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中共特种部队

8月15日,值得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在抗战岁月中,有一支带有神秘色彩的近代特种兵部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良的装备相得益彰,使他们的战斗力十分强劲,日军在档案中称其为“伏罗希洛夫部队”,描述其战斗力可以“一骑当千”。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中共特种部队

△抗联战士在伏击敌人。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大规模阅兵,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阅兵式的高潮出现在“不朽军团”的大游行时,人们高举“二战”期间参战先人的肖像走过红场,纪念为反法西斯做过贡献的老兵,其中也包括俄总统普京。在这些肖像中,有一个帅气的中国人让人们感觉陌生,他的名字叫作王立臣。举着他的肖像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首席俄语播音员刘霞,王立臣便是她的丈夫。

名不见经传的王立臣,却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在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前夕,他曾经以空降的方式,参加了中国伞兵特遣部队对牡丹江日军的突击作战。

他,就是电视剧《远东特遣队》描述的那支神秘部队的成员之一。

被唤醒的抗战记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国力的影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虽英勇奋战,但一直受到装备低劣的困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武装,更是以“小米加步枪”著称。所以,很难想象当时的中国居然能有伞兵部队。然而,王立臣他们所在的部队,的确是一支具有空降能力的中国军队,而且正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部队的番号是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1940年前后,由于受到日本关东军的疯狂攻击,东北抗日联军部分人员退入苏联境内,驻扎在维亚茨克、乌苏里斯克等地。1942年8月1日,由周保中担任旅长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远东边疆州的维亚茨克正式成立。它下辖的部队包括了原来抗联一、二、三路军此时的大部分幸存者。旅以下共编四个步兵教导营、一个无线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营长一级的指挥官多半由抗联的师级乃至军级将领担任。

这支新军的组成人员、骨干是东北抗日联军撤入苏联的残军。由于部队在此前的作战中损失巨大,这部分兵力不足。最初本拟编一个团,后经与苏联方面协商,获准就地征召华侨华人入伍,并补充若干苏联军人、黑龙江北的赫哲族战士及起义的伪满军人员,最终按照一个旅的编制完成。其核心仍是抗联老战士,他们尽管人数不多,但个个都可称为百战精兵。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堪称中苏两国军队共同打造的结晶。它从一开始便具有两个番号—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和苏联远东红军步兵第八十八旅。这是因为中苏双方协议该部队由中方领导,具体由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负责,而苏方则提供从被服到装备的一系列后勤供应。由于当时苏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避免苏联方面的外交尴尬,这支部队在公文中使用苏军的番号,并使用与苏军相同的军衔制、薪金制,采用类似苏军的服装。

实际上,这支部队却跟普通的步兵旅有着巨大的区别。首先,其部队设施深深隐藏在维亚茨克的密林之中,连当地村民都无法接近。第二,它的装备极其精良,甚至超过一般苏军部队。最重要的是,其训练大纲也完全超越步兵部队所需要的范畴,除了常规的队列训练、步兵武器射击、刺杀、投弹、工兵作业等,还包括爆破作业、车辆驾驶、地形识图、武装泅渡、伞兵、滑雪、狙击等大量类似今天美军中“海豹突击队”“三角洲突击队”等部队的训练内容。很明显,这些跨越时代的训练和装备,加上抗联留下的百战老兵,会打造出一支战斗力,特别是单兵战斗力远胜同等数量日本关东军的部队,而其价值又并非体现在一对一的战斗上。

王立臣便是这支部队的成员,他和弟弟王立平等家人均为九一八事变后渡江进入苏联生活的中国侨民,基于对日本侵略者侵占祖国的仇恨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并接受了相关训练。王立臣毕业于苏联远东军侦察学校,曾多次执行对日侦察任务。刘霞是在苏联伊万诺沃儿童院长大的中国红色将领后代,两个人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故此后来结为伴侣。

特种部队是这样炼成的

在《远东特遣队》中,最让人感到惊奇的镜头,便是中国战士们空降入境作战的时刻。而空降作战,正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绝活儿。

这应该和周保中将军对抗联战术的思考有关。1942年,南满抗联的总指挥杨靖宇、北满抗联的总指挥赵尚志均已牺牲。让抗联在东北继续战斗下去的千钧重担,便压在了东满抗联总指挥周保中的身上。

对来自东北的中国抵抗战士实施空降训练,是中苏双方对东北抗日联军此后作战方式进行研究后决定的。日军在黑龙江南侧、乌苏里江西侧部署大量兵力,修筑有17座具有立体防御体系的要塞工事,沿江部署大量望塔和监视哨,与部署在界河中的江上军等水上部队实施严格的监控和巡逻,使中国抵抗部队出入边境的作战面临日益加大的困难。以空降方式,使用经过特种训练的小部队进行渗透,则可以轻松避开日军的封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手段。因此,周保中与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阿巴纳辛克大将商议后,决定对抗联的战士们进行空降训练。

当时,周保中和阿巴纳辛克大将等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尝试的,正是越南战争后才被各国军界接受,并在今天大放异彩的现代作战模式—特种作战。这种依靠小群精锐,集高科技、高机动与立体化作战特征于一体的作战方式,已经在格林纳达、巴拿马、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役中展现了惊人的威力。这都与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作战特点不谋而合。事实上这支部队中的很多成员,后来也成为中国伞兵部队的奠基者。

这支中国部队第一次跳伞训练在1941年7月进行,参加第一次跳伞训练的中国官兵共30人,其中有很多人的名字写在了历史中,例如开国少将、第一任人民解放军海岸炮兵司令王效明,国防科工委副总参谋长彭施鲁少将,朝鲜人民军大将金光侠等,还有周保中身边最能打的两名副官乔树贵和陶雨峰。完成训练后两个人曾多次率小分队跳伞入境,对日军实施袭扰作战和实施侦察行动。陶雨峰个人伞降入境作战便在九次以上,每次都成功地完成任务并安然返回。两个人的神出鬼没让今天黑龙江边境地区的老人一提起“乔副官”和“陶副官”,仍然要竖大拇指。

中国人的小分队伞降作战之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如果检视苏军在“二战”中使用伞兵的战例,会发现其采用连以下建制投入战斗往往收获颇丰,反之则常常得不偿失。看来这是那个时代苏式伞兵突击作战的特点。苏军没有意识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空投还不成熟,倒是抗联这样的精锐小部队更适合在远纵深敌后实施空降作战,可以衍生出很多灵活机动的战术来。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中共特种部队

《非常抗战》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本书选取著名作家萨苏有关抗日战争的全新研究文稿,由小切入点还原战争中不同的片段,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中国抗战14年的历史白描。

本书描绘的这幅非常抗战的图景,战场广阔,影响深远,由一个个闪光的画面组成:有奋战在东北抗联一线的清华三杰;有“智取威虎山”中人物和部队的原型;有为冀中根据地八路军研制炸药,并亲自动手冷静炸掉日军列车的中国科学家;有新四军在南京城下的闪电战,还有商船在珠江口用明代大炮迎头痛击日军的传奇……

阅读本书,可以脱开宏观叙事式的历史框架,通过鲜活的细节接近真实,深刻感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刚毅和智慧,从而深入认识历史全貌。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