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为何评价共享单车是“白痴经济”、前景堪忧呢?

我爱七七


我觉得目前共享单车就是”庞氏骗局“,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盈利的模式!而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盈利点好像也没有带来多大的利润!

一、投入与产出:共享单车的投入巨大,主要靠吃两头(上游供应商押款,下游用户收押金)维持运营, 赤裸裸庞氏骗局,空手套白狼!

二、运营成本投入巨大。共享单车日常维护费用高,在未盈利情况下融资只能靠不停的生产单车,伪造假需求,虚假用户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妄想用烧钱的模式为自己寻找真正的盈利点换取时间。然而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盈利点!

三、看了很多关于共享单车盈利点的报道与分析,很全面!但我不禁要吐槽!

  • 槽点一:大数据的收入,抢夺用户,用户数据是无价的!用户的数据是无价的,可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中没有任何意义,产生不了任何有价值的需求,除了交押金外!所谓购物啊杂七杂八关于互联网的需求都是伪需求,已经被饿了吗,美团,淘宝等头部平台占据了,这些大平台的用户数据与共享单车的用户数据是重叠的。没用!除非共享单车能找到让用户合理消费的项目,昨天我看到消息,某地的共享单车某品牌划出专门的停车场地,若用户没有停放在指定位置将罚款5元一次!共享单车

    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扣用户的押金了!

  • 槽点二:押金的投资收益!用押金投资这个是否触犯法律呢!现在金融平台频频触雷,做服务的共享单车也要去投资赚收益,小心也触雷!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平头老百姓,没有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站得高看的远,勿喷并欢迎大家留言提宝贵建议交流!


云云的脑洞


事情的缘由是,德国《经济周刊》在2017年7月29日发表了《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一文,认为中国中国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摩拜单车是白痴经济,前景堪忧。

杂志中列举了实际的投入成本和效益产出,他们认为摩拜单车每辆车价值250欧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12欧分的价格过于低廉,投资回报率过低。最终得出“白痴经济”的结论。

这是从传统经济思维来思考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不管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最终还是回归到投入与产出比之间,产生效益才是优秀的经济模式。

至少在可以看见的未来,共享单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单纯依靠单车出租,共享单车将是持续亏损的。

那么共享单车必须从其他方面,获得良好收益,才能得到合适的利润。

我们按照现在专家的观点来分析。

1、押金投资收益。

每一个共享单车借用人,都要向共享单车运营商提交押金。但本质上,这押金是属于用户的,企业是没有权力利用这个押金进行投资的。如果企业利用押金进行投资,就属于挪用。挪用押金本身,法律就是不支持的。再退一步说,挪用押金进行投资,从产权属性上来说,投资收益是属于所有的押金拥有者的,共享单车顶多作为一个服务提供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2、单车的互联网属性。

都说单车拥有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是无价之宝。

请注意,这个无价之宝,可能是分文不值。

互联网企业,可以直接将用户变现。比如腾讯可以将用户转化为游戏玩家;比如淘宝、京东用户直接就是买家;比如网易等传统互联网企业可以将用户转化为广告生产力。

也就是互联网用户,必须具备变现的场景。那共享单车的数据,变现场景在哪儿?在单车上么?美图公司已经拥有超过15亿的全球互联网用户,但到现在,美图的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卖手机,共享单车能够拥有这样的海量用户么?能够找到新的变现场景么?上帝知道。

也有专家说,将数据出售给需要的客户。这本身就是一种非法行为,涉及隐私等法律问题,不属于合法范畴,这样非法行为,能够支持一家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健康成长?而且数据销售本身也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收益,一个公司买了之后,能够重复消费么?

