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張玉桐

李康德老先生,在山西省洪洞縣萬安鎮古村韓家莊家喻戶曉,澆地時能想到他,吃飯時能想到他,因為他出錢幫助家鄉打了一眼深井,解決了故鄉多年吃水難的問題。但對李康德戎馬生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轉戰宣傳、文教事業,所作的突出業績和貢獻知之寥寥。

李康德生於1922年1月5日,十六歲即離開家鄉投身革命。1937年晉南片三十多個縣,5000多人參考省立臨汾六中,李康德以第五名成績被錄取,但為減輕家庭負擔,李康德轉入閻錫山創辦的免費職業學校。“七七事變”後他毅然投筆從戎在臨汾劉村參加了八路軍,1937年11月被選送八路軍總部軍政幹部隨營學校,1938年1月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期間多次親耳聆聽毛澤東講演。1938年8月奔赴抗日前線,轉戰長城內外。1945年日寇投降,李康德率部與蘇聯紅軍會師河北張北縣,隨後帶隊南下戰鬥在大江南北,直到全國解放。

李康德亦文亦武,全國解放後在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宣傳文教崗位上大展身手。1954年調任湖北省委基建處長,負責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鋼鐵公司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籌建工作。1956年轉戰教育戰線,在黃石市創造性開展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績。1958年在黃石市向毛主席彙報工作,並與毛主席合影。他是韓家莊的光榮和驕傲。永載史冊,激勵後人

1986年李康德離休,如今96歲的李老生活在湖北武漢市.2015年抗戰勝利日前夕,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章。下面是李康德戰鬥經歷和回憶片段:

故鄉記憶

“我十六歲就投身抗日離開家鄉了。我的家鄉在山西省洪洞縣萬安鎮韓家莊,村頭有兩座古樓,十分巍峨。那時候沒有什麼高層建築,站在洪洞城放眼向西一望,就能看到它。這在方圓百里內是罕見的”。

“記得我小的時候,韓家莊約有百十戶人家,六、七百口人。村裡有三大姓氏,以韓姓人家為多,佔到全村戶口的一半左右,另一半則是張姓、李姓等。我們李姓大約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小時候常聽老人講:我們李家的祖籍是山東東昌府,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聊城一帶的某個地方。明朝末年,戰亂饑荒連年不斷,老祖宗兄弟四個迫於生計,逃難來到洪洞,落戶韓家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解放前,韓家莊有四座祠堂。分別為東戶韓祠堂,西戶韓祠堂,張家祠堂,還有李家祠堂。李家在村中十字東邊建有家廟(即祠堂),家廟坐北朝南,正南面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高大門樓,東西為兩排廂房,正北是一座面朝南的寬大祭祠大堂,裡面可以同時擺設三十桌酒席。大堂的正中央供奉著老李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家廟裡還收藏有李氏宗族家譜。文化大革命中這座家廟被拆了,祖宗家譜也當成“四舊”給燒掉了。合作化前族裡還有公墓和公共田產,這些都由全族推選一公正無私的能人(稱為“尊長”)負責保管和打理。春種秋收時節,尊長就安排族內青壯勞力下公地幹活,打下糧食全部用於李氏家族各項活動的開支。最大的開支是每年的清明節,屆時全族老少男丁都要集中到家廟去舉行祭祖活動。大家一起先去給先人們掃墓,然後到家廟裡按輩份站成一排一排的,依次給祖宗磕頭。活動結束後,所有的人都要吃一頓席,飯後全族每個男丁,無論是否在家,都要分給兩個大饅頭。一個大饅頭足有半斤重,所有用度開銷,全部來自公共田產的產出。“記得我的大兒子1950年在湖北降生後,每年也都由家人代為領取一份。我曾祖輩有兄弟倆人,老大李兆和,老二李兆歲。我們是老大李兆和的後代,不知什麼原因,老二李兆歲沒有留下後代。李兆和一生育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由於生活窘迫,三個兒子半路夭折,只有老二李克勤和老五李克儉長大成人,併成家立業。李克勤是我的祖父。我的祖父一生在家務農,不識字,我二爺爺李克儉家育有一子,是我們父輩的老大。我祖父育有四子一女:老大李作林,老二李作敬,老三是女兒,老四李作善,老五李作輯,我的父親是李作善。到了我們這一輩我家四個兄弟、康文、康德、康仁、康祿,三個女兒,我們一大家子祖孫三輩十多口人,與叔父家共同居住在一個四合院裡”。

