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有趣的影視片段


孤單和狂歡是兩個不同意義的名詞。

孤單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受,狂歡應該是多個人在一起的氛圍。

我覺得每個人其實都是孤單的,生老病死這些無法改變的痛苦都必須每個人默默的去承受。當一個人能夠去享受孤單的時候,說明他已看淡世間的諸多困難。人間有味是清歡,享受一個人的孤單,其實就是享受一個人內心的狂歡。

很多原本很孤單的人聚在一起,可以讓彼此感受到心靈的溫暖。無數孤單的心靈聚在一起就會發出溫暖的熱火,可以溫暖每一個人,這個溫馨的場面如同一場狂歡!



美麗世界的過客


呵呵,筆者以為在回答本問題前,還是先簡要說一下泰戈爾: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全名叫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他還是一位印度的文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和民族主義者。公元1913年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獲此殊榮的第一人。泰戈爾一生創作了詩集50多部、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100多篇、戲劇本28種、歌曲2000多首、繪畫1500多幅。泰戈爾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家庭與世界》、《四個人》、《眼中沙》、《文明危機》等等。泰戈爾的詩風是抒情與哲理的合二為一,對中國現代文學曾產生過較大影響,啟迪了諸如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冰心等一代知名文學大家……。

泰戈爾曾經說過:“孤獨是一個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他的這兩句話是採用了頂真(也叫頂針)的文學修辭手法,即用前一句結尾的詞語作為後一句起頭,言人說事明理。“孤獨”與“狂歡”以及“人”的三個詞重複使用,環環緊扣,引人深思。孤獨與狂歡,說白了其實就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獨立與自由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個體參與群體就要受到群體共性的約束,群體容納個體也要尊重個體的差異。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獨立與自由從來就是相對的,孤獨與狂歡也是相輔相成的人生哲理。孤單的一個人表面看似孤獨的,但他卻能較少甚至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擾,自己能夠主宰自我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看似的孤獨即能狂歡,狂歡的實質即為自由自在。相對於群體狂歡,從形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幾乎是皆大歡喜、人人自樂,個個自得,但其實際上是受到外在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較大。因此,看似的狂歡不孤獨卻並不能真正的自由自在……。

孤獨與狂歡,自由與自在,還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感受。假如一個真正能夠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也許在其心底裡並沒有什麼孤獨的感覺。甚至在他的心目中,他的世界就是他的,可以隨心而為,可以唯我獨尊。那麼誰想不讓他自在都難,既有自在必有自由,既有自由必有狂歡。果如此,這樣的孤獨與狂歡及自由不正是同義詞麼?反之,時常覺得自己孤獨的人,恰恰是一些不能自主的人。他們為了別人眼色,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們的眼晴也是與別人同樣,只看著別人卻看不見自己。一旦受到其所依賴的外在因素不良的影響,他們會首先覺得自己可憐和孤獨,意識不到孤獨與自由的辯證關係。事實上,多一份自由,必會存一份孤獨,一切都得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物慾橫流,心氣浮躁,如果我們不能夠靜下自己的心來,從容地去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那麼我們一旦不去從眾便會覺得孤獨……!

最後,筆者想以自己對泰戈爾所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這兩句哲言的理解心得,也概括成兩句話作為本答題的結束語:真正自由的人一定不孤獨,真正孤獨的人不一定自由!……。

不才拙見,謝謝大家!



彌勒佛241769465


在節日的氣氛,在燈紅酒綠霓虹閃爍的街頭,而我卻隻身孤影,喧囂 與我無緣……

然而 在月染白霜,遠離塵世的小路上 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可以脫掉我的水晶高跟鞋 拎起裙角獨自漫舞,也可以流著冰涼的淚 獨自漫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