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没有解体?

大笨蛋6703


"印度为什么没有解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说印度的历史。

印度共和国于1950年才成立,成立之前是英国殖民地。而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还只是一个概念,根本不是一个国,有很多四分五裂、各自为阵的小王国、土藩。

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利用欧洲工业革命成果坚船利炮侵入并逐个征服了这些小王国、土藩,才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真实意义上的统一。

如果说英国统治期间,是迫于压力、高压手段、怀柔政策等,把那些有自主权的小国、土藩捏到了一起,那印度独立后,历史上的小国没有闹独立解体印度,要得益于以下原因:

1.受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实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又称贱籍制度主要是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将人划分为等级森严的几个群体,按等级决定地位的尊卑,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这种制度,将人养成了逆来顺受、极度认命的心理,乐于接受现实,没有反抗精神。

这从印度的历史上也可以看出来,印度在历史上多次被其他的异族征服,但只要有强大的异族打进去,都很容易的征服了印度人。

虽然印度脱离英殖民体系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

并且规定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是非法的,但其影响并没有消除,仍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就意味着,印度各族闹独立的可能性不大。

2.是宗教作用的结果

印度虽然民族众多,且差异巨大,但有一点却是很统一的,那就是信宗教。

印度古老的原始宗教是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大肆宣扬人们要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

后来,“假面佛教徒”商羯罗对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促生了印度教的兴起。

印度百分之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教徒都遵从种姓制度,认同严格的等级差别的存在是合理的;追求“梵我合一”;信奉业报轮回等。

克莱尔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

印度人信奉宗教,自然遵从宗教的思想。

印度历来的政府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极力的用好印度教这个润滑剂,缓解民族矛盾,也为纷繁复杂的印度各派找到了些许的共同点。

以此来团结他们,使各民族间没有特别突出的纷争。

3.是印度综合实力提升的结果

几十年来,印度一直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在经济方面,印度2017年已跃升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在军事方面,印度2017年荣升最强军队排行榜第四名,紧随中国之后。

在政治方面,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日益提升,不仅是金砖国家之一,而且和美国、俄罗斯两大世界巨头都交好。

在文化方面,印度的瑜伽风靡全球,近些年,印度的电影也广为传播,特别是可米尔汗导演的系列电影,比如《摔跤吧爸爸》、《我的猴神大叔》等更是叫好又叫座。

印度还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随着印度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印度各族人民都是其发展成果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闹着另起炉灶了,起码短期内不会。

以上就是印度没有被解体的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你认同吗?


有书共读


印度有可能解体,印度周边很多害怕印度的小国希望印度解体。如果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就没有很像样的一个统一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在印度教派林立,种族对立矛盾尖锐。如果不是大英帝国在1858年开始殖民统治南亚次大陆,印度至今为止还是几十个乱七八糟的互不服气小邦国。是英国人把这些小邦国揉合到一起,是英国人用殖民手段帮助统一了印度。


是英国人使印度人忘记了小邦国,而认可了现在的印度。 现在的印度有13多亿人口,国土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第一大国。 不要说在亚洲,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国。印度自己做了几百年的殖民地,二战结束英国人一走,印度人就摇身一变成如同成了新殖民者。印度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具有了不相称的野心。对边上的邻国打压欺负,甚至直接吞并。印度独立以来对邻国做了很多使邻国害怕的事;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和恐吓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


可以说印度在南亚地区成为一个恶霸,使得弱小邻国忐忑不安,生怕那一天得罪了印度,被印度吞并吃掉。目前最为危险的是不丹,国防和外交已经被印度完全控制。 如果印度解体对这些邻国来说,应该是一大幸事。 印度有一百多个民族,但是以两个大教派为主。信仰印度教的民众有达10亿人口,这里面真正的印度斯坦族人只有4亿左右。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达1.8亿左右。其它的都是小民族小教派,对印度主体形不成冲击。

印度这个国家非常的奇怪,在历史上多次被其他的异族征服。只要有强大的外面民族打进去,非常容易征服印度人。印度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但是印度独立以后又特别的狂妄自大,仿佛天生不凡。虽然也算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印度的历史以口口相传比较多,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字记录。有的关于历史上的记载,印度人不感到难为情,要到中国来查阅古籍记录,才拿回去作为正史教材。而中国人在古代对印度哪个地方印象很好,称之为天竺国,因为产生了佛教,唐僧还去取经。