李康德家住在村子的東邊,大門口有一口池塘,我們當地人土話稱為“泊池”,村裡人常在池子邊洗洗涮涮、飲馬飲羊。池邊有幾棵大樹,大人們勞作之餘,總喜歡三三兩到泊池邊坐坐,聊聊天,甚至連吃飯也要端上碗,湊到泊池上邊吃邊聊。老人們更是離不開這裡,冬天曬太陽、夏天乘涼,泊池儼然成了我們村的休閒中心。

“泊池李家”是鄉親們對李康德家的稱謂,提起韓家莊“泊池李家”,在當地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那是出了名的好人家。李家出名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是門戶大。一家老少三代三十來口人從沒分過家,這在當地是少有的。一大家人老實本分,勤扒苦作,白天干完農活晚上還要下地窨裡編柳貨。韓家莊的柳貨遠近聞名,李家男人個個都是柳貨高手;第二是李家城裡有買賣。李康德二伯父李作敬在洪洞城裡與人合夥開了一個不小的面鋪,鋪面位於洪洞城關帝路,有幾十間房屋的規模,前店後廠。二伯父是掌櫃兼賬房,有七八個夥計負責銷售和送貨上門,還有七八個夥計專門負責磨面。磨面用的是水磨,修一條水渠,引來汾河水推動高大的水車,水車帶動水磨,晝夜不停地磨面。在咱山西,會做買賣的人家是最受人尊崇的。第三是李家過日子算計很精。李家總是把自家產出的小麥,送到城裡交給二伯磨成麵粉出售,再以低價買回一些便宜的粗糧渡日。另外李康德一家人老實本分,與人為善,在當地口碑極好。

李康德是1922年1月5日(陰曆臘月初八)出生的,同胞兄弟姐妹有十人,五男五女,李康德排行老二。“我父親李作善一輩子在家務農,老實本分。父親一輩子在地裡勤扒苦作,母親沒日沒夜的在古老的織機上穿梭織布,也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東圈頭村我的外公,窮困潦倒一世,最後孤伶伶一個人餓死在家中。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都要餓肚子,碰到災年上山挖野菜充飢。生活所迫,我的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都相繼送給了別人家。另外,由於我的二伯父李作敬和叔父李作禎家都沒有兒子,按老輩人的安排,將我的哥哥過繼給了二伯家;將我的三弟過繼給了四叔家。我父親和大伯、四叔他們三兄弟共同耕種家裡的土地。由於我二伯在洪洞城裡作生意,有了一些活錢,因此我們幾個兄弟才能上學唸書。我也正因為出門求學,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求學之路

1930年,李康德進本村初小啟蒙,1934年考入洪洞縣縣立塾堡第三高小,後來第三高小併入萬安第五高小。“由於我深知讀書的不易,所以學習十分刻苦用功,學習成績非常好”。1937年春,李康德和兄長李康文一起去臨汾參加山西省舉辦的中學招生考試。當時參加考試的有晉南一片三十多個縣的四五千名考生。李康德哥倆帶上乾糧,先是去縣城找二伯父拿了兩塊銀元作路費(那時洪洞到臨汾的火車票一來回就是一塊銀元)。哥倆四天報考了兩個學校,最終李康德考了個全考區第五名。當時閻錫山的得力干將、第六集團軍司令官楊愛源的弟弟楊恩圃任省立臨汾第六中學的校長,他專門召集我們考試前十名的學生訓話,訓話前他一個一個地單獨詢問考生家庭、學歷、愛好等情況,他勉勵考生努力學習,掌握技能,將來報效鄉梓,同時他還要求我們都進六中讀書。李康德沒有同意,因為一心想上職業學校。

當時山西省主席閻錫山提出要“實業救國”,並在全省開辦了一批培養技術人才的職業學校,臨汾就有一所。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的不僅學費、食宿費全免,而且還發給少量的零用錢(津貼)。普通中學卻要收不菲的學費,再加上食宿費用,李康德家裡的經濟狀況,根本無力供他繼續上中學。不僅如此,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學有專長,比較容易就業,“這樣我正好可以早點出來工作,賺錢幫襯一下我的家庭。我就進了職業學校”。

