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成員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來源於東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建安(196―220年),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稱建安時期有較高文學成就的他們為“建安七子”,孔融是七人裡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

如何評價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

孔融是孔子後裔,曹操這人愛才又妒才,最後給孔融定了兩罪:不忠不孝,被曹操所殺。

陳琳檄文寫得非常有名,其中有《為袁紹檄豫州文》最為著名。

王粲,少有成名,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首,又與曹植並稱“曹王”。

徐幹,著作《中論》,對後世統治者、教育、文學者影響深廣。

阮瑀的兒子是阮籍,孫子是阮咸,皆當時名人,是“竹林七賢”中的兩位。

應瑒,是為將軍府文學;詩歌亦見長,尤其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

​劉楨,作品中創作了很多物象,並對其進行了分類和整理,對後代文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如何評價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

其實,同時代除了“七子”,還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也是建安文壇的代表,他們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七子”與“三曹”繼承了漢樂府後,由民歌而成為文人的文學作品,這些應該是七子是“七子”與“三曹”的貢獻,掀起了文人詩歌的第一個高潮。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逐漸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與新的時代精神。

如何評價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

在散文、作賦方面,“七子”從後漢開始的大賦逐漸轉向了小賦,這是賦史上的一大轉折,也凸現出“七子”的重要性來。“三曹”中,曹操幾乎不寫賦,曹丕、曹植雖然寫賦不少,但時間上要晚“七子”一些。在散文方面,陳琳、阮瑀的應用文和王粲、孔融的政論文在建安時期是獨樹一幟的。就散文而言,“七子”要比“三曹”更具代表性。

總之,在文學創作方面,“七子”推動了各體文學樣式的發展,對後世文學有一定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