虽然希望印度解体的世人很多,但是印度现在的现实状况还是很难说的。别看印度现在国内乱糟糟的,经常有游行示威,教派之间也有冲突,还有印度北部邦希望挣脱印度独立。实际上从印度独立后整体状况来观察,印度的一百多个民族之间融合得还可以,印度民众非常贫困但是很认命。不过在七十年代以后,印度政府推行的“绿色革命”,利用印度广袤的良田,一举解决民众的粮食问题。现在印度这么多的人口,还有大量的大米出口。

经过印度政府几十年的民族融合教育,印度内部民族矛盾虽然很大,大民族大教派之间并没有分裂倾向。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总是说美国建国以来没有政治强人,没有军事政变。但是这个看上去很乱的印度自独立以来,竟然也没有出现过政治强人,以及发生军事政变,印度的议会制非常的稳定。印度的这种现象,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应该是一个奇迹。

所以对于印度这个国家,我们还不能等闲视之,虽然印度现在的经济总量不大。但 现在的印度在经济发展上,和国家综合国力上还是呈上升之势。作为印度的邻国,是要保持对印度的持续观察,警惕防止印度离开传统的不结盟政策,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印度的工业基础非常的薄弱,国力有限但是印度的大国梦非常天真。尽管如此,现在就谈印度解体还为时过早。



亦新湖


印度是一个有着上百个的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统一的时间较短,现代印度的疆域,比如著名的阿萨姆邦和印度南部等很多地区都是一个英国殖民者纳入印度版图。这样一个脆弱印度的命门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可能突然间解体呢。我认为虽然印度暂时不会解体,但如果肯下功夫,印度解体必不遥远,这可能就是美、俄放心大胆的武装印度的原因之一。


印度解体的有利条件。一是印度民族众多,100多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不到总人口的50%,这种民族结构很不稳定,在世界各大国中是很少见的。


(锡克人)

二是印度宗教信仰复杂。印度人爱好哲学,笃信宗教,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宗教,阿米尔汗的电影《我的个神》,把印度人复杂的宗教信仰展现了出来。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占83%左右,伊斯兰教大约13%左右,也有1亿多人。穆斯林在莫卧儿王朝是统治阶层(泰姬陵就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现在一些印度教个别分子经常制造事端攻击其他宗教信仰者。在克什米尔和西方古吉拉特邦的穆斯林一直在争取从"印度人的印度"独立出去,爆发过激烈的冲突。



三是印度语言不统一。印度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50多种有独立的文字,第一大官方语言印地语,只有30%的人口使用。书同文,这种长期统一国家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秦始皇时期就完成的工作,现在的印度还没做到。锡克族就曾因为本民族语言未列为官方语言,与印度政府爆发激烈冲突。

四是印巴分治时,从英属印度划入现在印度的几个地区一直在争取独立。

比如知名的克什米尔,而东北部的阿萨姆人和南部的泰米尔人从来都不认为他们属于印度。前不久的大吉岭事件也发生在靠近阿萨姆邦的印度东北部地区。


(东北部最大的一块为阿萨姆,南部紫色为泰米尔)(紫色为印控克什米尔)

外部势力介入印度的上题眼太多,印度能够维持现在的统一,最大的依靠是印度教。印度教的一大特色就是完善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既是几千年来高种姓人统治印度的法宝,更压抑了占人口多数的低种姓印度人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可以说,印度缺一个喊出“宁有种乎”的陈胜。随着种姓制度的瓦解和教育的普及,在消除社会隔阂的同时,印度教构筑的严密社会体系也随之瓦解,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印度面临的最大社会风险和解体威胁。印度政府正在通过鼓吹印度民族主义,甚至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来对冲这种风险。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就是运用这种危险的方式,积累政治资源,进而上台的。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古吉拉特邦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大规模冲突的惨剧,还会加速印度的解体。


(古吉拉特冲突)