李康德最早參加革命活動的時間,是在1936年的5月。“當時中共地下黨在山西十分活躍。我的革命領路人是洪洞縣萬安第五高小的馮老師。他是景村人,他就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那次我們參加的活動,是地下黨組織的一次與反動當局抗爭的活動,目的是要通過這次抗爭喚起人們的覺悟,發現和培養鬥爭骨幹。這次鬥爭的目標是要求撤換國民黨縣政府派來我校的賀校長”。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在大批流亡學生的影響下,學校學生在進步老師的指導下成立了一些學生社團,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學校賀校長開始口頭上極力反對,後來他居然以宣傳活動影響教學、擾亂社會治安為由,強令解散進步學生社團,並且還威脅學生說:凡不從命者一律交縣警局嚴辦。這一下可就炸了鍋,大家一轟而起,當即就把姓賀的趕出了學校。這個賀校長確實不是個好東西,但他是個很有來頭的人,他原來是縣政府的“督學”,因嫌在縣政府油水太小了,於是想到學校來撈。他自打來學校後,就不斷搞小動作。不僅變著花樣多收學費、剋扣師生伙食費,還經常藉故無理拖欠、扣、罰教師的薪酬。他還採取種種欺上瞞下的手段,強行把第三高小撤併到了第五高小,並撤銷原來的兩個校長,由他自己來當校長。他的真正目的是把學校規模做大,好撈取更多的不義之財。他一不懂教學,二不會管理,仗著自己與縣長的關係,一門心事巧取豪奪,貪汙腐化。最可恨的是他還壓制民主、獨斷專行,把學校搞得汙煙障氣,師生們早已是忍無可忍了。這次他要解散學生社團,一下子點燃了師生們積壓已久的怒火。大家推推推搡搡,硬是把姓賀的校長趕出了校門。這個事在當時可算是鬧大了,校長是縣政府任命的,縣政府放下話來,強令立即讓賀校長復位,否則將嚴懲帶頭鬧事者。全校師生在馮老師的帶領下頂住壓力,利用當時閻錫山提出的“好人團”、“公平主義”等口號。提出“反腐敗”、“要公平”的訴求,採取罷課請願的方式堅決鬥爭。雙方一時僵持不下,縣政府害怕這件事情拖下去會引起社會上連鎖反應,如果真的鬧大了他們也不好向上面交待。於是縣政府發話,要求學生派代表去談判,大家推舉李康德和另外六名同學去縣政府談判。學生代表不畏強暴,力陳賀某人的種種醜惡行徑。經過幾個回合較量,國民黨縣政府看到學生代表態度十分堅定,終於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學生的要求,同意撤銷賀某人的校長職務,重新任命了深受師生信賴的辛校長,這次鬥爭學生取得了完全勝利。

投身抗戰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日軍開始攻打大同,華北局勢驟然嚴峻。就在抗日戰爭最緊要的關頭,1937年9月,李康德放棄了學業,離開職業學校,投筆從戎,在臨汾劉村參加了八路軍,參軍的部隊是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剛入伍時在宣傳隊,做群眾和部隊的宣傳鼓動工作。1937年11月,日軍佔領了太原後,李康德被炮兵團選送到了八路軍總部軍政幹部隨營學校,進行了系統嚴格的軍政訓練。1938年元月,日軍沿同浦鐵路向南進攻,在隆隆的炮聲中,李康德隨八路軍隨營學校轉移到延安,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這期間,李康德聽過三次毛澤東講課。之後在校長韋國請的帶領下,開赴洛川成立抗大分校。

1938年8月16日,李康德從抗大第四期洛川分校畢業,在畢業典禮上又聽了一次毛澤東的報告後,被派往晉察冀軍區工作。幹部大隊共105人,在朱良才(解放後任北京軍區政委)同志帶領下,經33天的急行軍,輾轉2000餘里,穿過日寇封鎖線,深入敵後,到達抗日最前線——晉察冀軍區所在地五臺縣金剛庫村。經過短暫的修整,李康德被分到位於河北平山縣的第四分區。這裡距離日軍華北最大的據點石家莊只有33公里,是平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咽喉地帶,是抗日戰爭的最前線。太原會戰結束後,國民黨正面戰場停止了抵抗,日軍也停止了大規模的進攻,轉而開始了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一系列“清剿”。當時鬥爭十分慘烈,條件異常艱苦。李康德到四分區不到一年時間,大小戰鬥打了幾十次。

1939年9月李康德參加了夜襲石家莊日軍機場的戰鬥,9月27日夜晚,我五團主力和一部分地方游擊隊,經一夜急行軍,秘密到達石家莊外圍牛馬山隱蔽待命。29日凌晨,我軍兵分兩路,突然向石家莊機場和市中心發起攻擊。這次戰鬥歷時40小時,行程240公里,連打兩仗,給日寇以重創。

