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与喀尔喀之战

明末清初,蒙古各部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划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蒙古)。后金政权建立之后,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天聪十年(1636)四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台吉共同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上尊号为“博格达彻辰汗,从此博格达汗成为历代清朝皇帝的蒙古称号。漠北喀尔喀三部、漠西厄鲁特四部也相继向清朝遣使通贡。

准噶尔与喀尔喀之战

喀尔喀,又称漠北蒙古,由喀尔喀万户演变而来,是达延汗的后裔。17世纪初,喀尔喀形成左翼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右翼札萨克图汗部。三部虽同出一源,但他们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一直没有形成统一。三部之中,尤以左翼的土谢图汗部势力最为强大,而同属喀尔喀左翼的车臣汗部与土谢图汗部关系十分紧密,右翼的札萨克图汗部虽同属喀尔喀部,但与左翼两部关系不甚紧密。喀尔喀三部原本臣服于察哈尔林丹汗,天聪九年(1635),清军灭亡察哈尔后,喀尔喀三部开始与清朝通好。顺治三年(1646)车臣汗硕垒拉拢漠南蒙古苏尼特部首领腾机思叛变清朝,失败后逃入喀尔喀。清朝震怒,决定出兵征讨腾机思,豫亲王多铎亲率大军追剿,至系扎济布喇克,衮布多尔济与硕垒派遣喇瑚里等率兵救援腾机思,为清军所败。但是由于喀尔喀路途遥远,不久清军便班师。但在清朝的强大压力之下,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纷纷遣使谢罪,喀尔喀左翼与清朝的关系随之得到缓解。

顺治十二年(1655)冬,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逝世,其长子察珲多尔济承袭汗位,为得到清朝支持派遣其子弟来朝。清政府在喀尔喀设立左右翼八扎萨克,并题准八扎萨克进“九白之贡”,成为定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联合车臣汗诺尔布等人,向康熙帝上疏,请上尊号,康熙帝并未接受。自此喀尔喀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开始日益紧密。从崇德三年(1638)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整整半个世纪里,喀尔喀与清朝的政治与经济联系是不断加强的,这种关系的形成与持续发展,成为喀尔喀部南下内附的重要原因。

准噶尔与喀尔喀之战

漠西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又称绰罗斯)、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他们结成松散的联盟,以和硕特部的首领为首。17世纪初,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统治时期,势力逐渐扩大。土尔扈特部因受准噶尔部排挤,西迁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游牧,和硕特部也迁移到青海一带。1653年,巴图尔浑台吉死,其子僧格继位。1670年,僧格被异母兄暗杀。巴图尔浑台吉的第六子噶尔丹当时正在西藏当喇嘛,闻迅后日夜兼程,返回准噶尔部夺权。在僧格旧部和鄂齐尔图汗的支持下,噶尔丹迅速整军备战。战争一开始,噶尔丹便显示出其超群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天赋,他坚毅果断,无所畏惧,每遇战事,必身先士卒,他指挥的军队所向披靡,接连战胜厄鲁特诸部与邻近部族中反对他的力量。同时他还身具达赖喇嘛赐封的温萨活佛的封号,在宗教和政治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号召力。

噶尔丹于1676年击败并俘获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次年击杀曾帮助过他的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兼并了他们的部从,实力大增。1679年,噶尔丹登上汗位,随后又占据南疆,准噶尔遂称雄于天山南北。不久,噶尔丹又连年兴兵向西扩张,征伐哈萨克、诺盖、吉尔吉斯等部族,将势力扩张到了中亚地区。准噶尔军队在噶尔丹的指挥下,兵强马壮,所向无敌,降服了周边民族,其疆域远超其父巴图尔浑台吉与其兄僧格时期,北达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地区、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区,东至叶尼塞河上游,南至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噶尔丹此时实力雄厚,已不再满足于称雄于西北地区,而是随着实力的增长,萌发了再一次统一蒙古各部,取代黄金家族的后裔,成为真正的蒙古大汗的雄心。而统一蒙古的第一步便是位于其东部,内部矛盾严重的喀尔喀蒙古。