我觉得印度解体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巴基斯坦必须更快的发展起来,这样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就会产生更大的信心。此外,印度东北部阿萨姆人和南部泰米尔人虽然有强烈的愿望,但是组织能力太弱,甚至在印度的泰米尔人都没有形成像斯里兰卡泰米尔人那样的有力组织。这种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还需要外部势力的推动。

可以说印度能否解体将是印度内部解体与反解体势力以及外部势力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还需要久久为功,等待机会出现,取得突破。


冲击时评


个人观点上认为印度至少在50年内不会被分裂,一个国家分裂,肯定有分裂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共性。

历史上各个被分裂的国家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特征,(一)处于衰退期,发展速度远比不上世界先进速度,比如晚清,比如奥斯曼,比如苏联后期,南斯拉夫等。(二)有远强于本国力量的外部势力严重介入,比如苏联硬生生的把外蒙古从中国割裂出来,比如朝鲜与韩国,南北越南,东西德国,美苏力量强势介入,当事国实力太弱不足以主导格局,失去控制权,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而分裂。(三)有严重的国内矛盾,包括尖锐的民族矛盾,毫无妥协空间的政治对立。比如东帝汶。(四)形成比较强大的军事割据,且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不理想,具体说外部力量持续支持地方武装。比如乌克兰,格鲁吉,亚塞尔维亚(五)与美国或俄罗斯关系严重对立,尤其与美国对立(这个条件只限于近代)。比如伊拉克,比如叙利亚。(六)战败被肢解,比如奥匈帝国,巴基斯坦。

回到印度话题,

一,印度目前处于上升通道,发展成就全球瞩目,不属于衰退期,这样使得印度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这样会抑制或者冲减一部分独立意愿,

二,站在印度内部深处,淹没在一个又一个细节堆里,觉得印度内部矛盾,什么种姓问题,宗教问题,国民受教育程度等等,那都是类似于谁谁向谁谁吐了一口吐沫,谁抓了谁的头发踹了一脚之类的矛盾,终究没有伤筋动骨,严重点的种姓问题也一直在改善,而绝大多数人共同皈依于印地教,这样形成必要的凝聚力,至少能形成对独立力量的缓冲。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多民族林立,可终究在可控制状态,并且相比较独立之初,民族矛盾变缓和了,并且没有外部势力尤其美国煽风点火,民族矛盾不会越烧越旺。

三,印度没有形成足以与印度中央政府周旋的地方武装。唯独影响大一点的在克什米尔穆斯林地区存在零星武装,时不时出来刷刷存在感,但不足以威胁中央,也不足以自行割,外部没有强力的援助通道,仅仅依靠走私来的轻武器小打小闹不足以成事。

四,印度目前的国际政治环境空前好,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由于美国把中国当成对手,中国被迫与美国政治博弈,美国为拉拢印度,从核试验,核供应俱乐部等问题的暧昧,以及现在的印太战略,都体现美国拉拢印度。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也是重要的武器市场,俄罗斯不会去深度介入印度内部去分裂印度,更何况俄罗斯也有用印度制衡中国的意图与需求。中国为了与美国周旋,虽然与印度成不了朋友,但至少不要做敌人,追求印度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就是最现实的目标了,所以中国也不会去明目张胆的支持印度内部的分裂势力。世界上的三大“流氓”都在拉拢印度,政治战略地位几乎完美,这样有利于国内融合而不是分裂,就像伤口愈合一样,没有人在用刀割一下。

当然,也存在分裂的可能性,但是很低很低,作一个假设,假设美国依然强大,而中国和俄罗斯都弱到不足以成为美国威胁(注:是美国认为中国俄罗斯没有威胁美国的实力),而印度实力大到让美国恐惧,使得美印矛盾成为国际政治主要矛盾,且印度内部矛盾依然没有解决好。那样依美国一贯性格必然会在印度内部制造分裂。还有就是,印度现在作死的把美国势力赶出印度洋,引发美国把主要精力对付印度。这几乎不可能。

所以从上面所说的看,印度暂时不具备被分裂的条件。

题外话,也许从感情上说,我们潜意识里希望印度分裂,毕竟印度是中国不折不扣的对手。但是,现实是,印度不具备分裂的条件。与其期盼甚至诅咒印度分裂,不如加强自己,赢得竞争。而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不如印度好,首先管好自己发展好自己才是正道,好好看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


稀烂话


印度为什么没有解体?