1940年8月20日,李康德所在團參加了彭德懷同志親自指揮的百團大戰。20日晚22時戰鬥打響。李康德所在團的任務:第一階段攻打娘子關和娘子關車站,第二階段是攻打井陘。對正太路展開大破襲。這次戰鬥一直打到9月17日,李康德團拔掉鬼子炮樓據點二十餘座,破襲鐵路多處,計三十多公里,打死打傷敵軍三百餘人。百團大戰後,李康德升為五團青年營教導員。

百團大戰後,日寇對我根據地加緊了“大掃蕩”,在我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三光”政策,形勢十分險惡。根據形勢,上級決定我主力部隊跳出外線作戰,留下一批精幹力量組成敵後武工隊,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李康德被派往四分區武裝部工作,任務是負責在河北靈壽、唐縣等十個縣組織、領導“青年抗日先鋒隊”開展游擊戰,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在這一帶敵後積極開展地道戰、地雷戰,配合主力消滅敵人。一直堅持在第一線戰鬥了三年。

1944年元月,上級調李康德到北平北部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二軍分區人武部副部長(部長為分區司令員兼任)。1945年8月,李康德又被調到察北軍區(張家口一帶)第十九分區任武裝部長,不久又轉戰到平西的第十一分區。

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張玉桐

這一段時間我人民武裝逐漸壯大,由戰略防禦轉入全面反攻,仗越打越大。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8月9日,李康德奉命隨八路軍塞北騎兵大隊從河北赤城縣出發,一路向北挺進,收復失地。8月14日, 我軍與蘇聯紅軍在張北縣勝利會師,第二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八年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揮師南下

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張玉桐

全面內戰爆發後,我軍佔領了廣大的農村地區,並同國民黨軍隊在宣化和張家口一帶展開激烈的拉鋸戰,解放區的面積不斷擴大。1948年2月25日,李康德奉命帶領一批幹部南下,曉行夜宿經4000裡的長途跋涉,於7月初到達河南豫西,向中央中原局報到。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同志親自組織我們南下幹部進行整訓。他除了多次給我們南下幹部上課外,還邀請劉伯承、陳毅、鄧子恢等領導同志來講課。經過半個月的整訓,我們南下幹部被整編為八個大隊,李康德被中原軍區任命為赴江漢軍區第一干部大隊大隊長。第一大隊的人員主要是晉察冀南下的幹部,另外還有一部分隨新四軍五師突圍的一批地方幹部,共有1000多人。第一大隊冒著炮火,邊打邊走,一路南下,於9月初抵達江漢軍區所在地——湖北鍾祥。當時江漢軍區下設四個軍分區,李康德被分到四分區(也稱鄂中分區)。1949年7月16日沙市、荊州解放。17日,李康德奉調進入荊州城,參與組建地委和行署領導班子,並出任第一任荊州地委秘書長,後改任地委宣傳部長。隨後帶領部隊,到各縣、區清剿國民黨殘部,組織廣大群眾清匪反霸,建立人民政權,開展土地改革。

國家建設

1954年李康德從荊州調任湖北省委基建處長,這正是國家第一個五年建設的高潮時期,調來的全是得力干將。李康德不負眾望擔當起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鋼鐵公司等國家重點工程籌建工作。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橫臥於漢陽龜山和武昌 蛇山之間的長江江面之上,是長江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因此又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全橋總長1670米.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規劃始於1910年代,由1913年至1948年間曾先後四次進行長江大橋的勘測、選址和設計,但幾次規劃都因經濟、戰亂原因而擱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被列入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於1950年起正式開始進行大橋的測量和設計,1955年9月動工建造,1957年10月正式通車。大橋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是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同時也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圖案有丹鳳朝陽、孔雀開屏、雄雞報曉、鳥語花香、菊黃蟹肥、石榴結籽、獼猴摘桃、魚躍荷香等。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於1955年開始建設,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產,是中央和國務院國資委直管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家的一個五年計劃156項重大工程之一。本部廠區坐落在湖北省武漢市東郊、長江南岸,佔地面積21.17平方公里。武鋼擁有礦山採掘、煉焦、鍊鐵、鍊鋼、軋鋼及物流、配套公輔設施等。武漢鋼鐵公司的建設,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文教戰線

