大開,這就是海南黎族傳統美食——竹筒飯。米香、肉香、竹子的清香混合在一起,成就了黎家竹筒飯的口碑。

黎家竹筒飯 竹香入味來

這竹筒裡的美味

前幾日,海墾花園夜市裡食客雲集,靠近停車場入口一側的A區一家店鋪內,電飯鍋內藏著不可多得的美味。36歲的卓麗群掀開鍋蓋,一股香味迎面撲來,裡面擺放著六七節長12釐米左右的竹筒,竹筒兩端用芭蕉葉封口,再用線繩紮緊。

想要吃到竹筒裡的美味,要先用刀子將竹筒“開膛破肚”,米粒上粘著五花肉、胡蘿蔔、香菇和廣式臘腸粒,顏色搭配鮮豔,看著十分誘人。香味混著竹子的清香直竄人鼻孔。米粒入口香醇;黑豬五花肉肥瘦相間;胡蘿蔔清甜;廣式臘腸味道奇特。這些食材搭配在一起,讓竹筒飯色香味俱全。

前來逛夜市的河南遊客王曉林迫不及待品嚐起來,一口咬下去,香味瞬間溢滿口腔。

成就獨特口感

“庇者竹瓦,載者竹筏”,跟蘇東坡所述類似,黎族人的生活離不開竹子,竹筒飯就是竹子跟美食相結合的產物。竹筒飯一般是黎家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在家裡招待客人時才做,但現在已演變成黎家的一道家常菜。卓麗群老家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抄方上村家家戶戶都做竹筒飯,她從小就跟家裡的長輩學習做竹筒飯的手藝。

傳統的竹筒飯是用炭火將綠竹烤焦製作而成,考慮到環保等因素,卓麗群因地制宜將製作方法進行了改良,用蒸籠蒸出來的竹筒飯別有一番滋味,揭開鍋蓋的瞬間霧氣騰騰,房間內瀰漫著香氣。

每天下午1時許,卓麗群就從濱涯村的住處早早來到店裡,忙碌三四個小時後,食客就能吃到新鮮出爐的竹筒飯。米粒柔韌可口,香味中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米和肉夾雜在一起的濃香,吃起來香醇可口。

製作工序繁雜

卓麗群說,傳統的竹筒飯以山蘭米為原料,現在發展成可以用大米或者糯米代替。竹筒飯製作工序繁雜,需要準備的材料多,花費的時間也比較長。

做竹筒飯之前,先要將大米淘洗乾淨,浸泡四五十分鐘。山竹要切成一節節的竹筒,皮薄的竹筒上蒸籠時竹子的清香更容易融入到食材裡,是最佳選擇。卓麗群把從老家運來的新鮮竹筒和芭蕉葉分別放進冰箱冷藏保鮮和晾曬儲存。等到要用的時候,她再把竹筒刷洗乾淨,把芭蕉葉用清水浸泡洗淨。

竹筒飯的配料也要精心準備。洗乾淨的黑豬五花肉切成粒,再用料酒、醬油等七八種調料提前醃製二三十分鐘,保證入味。香菇由幹香菇泡發而成,再將胡蘿蔔、臘腸、香菇切成一粒粒,倒入鍋中跟五花肉一起炒熟。卓麗群最後將食材裝入竹筒,經過四五十分鐘的大火蒸煮,竹筒飯便出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