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起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即:勉唐画派、噶玛噶孜画派、热贡画派。

起源

如果连壁画也算上,西藏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西藏已经有人类居住)。但是唐卡的出现,则要推延到7世纪,松藏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开始。松藏干布统一西藏之后,通过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汉地文成公主联姻,巩固起自己的帝国。两位公主将佛教带入西藏,随之兴建起大昭寺、小昭寺等宫殿建筑。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藏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这是目前所见唐卡最早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唐卡是在松藏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

唐卡的起源

用途

唐卡有弘法布道的用途。张宏实在《探索西藏唐卡》中说:佛教的思想义理于初始阶段较为单纯,经过漫长的演讲发展,逐渐衍生成为更复杂的义理。深奥的义理若非经过严密的思考和反省,便不是那么容易了解。于是,图像便扮演非常重要的解说工具,并且绘制在西藏特有的宗教卷轴画,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朱塞佩·图齐在《西藏的画卷》中也说:西藏艺术的职责,是用视觉形式,传播同样的宗教内容。 也就是说,唐卡是对深奥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具体化,使其变得容易理解,从而更方便传播。藏族人民一直到7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文字,文盲率也一直偏高,所以对他们来说,唐卡就是图像版的教科书。同样是传播佛教义理的图像,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壁画(雕刻也是一种形式)。 跟壁画相比,唐卡具有显而易见的方便随身携带的优点。由于藏民族有四处游牧的生活习惯,居处时常变动,所以唐卡这种可以移动的神像就随之产生。唐卡还有修行观想的用途。在藏传佛教中,对着唐卡中的主尊进行观看、冥想、礼拜,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密法。例如曼荼罗,就是这种密宗修行法的精华。此外,对绘制唐卡的画师,以及捐资聘请画师的施主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凡的功德。画师和施主本身就是修行者。

唐卡的起源

画师

精美、复杂的唐卡是由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一般都要半年,甚至经年才能画成。但是这些作者的名字却很少留下,除非他本身即是深受崇敬的佛学大师,例如阿底峡、宗喀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等。此外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画师,如前藏的洛扎丹增洛布,后藏的曲银嘉措、绒巴索朗结布、江央旺布,西藏绘画的一代宗师—安多强巴(下期专题为您介绍)等在西藏绘画史上留下了名字。藏传艺术中,无论是绘画或是雕刻,作者一般都不署名。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制作的过程就是一种修行。一个传统的画师,除了本身的兴趣与天分外,还必须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受过正统而严格的宗教训练。除了绘画的专业技法外,还需要背诵经书,熟记各种经典中的教义、仪轨、图像及度量。所以唐卡制作者通常也是画僧;具备专业画师与宗教修行者的双重身份。 信徒们相信,一个伟大的画师所绘画的唐卡是具有极大加持力的,所以,一个唐卡画师,对于画中主题的构图、形象、比例、颜色等都不能随意创造,而必须严格遵守图像与度量的规定去作画。这正是唐卡艺术的限制所在,它的形式并不自由。正因为它限制了艺术家个人主观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有一些人认为唐卡的画师不能算作是艺术家,而只能看作是画匠。这种评价无疑是不公平的。

唐卡的起源

作者:藏地之窗 (取自唐东杰布文化艺术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