如果可以胡作非为的卖数据,估计美图秀秀早就发财了:15亿全球用户。

3、广告收入。

专家给共享单车选择了一个变现方式,就是广告。

共享单车的主要广告位置有两个,一是 APP里的页面广告,其APP的装载量足以产生相应的广告效应,启动界面、内置广告都是可以创造利润的方式,以后还可以在APP中植入积分商城,和其他厂商合作兑换礼品;二是单车车身的广告。

APP广告,不会太多。难道你在骑单车时候,还会关注上面的广告么?车身广告看起来是比较靠谱,但车身广告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明确,利用交通工具绘制、张贴、悬挂的广告属于户外广告,户外广告发布单位在履行相关审查义务后,还需向交通工具使用单位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但已经运营这么久时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共享单车出现车身广告,说明车身广告存在缺陷。倒是车身上的小广告不少见,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以前城乡公共厕所那样小广告遍地的样子。而且,每一辆共享单车上,喷涂广告,成本也不低,广告主能否接受这样的价格,还有待斟酌。

共享单车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会在与其他行业融合的基础上,比如与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巨头合作等,作为一个配套系统,得到发展。

但目前看来,共享单车前景并不十分乐观。


波士财经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人太规矩,他们只能看到,摩拜单车获得的回报,是一元钱的租金费用。他们没有想到,摩拜单车和其他的共享单车,主要获得的收益是在其他方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缺乏互联网思维。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摩拜单车和其他的共享单车的主要收益在哪些方面?而这些方面为什么德国人没能想到。



一是,客户的押金大量地沉淀下来,可以用来滚动投资,获得收益。大部分使用摩拜单车的人,都不会在每次完成使用后就将押金取出。大量的押金,都沉淀在摩拜平台上,用这些资金,既可以用来做投资获得收益,也可以用来滚动再发展。

对此,所以德国人之所以想不到,是因为他们太规矩,认为押金就是押金,不应当随意挪用。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缺乏这种自律精神,挪用了也缺乏监管。



二是,海量的客户数据。这些客户在使用摩拜单车时,都要提供自己的真实手机号码,或者提供自己的支付宝或微信进行绑定,而这些都与个人的真实身份直接绑定。这些客户的数据,无论是自己开发使用,还是卖给其他的机构进行精准营销,都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当然,德国人对此也是想象不到的,他们很难想象利用出卖他人的数据信息来获利。他们也会认为这是违法行为,不应当予以支持。



第三,周边产品的收益,自行车行业在中国一度没落。共享单车救活了很多濒临倒闭的自行车厂,和很多轴承、轮胎、踏板供应商。如果你关注摩拜单车,你就会发现自行车篮里有一块太阳能电池板,这块太阳能电池板,不停地为摩拜单车内的操作系统充电。

只要产品能得到应用,就有机会不停通过迭代而进化,在共享单车的更新换代和快速淘汰中,无论是太阳能电池板还是其他周边产品,都能因快速迭代而不断完善,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德国人之所以想不到,是因为他们已习惯制造精品,长年使用。他们很难想象一辆共享单车用个2到3个月,就迅速淘汰——这不符合德国人的环保理念。



因此,这些收益是德国人想象不到的,却也是共享单车眼下获得资本追捧的原因。

以上意见供参考。


林海


这个报道很久以前就看过了,德媒主要是根据成本收益计算的,得出的结论是以摩拜为例,每辆车价值250欧元(约合人民币1978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所以所有的共享单车行业都在赔钱,并且将长期赔钱下去。

这个提议无疑是给中国风生水起的共享经济泼了一盆冷水,上面一些回答中也说出了共享经济的可能盈利方向,包括数据变现,押金金融,用户画像构建大数据格局等等。这些方向也说明共享单车是一个有延展想象力的行业,而不能只以单车的押金以及相应的收益来判断整个行业是否有前景。

但德国经济学家的评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参考网约车平台,滴滴一家独大后很快培养了用户用手机叫车的习惯,于是盈利模式就此成立,补贴只是一时的想法。但是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单车需要的维护成本要远远高于网约车,而且虽然共享单车解决了用户最后一公里需求的痛点,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为这个痛点愿意付费的价格敏感度仍然需要检验,且自行车有其天然的劣势,例如冷天或热点,雨天,雪天,大风天,雾霾天等极端天气中,用户都宁愿选择走路或者乘坐有遮蔽的交通工具,来避免因此出现安全事故,这都成为共享单车巨头在占据市场后需要提升体验和运营能力的方向。