1956年李康德被調到湖北省黃石市任職,黃石市是1950年經中央批准建立湖北省轄市——黃石市,1956年第一屆中國共產黨黃石市委員會成立,李康德當選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在任期間,創辦了全國地市級第一座無線廣播電臺,創辦了湖北省第一家地、市級報紙——黃石日報。文化大革命後期,又頂住壓力、克服萬難,創辦了黃石師範學院,後更名為湖北師範學院。黃石人民廣播電臺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地市級電臺(1958年7月1日建臺)。經過半個 多世紀幾代廣播人的艱苦創業和開拓進取,黃石電臺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銅都飛波越五湖,歲月流聲傳四方。《黃石日報》創刊於50年代,已有50餘年的輝煌歷程,現發行8萬餘份,在鄂東南地區最有影響,發行量最大,覆蓋面地廣的一張黨報。湖北師範學院(前身為黃石師範學校)位於湖北工業重鎮、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黃石市。學院是一所以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理學為重點,以教師教育為特色,以服務基礎教育為主體的省屬重點本科高等師範院校,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已成為湖北省高等師範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培養湖北省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基地。截至2013年,學校佔地面積2002餘畝,設有20個教學院,59個本科專業。學院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湖北省高校理論學習先進集體”等。

1958年毛主席視察湖北黃石,李康德代表黃石市委宣傳部門向毛主席彙報工作,併合影留念。

老八路李康德-作者:張玉桐

1958年9月15日,毛澤東同志到黃石市視察工作,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右三)、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右二)、省委書記處書記張平化(右一)陪同。黃石市委領導班子向毛主席作了工作彙報,併合影留念。左一為李康德同志。

1966年至1975年的“文革”期間,李康德備受“四人幫”“造反派”迫害。他說“不管是關押、限制我人身自由,還是在大年初一的風雪中把我押上大卡車遊街示眾,捱打受辱,我硬硬梆梆,絕不昧著良心亂講歷史證明我是一個能經得起考驗的老戰士”。由於在籌辦黃石師院時到省裡跑的多,省裡領導認為李康德辦學有些辦法,於是1975年秋,把李康德調到湖北石油化工學院任黨委書記。當時這個學院剛剛組建,只有一紙文件,一塊牌子,校園、校舍都是借用別人的。在李康德和同志們的多方努力下,做了大量艱苦的基礎工作。建成了一所高質量高規格的大學,1980年3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教育部下發134號文件,學校升格國家化工部直屬高校,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完成了該院歷史性的轉折,從此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如今,這所學校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成為一所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省、部共建的綜合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並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

捐款打井

1986年李康德離休後,他多次帶家屬子女回到韓家莊探望鄉親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孩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1999年10月15日李康德老人給韓家莊村民寫來一封公開信:各位鄉親,我李康德16歲離家抗日,62年來一直在外從事革命和工作,對家鄉父老和家鄉建設沒有出過力,對此我一直深感歉疚。現得知村裡缺水嚴重,急需打一口井,這很有必要,我打算捐資四萬元,盡微薄之力,也好了卻我多年想為鄉親們辦點事的心願。為此,我有幾句話要對鄉親們交待。

一、解放後我一直是靠薪水生活,父母子女需要贍養。近幾年子女相繼成人,生活負擔減輕,才有了點積蓄。這錢本是人民給的,應該給人民辦事。

二、打井之事應由村黨支部村委會去辦,我將把錢直接寄給村黨支部。請鄉親們大力支持和監督。

三、井若打不成,這筆錢就拿去修繕本村學校。井若打成了,其產權完全歸全村所有,人人有份。我李家所有親戚一律不得享有特權。希望鄉親們同心同德,早日解決缺水問題。

老家的鄉親們,對這位遊子思念家鄉之情和雪中送炭的善舉,給予積極肯定和高度評價,並在洪洞報以‘一位隨營老八路的民生情結’為題做了報道。

2015年6月李康的老人再次給村民來信信中說;離休後組織上給我很高的副省級待遇,可是級別再高我也不能忘了我是古村韓家莊長大的苦孩子。我今年已經95歲了,一直在武漢養老。我非常思念生我養我的故鄉——韓家莊。聽說村裡建了新學校,今年又聽說把玉皇樓、魁星樓也修好了,我感到十分欣慰,祝願家鄉的建設越來越好,祝願家鄉父老鄉親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這裡,我們古村韓家莊全體村民,也衷心祝願李康德老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