准噶尔与喀尔喀之战

康熙十六年(1677),喀尔喀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援救准噶尔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与准噶尔部噶尔丹交恶。由于札萨克图汗成衮屡次要求土谢图汗归还原属于札萨克图汗部的属民,遭到拒绝,两部矛盾日益激化。康熙二十六年(1687)秋,土谢图汗领兵进入札萨克图汗部,袭杀札萨克图汗沙喇。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二十五日,土谢图汗之子噶尔旦多尔济杀死噶尔丹胞弟多尔济扎卜。多尔济扎卜既然死于土谢图汗部之手,噶尔丹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喀尔喀与准噶尔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噶尔丹为东进喀尔喀,完成他统一整个蒙古的既定目标,一直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其弟多尔济扎卜之死,正好是出征喀尔喀的天赐良机。喀尔喀内部的固有矛盾加上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贪图眼前利益的短视,还有土谢图汗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等一系列因素,给了噶尔丹以可乘之机,促使噶尔丹下定决心征讨,最终使喀尔喀遭到灭顶之灾。

在噶尔丹积极筹划着大规模进攻喀尔喀为其弟复仇的同时,土谢图汗的军队正在发动抵抗俄国蚕食喀尔喀领土的反击。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噶尔丹乘着土谢图汗部军队主力在鄂尔浑河一带集结,准备防备俄国之际,引兵3万,进攻土谢图汗部。自杭爱山后掠取右翼台吉地方后,向左翼推进。土谢图汗的长子噶尔旦多尔济率5 000人迎战,在忒木尔地方被噶尔丹打败,噶尔旦多尔济的军队全军覆没,噶尔旦多尔济仅以身免。噶尔丹的突然袭击,顿时使喀尔喀军队腹背受敌,被迫停止驱逐俄国入侵者,收复失地的行动。加之俄军的增援部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3月底到达,使喀尔喀军队不得不仓促撤围退走,以便集中兵力应对噶尔丹的入侵。准噶尔军放火焚烧了额尔德尼召,并毁坏典籍、佛像。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率部向东逃遁,土谢图汗长子噶尔旦多尔济和赛音诺颜部的善巴各率军5 000往援土谢图汗,突遇准军,交战大败,土谢图汗率余众南来与哲布尊丹巴会合。噶尔丹乘胜追击,进入车臣汗部境内。车臣汗部众也无法与势如破竹的准噶尔军争锋,一触即溃。

准噶尔与喀尔喀之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月,康熙帝接到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奏报获知喀尔喀南逃之事后,为防止准噶尔军队尾随喀尔喀人乘机侵入内蒙古,立刻命令两翁牛特、巴林、克西克腾、四子部落、阿禄科尔沁、喀喇沁等八旗共派兵2500,于苏尼特一带汛地暂时防守。这样既可以对南逃的喀尔喀人进行监视,以防其滋事,又可以对准噶尔军队进行威慑,阻止其越界进入清朝的边界之内追击逃亡的喀尔喀残部。噶尔丹的一连串大胜,及喀尔喀人的惨状,使康熙帝对噶尔丹提高了警惕,觉察到了噶尔丹的野心,加上其背后有达赖喇嘛的支持,康熙帝断定噶尔丹其志非小,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击败喀尔喀并占领其游牧地,必然还有更深远的谋划。八月初三日(1688年8月28日),噶尔丹与土谢图汗军队主力相遇于鄂罗会诺尔地方,鏖战三日。准噶尔军夜袭善巴额尔克戴青之营地,喀尔喀军队毫无准备,死伤惨重,土谢图汗属下诸台吉星散。土谢图汗势单力弱,军心已丧,无力与噶尔丹继续战斗,只好南越瀚海,与哲布尊丹巴会合。康熙帝又备兵6000人屯于边界一带严防噶尔丹。

九月,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与其巴图尔台吉西弟什里,率左右两翼台吉等正式向清朝请求内附。康熙帝抓住时机、因势力导,利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在巧妙而又轻而易举地将喀尔喀部收入囊中的同时,又觉察到了噶尔丹的计划,派出军队,扼制了准噶尔实力的进一步膨胀,挫败了噶尔丹统一蒙古各部的企图,使噶尔丹被迫放弃了这次灭亡喀尔喀部的良机。清朝成了准噶尔与喀尔喀战争后最大的赢家,喀尔喀被吞并后成为清朝与准噶尔争锋的重要力量,为乾隆朝最终战胜准噶尔部,统一整个蒙古部落,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