而且最近酷骑和小蓝单车接连倒闭,用户押金有无法收回的风险这样的状况也确实说明了,共享单车是一个危险的风口,对于想要快速盈利并且还是大笔盈利的企业,并不是一个上佳选择。


铅笔道


1,德国媒体此评论或许是基于德国国情分析得出结论的。

2,德国是世界比较喜欢自行车的国度,所以涌现出了不少大品牌自行车,自行车人均饱有量比中国多几倍。其实对共享单车要么不屑骑,要么不用骑。

3,中国企业投放地广人稀的欧美还是更多在做宣传功能,没想让德国人真骑,只是为了让你尝个鲜,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享企业即达到投放目的!

4,共享单车在欧美真不见得成功,而只能在中国这样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城市更有市场。就像快递业一样,只有中国才能有如此大的需求而廉价!人口基数大,密度大,消费大。

5,共享单车良性生存的几个条件:a,政府科学规划和管理。b,共享企业在骑乘感觉方面要体现很轻便而安全,调度灵活及时,科学投放,让百姓喜欢,让政府管理高效!c,要教育+法治同步,让骑行者文明共享,真正理解"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不能仅仅为自己方便而给社会管理带来困扰,不能自觉,只好法治。

6,做到这些,共享单车是可以挣钱的,前提是当它不是在野蛮生长时的错乱之后。期待不是为获得更多融资,不为打败对手,而把心思放在科学合理人性地为城市、为百姓服务这一天到来,那时,别人没人说你是"白痴",一改现在的"白痴"行为。



京城散客


1、共享单车已被验证目前无法独立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从摩拜被美团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独立的商业形态得到盈利已经被证实是失败的。它无法产生充足的盈利达到自身收支平衡,发展至今,靠的是融资,是以流量换明天的短线打法,频频爆出的挪用用户押金问题,也暴露出了共享单车竭泽而渔的无奈。

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纳入美团生活出行方式之前的接盘方向是与ofo合并,或纳入滴滴的出行板块。选择滴滴或美团,是作为补充环节,加入商业模式已经成熟的平台,选择ofo是巨头合并,实现流量扩充,利益最大化。

随着风口的转移,悟空单车用它的倒闭刷足了存在感,从侧面也指出了一个事实,大量跟风而入的共享单车平台,甚至还没来得及被大众熟知,就已经走到了道路尽头。紧接着,小蓝单车告急,滴滴跑出来接盘。行业洗牌尘埃落定后,有流量和市场的共享单车,纷纷加入巨头阵营,摩拜归入美团,ofo抱紧阿里大腿,阿里顺便又投资了发家于三、四线城市的哈罗单车,滴滴接盘了陨落的小蓝单车,推出了青柠单车。

至此,曾经红极一时的创新概念共享单车,终结了共享神话,回归巨头怀抱。


2、押金、付费骑行、击鼓传花式融资未来谁能接盘?

共享单车推行之初,用户注册并支付几百元押金,骑行一小时一块钱。后续频频传出的摩拜挪用用户押金,用户无法退押金等等问题,都揭示了共享单车紧靠用户注册支付的押金以及一小时一块钱的收费标准,无法实现长久盈利。

随着竞争的激烈,价格战开始打响,你免押金,我免费骑行,我不赚钱,大家谁都别想赚钱,先抢了用户再说,用户就是金钱。结果,共享单车就越来越不赚钱了。

共享单车初期迅速扩张,在一二线城市大量投放,依靠的并不是自身强大的盈利能力,而是投资人的投资,一些用户基数少,拿不到投资的共享单车平台倒闭,一时间议论纷纷,民众看衰,前期投资人也到了获取回报,快速退出的时间段。投资人的退出,依靠的是下一轮投资人资本的进入。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共享单车依靠击鼓传花的模式融资,越到后面,盈利模式越是被怀疑,会接盘的资本越少,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布局生态的互联网巨头接盘。而有这个能力的巨头只有那么几家,目前该接盘的都已经接盘了,剩下那些夹缝求生的不知名共享单车平台又该何去何从?