怎么那么期待人家印度解体,印度人恒河老白干还没有喝够呢?呵呵!

言归正传,印度这个国家真正成型有没有多长时间,这可真要感谢英国殖民者的慷慨,在17世纪,英国这个从海上来的殖民者征服印度,和以往征服印度的北方游牧民族不一样,英国是个更高级文明征服相对低级的印度。之后英国在统治印度期间,用高超的统治技术,帮助印度统一和扩张,把四分五裂印度次大陆,大大小小各个邦国,全部捏和一起,最终把从来没有统一的南亚次大陆地区终于实现了统一,这才有了一个算是国家的雏形。

更重要的是英国重塑了印度文明,带来现代化,印度近代文明的进步完全是靠着英国殖民者拽着走的,虽然英国殖民者在二战后撤出印度,还搞了个印巴分治,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穆斯林不愿意和印度教徒一起过日子,直到现在印巴矛盾重重,但毕竟现在的印度还是保留相对的印度半岛的统一局面,有这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亿人口(今天已经十几亿了)。

这就要问了,印度境内民族这么多,语言也多如牛毛,民族矛盾也非常严重,为何印度看似还很强大,在南亚地区以一副舍我其谁“村霸”自居,怎么没有再次分裂或者解体呢?

“大正”就具体解析:

(一)灵魂人物——圣雄甘地。

甘地可以说是印度的灵魂人物,他创造“非暴力不合作”一套体系,成功兵不刃血的让英国殖民者撤走了。更主要的是,甘地还是印度各民族的粘合剂,甘地就有这个魔力,一旦印度国内出现种族仇杀、暴力问题,甘地就绝食,一绝食,印度所有的矛盾立即就停止了,全部都开始关心甘地身体状况,健不健康啊!赶紧让甘地吃饭等等!

印度全民待甘地如“女友”一样,甘地一使性子,印度民众就全都消停了。有甘地这个粘合剂,以及传承甘地的精神,印度一时半会还是解体不了的。

(二)印度教。

虽然印度民族众多,但大部分印度人都是信教的,而其中80%人口都信印度教,差不多有10亿人,通过宗教认同,印度国家相对能够保持一点稳定,不容易出现大范围的分裂。

(三)印度强大军队。

有人该说“大正,你开什么玩笑!印度有强大军队吗?”

哈哈!这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把印度军队和世界其他强国军队相比,的确是弱爆了,但在南亚这个地界,印度军队也就足够了。印度人虽然因智商问题,经常吹牛不打草稿,宣扬能够打赢2.5线战争,那个0.5线是针对就是印度国内的分裂势力。印度的2.5线战争,2线“大正”是不相信的,牛的确吹的过头了,但0.5线还算有点谱,当年印度刚独立时,印度境内不是有很多土邦王公要脱离印度独立建国吗?结果被尼赫鲁派兵镇压下去,同时还废除土邦王公的特权,剥夺了财产,最后这些王公们晚年在贫困中死去。

所以说,印度的军队镇压国内分裂势力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就是“大正”对于印度没有解体的看法,供你参考,欢迎评论交流,认同的加一下关注!谢谢!


大正看世界


穷得穷死,富者流油,各安天命,民族矛盾虽深,但有宗教相藉,拿中国过去的话讲,这就是命啊,这就是此一印度。痛苦挣扎,人不和命争,反叛反抗者虽众,但毕竟经济向好,就这么着吧,此之谓彼一印度。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似乎在印度人人都有机会。生乱生事没有用,至少现在衣食无忧。各邦权力不小,层层释放压力,起到减震作用。政府名义上的国家,中央基本稳固,对内倒行逆施越来越少,虽非人人欢迎,但也颇能照拂大多数,法律相存,不得歧视,也讲究人人平等,至少出台政策上挑不出大毛病。等等,杀猪杀屁股,各有其道。我们具体看看:

随着印度经济发展,政府能拿出一些钱支援农村建设。90%人口在农村,这是印度政治的出发点和国家重要依存点,加大投入,搞点基础设施,保障贫困人口救济,拓展贫困就业培训和货款,脱贫政策的手电开始照进国家的犄角旮旯,始而散发出温情的光辉,不在脱贫数字,要在潜移默化了国家认同感,这招厉害。

镇压与招抚并存。各地反抗势力,正印度最大乱源,对待武装反叛者,过去一味极力镇压,现在印度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在每每动用雷霆手段的同时,也使出了温情一面,时而能握手言和,既往不究。实事讲,过去的印度,都是穷闹的,百姓嗷嗷待哺没活路,加之民族政策过激,所以才去挺而走险,革命虽说不是地覆天翻,但给印度造成的震动和影响深远,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去扭转反叛者如星火燎原的局面,解体的可能,可以说是随时存在的,至少不无可能性。但现在局面似乎得以好转。

多元化社会的治理。过去教派冲突迭起,印巴分治,连国家未来都不够确定,现在印度的办法,还是尼赫鲁那一套,即不与争论与讨论,百姓理解不了啥意思,加上穷,分裂因素自然多,现在理解开始加深,各说各的互不干扰乐呵呵。

总之吧,种族、宗教、种姓、贫困不均,印度分裂四大潜伏因素,弄得好,认同感会渐多起来;不好的话,不无解体可能,从来都在那放着,堆着,解决的不少,未解决的也是如山哪。


魂舞大漠


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时,许多欧美人认为肯定难以维持长久,可能会陷入解体或内乱。这种论点的前提有一个就是,历史上的印度从未形成一个实至名归的统一国家。

然而,六十多年过去了,印度非但没有解体,反而在南亚颇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发展味道,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975年吞并了锡金,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地区性强国。一些人预言印度会解体,倒也不是胡说八道,因为印度的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了。从英联邦中独立出来,印度没有经过社会革命,世俗化程度太低,导致种姓制度,民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和语言问题突出,可以说是发展的隐患。我在这里谈五点吧。

第一,印度的民族多样性。民族多样当然好,但是也有弊端,就是治理成本太高,众口难调。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虽然印度的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但是其人口总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6.3%。这就导致,有很多内在影响集权的不确定因素。第二,英联邦退出印度之后的历史遗留问题。1600年,如日中天得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强势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印度在1757年以后全面一边倒,沦为殖民地。随着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1947年6月英国正式颁布了《蒙巴顿方案》,宣布实行印巴分治。

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并非一个强硬的领导人,巴基斯坦问题悬而未决。这就是印巴冲突的起源,也是印度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分配制度不匹配影响了发展。据2016年的数据,印度人口13.3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虽然提供了许多廉价劳动力,然而人口拥挤,城市建设跟不上,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此外,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顽固,虽然宪法规定人人平等,但是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难以去除。资源集中在少数高级种姓的手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且,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重男轻女,男性人口6.237亿,女性人口5.865亿,这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第四,语言类型多样,无法统一,中央政府集权任重而道远。目前,印度的现存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等2000多种,至少55种文字还在使用。

虽然印度政府1965年规定,官方必须要使用印地语,废除英语,但是各地并未书同文,联邦体制下,中央政府难以合法取缔多语种,不具备统一的基础。印度式英语还有很大的市场。第五,多元的宗教导致多元的价值观念。印度各个宗教的信徒都很多,没有哪个教派是压倒性优势。依据印度的相关报告显示,

在那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特别是孟买,印度的土著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以上多种因素,印度国内的不稳定性相当高。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情和制度惯性,看到问题并不意味着不可救药。相反,在现有不合理的系统下,印度还维持着高速的发展,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不可小觑。至于具体原因,以后有空再分解。

历史传讯社,秉持原创,期待评论转发和宝贵点赞👍!您的支持和关注将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历史传讯社


这话应该问“印度怎么能够合一块!(看好了,此处惊叹号)以后会不会解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翻看印度历史,印度历史上就从来没有统一过。咱们来捋一捋啊。