3、戳破共享单车的泡沫,让共享单车回归美好生活出行本质。

共享单车把共享经济的概念发挥到极致,曾经给过业内玩家无限可能的幻想,如今又给了业内玩家当头一棒,彻底打醒共享单车的商业独立美梦。一个不赚钱的商业模式一定不是一个成熟的有发展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德媒所谓的“前景堪忧”。


不过,戳破共享单车的泡沫,让共享单车回归美好生活出行本质也是一件好事,所有商业的本质除了获取商业利益,也必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曾说,相信科技能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点,摩拜已经做到了,它的出现,让出行更便捷,更美好。共享单车背后承载着的是人们美好出行方式的便捷化,而这种惠民工程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们仍然看好摩拜的未来,正如我们热爱一切让生活更美好的科技。



吴怼怼


小编觉得德国人的思维还是过于固定,单单从产品收益角度去分析共享单车的成功与否是完全不正确的,这就和当年美团滴滴大战,疯狂砸钱抢占市场是一个道理,同时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并不局限于每次一块钱的使用成本。

同样以摩拜为例,摩拜一辆车的成本固然很高,根据德国人的分析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然而

摩拜自行车当初的设计就是依据皮实耐用为标准的,因此设计了没有链条,实心轮胎的自行车,并没有考虑一年内收回成本,整个产品的周期可能更长。而更加便宜的OFO整个制造的初期成本和维护成本就更低。

摩拜用户产生了数据将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个时代是个数据的时代,摩拜掌握着用户的出行数据,这对于日后电商的精准营销等领域是至关重要,最为宝贵的,所以这也是美团愿意以此巨资把摩拜给买下来。同时美团买下摩拜就完成了从酒店,餐饮到出行的闭环,这对于美团的整个生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摩拜用户的押金也是摩拜减少运营成本的关键,摩拜投入500万辆车,用户超过一个亿,也就是说每一辆车绑定有20个人,结合每个用户的租金,已经基本覆盖每辆车的成本,同时押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得到一个客观的收益。

最后就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这是也德国人并没有考虑进去的。


华尔街见闻


如果按照那种核算方式,当然是白痴经济。但显然这里面计算有问题。

单车的成本分为研发和制造,研发是大头,是被长期摊薄的。制造是小头,是日常生产支出。研发这件事从长期来看,边际收益会越来越高,会不断被摊薄(即使需要不断研发新一代车和技术)。所以早期摩拜的单车成本确实很高,因为前期投入的研发资金高,生产的车又少。

但随着车的产量变大,研发成本被不断摊薄,再加上costdown,一辆车的成本就没那么高了。

这是摩拜。ofo的成本更低,因为锁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含量。

另外,我去德国慕尼黑和法兰克福时发现,德国的自行车保有量也是挺高的。德国人也喜欢骑自行车,而且德国街头也有政府投放的共享单车。这种共享单车成本很高,利用率低,因为大家都骑自己的车。我猜测这可能是德国媒体计算我们共享单车成本的依据。

共享单车整体上确实不赚钱,加上摩拜和ofo合并的传言尘嚣日上,大家都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疑问。有投资人跟我私下说过,现在行业里的主要担心就是怕共享单车崩了。

但这不意味着共享单车是白痴经济。

之前ofo宣布日订单量突破3000万单,我们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打个33折,平均全国1000万单总有吧?1000万*0.5元,每天的流水就是500万人民币,也是个很可观的数字。就是没看到账目,不知道能不能cover运营成本。

另外,收取的押金拿去做金融,也能产生可观收益。

其实对共享单车最不利的是监管。目前比较危险的是1)禁止增加车辆投放,2)冻结押金。只要监管的手不要伸得太长,共享单车的使用频次这么高,其实可以有很多玩法。

哦对了,现在是冬天,北京大街小巷很少看到骑车的了,所以共享单车一年只有三个季度的运营时间。


范范范俊杰


虽然是一则老新闻,但是,却仍然具有很强的思考和讨论价值。

确实,按照共享单车目前的成本收益比,要想收回投入,几乎没有多大可能。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去投资这个领域,甚至乐此不疲呢?譬如摩拜单车,就被美团收购,而美团背后站着的,则是腾讯。

这就对了,共享单车能够生存并被疯狂投资,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的作用,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具有多大的吸引力,有多少赚钱的功能。正是因为有资本做强大后盾,共享单车才能生存下去,才能不快速退出人们的视线。而所谓的资本,实际上也是公众买单。这些资本的来源,要么是从股市募集,要么是从投资者那里募集,而不是企业在做慈善。企业是眼里只有钱,没有钱是不会投资的。所以敢投,就是因为这些钱也不是他们的,可以去冒险,也可以去胡来。找不到资本投资的共享单车企业,都已经消失了。

促使企业投资共享单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量。腾讯也好,阿里也罢,看中的都是共享单车带来的流量,譬如只能用微信扫一扫才能骑,或只能用支付宝扫一扫才能行。等等,给自己开发的产品增加流量,对企业来说,是更重要的方式。所以,愿意去投共享单车这种根本不赚钱、但赚流量的企业,对腾讯、阿里这些“不差钱”的主来说,肯定是十分欢喜的

德国以实体经济为主,所以,在金融危机中经济保持良好状态。共享经济不是不好的经济,但如此不顾一切、不讲成本收益地去发展,对经济社会未必能够带来正面作用与影响。所以,还是要算算账,而不要将其真的发展成“白痴经济”。


谭浩俊


德国只从成本利益角度分析

德国《经济周刊》在2017年7月29日发表了《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一文,认为中国中国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摩拜单车是白痴经济,前景堪忧。杂志引述专家的话说,共享的繁荣最终可能破灭。

但在杂志中却只是列举了实际的投入成本和效益产出,最终才得出“白痴经济”的结论。

他们认为摩拜单车每辆车价值250欧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12欧分的价格过于低廉,投资回报率过低。

对于这样简单粗暴的计算方式,金十君表示是猝不及防啊,看来德国媒体还是没有搞清楚共享经济的本质。

共享单车具有其他盈利点

押金和预存费:使用共享单车,首先要交纳押金,再向平台内预存车费。日后骑车的费用,再从充值的车费里扣。

摩拜押金为每人299元,ofo单车的押金为99元,小鸣单车押金为199元,优拜单车押金为298元。为了确保用户正当使用其单车,同时也确保单车损害时出租方可优先受偿。

广告收入:共享单车的主要广告位置有两个,一是 APP里的页面广告,其APP的装载量足以产生相应的广告效应,启动界面、内置广告都是可以创造利润的方式,以后还可以在APP中植入积分商城,和其他厂商合作兑换礼品;二是单车车身的广告。

大数据的收入:抢夺共享单车的消费者就是抢夺数据,而用户的数据是无价的。

等用户的出行数据累积到一定量后,就可以将数据给商家导流,作为商家做广告的决策。

比如摩拜从丰富的数据里分析得到一个信息,每天中午在中关村骑行的用户中,大约有10%可能会在午餐后买杯奶茶。

然后摩拜就可以和附近的一家奶茶店合作做广告,奶茶打折,但是却能吸引更多的客流量,摩拜拿到了广告费,奶茶店多赚了钱,何乐而不为。

一起期待共享单车的发展

共享单车这一新奇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大对大错,它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也是由很多因素影响着,德国媒体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正因为共享单车的盈利点多,所以才使得如今市场火爆,该行业目前仍在整合,低价格战略应该也是为了占领市场。

不管怎么说,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对于城市来说,共享单车亦有着绿色出行的好处,在城市内快速普及。

网易吃鸡大赚200亿,为何丁磊还是赢不了马化腾?阿里巴巴的老板竟然是日本人,这是真的吗?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