古印度就不说了,哈拉帕文化跟咱们的大禹治水一样缥缈。

咱们还东周列国诸侯争霸的时候,征服印度就成了波斯帝国的荣誉,波斯人就把印度北边占了一大块。

斯巴达300勇士把波斯干翻之后,马其顿亚历山大帝一路从地中海打过来灭了波斯,当然要记得要在印度地界上插上旗子。

印度先祖要感谢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终于建立了第一个本土王朝,孔雀王朝(就电影很火的那个阿育王),这王朝地域很大,但是也没统一南方、东方的好多邦国和部落。现代人给面子说算是、大致、几乎统一。可惜阿育王一死,孔雀王朝就崩了。


接下来印度又成了中亚各民族的跑马地,大月氏人最后占了印度一大块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就那个被匈奴从西域撵跑那个,匈奴是哪个?就是被大汉朝打得满世界跑的那个)

贵霜帝国倒了以后,印度终于迎来第二个本土王朝,笈多王朝(就咱们两晋南北朝,法显和尚取经那个时候,超日王有点名气),可惜他的地盘还没阿育王大,根本没法聊统一的事嘛。这个两百来年的王朝就是印度古代最辉煌的了,也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历世绝唱了。

笈多王朝衰败后,印度陷入诸邦争霸、军阀割据,接着阿拉伯人携带伊斯兰信仰占领了大部分印度。信奉伊斯兰的免税哦,不信仰真主的统统叫人头税,这样伊斯兰教就这印度流行开来。接着是那个叫嚣着要进攻大明朝的帖木儿帝国(莫卧儿王朝)占领了两百多年。

最后日不落帝国(英国)占了整个儿印度次大陆,终于把印度次大陆上的上百个邦国和上千个部落算是放到一个政权里边(英属印度殖民地)。所以说,在英国人手上印度才有了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统一。

可惜来不及感谢英国人,英国人就把印度次大陆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两块,印度统一美梦破裂。

至于印度解体啊,现在人口还在涨,说明群众还能过得下去,阶级矛盾不是很严重。但是他们内部分属不同的文化圈、分离主义严重,基本无解,解体是早晚的事。没解体是因为没有大的事件刺激,比如印巴战争来个大败,比如印度经济崩溃之类的.。


尔朱少帅


印度是英国制造的,印度独立后有牵制邻国的作用,这个是符合其它大国如美俄英法的利益,但是维持印度的统一成本也是很高的!一旦西方自己都自顾不暇的时候,印度做为一个国家也就寿终正寝了!那么还会多久?用不了几年!

印度做为前英国殖民地本应采取对殖民主义者批判的态度,但是并没有,反而学习殖民者的贪婪,而且是很原始的那种贪婪,如吞并锡金,全权掌管不丹的国防外交!更不用说侵占我国领土,不单英殖民者时侵占的,还变本加厉。

印度国内根本上很原始野蛮的种姓制度根本没有肃清,也不可能肃清,因为虚假和虚伪的民主制度正是邪恶势力,强势阶级的有力保障!印度人民要真获得解放只有革命一条路,靠世界历史的慢工带动恐怕还得一百年不止!

所以印度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了!现在印度的较大面积状态只会被西方控制更紧,更有力!所以反而不利于印度次大陆人民的发展。相信印度人民很快就能认清!


出思


印度一直存在民族和宗教矛盾,圣雄甘地和英吉拉甘地都死于宗教仇杀。东北部各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主义倾向,以阿萨姆邦和曼尼普尔邦为最激烈,原因是印度中央政府无视该地区民众要求提升成中央邦以发展经济的呼声,并且东北人种属黄种人,不同于雅利安人,因而被印度主流视为异类。

印度为什么没有解体?多亏了开国总理尼赫鲁。尼赫鲁是卓越的政治家,知道如何更好地维护印度国家利益。他采取高超手腕,积极拓展领土,妄图建立野心勃勃的囊括整个南亚和缅甸的大印度。

印度中央政府对待分离主义采取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不惜军事打击独立分子。印度没有解体,靠的就是高压手段。近年随着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北各邦更加没有独立的可能。

此外,如果追溯历史,在美苏两霸冷战的年代,因为尼赫鲁推行不结盟政策,美苏两国对印都争相示好,印度国内的分离主义没有大国的支持,也很难成气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