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遼金元都沒有滅掉高麗?

生猛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到底是高麗太強呢?還是遼金元太仁慈?我們細細來看:

公元918年,後高句麗人王建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定都開京,史稱“王氏高麗”。

此時,大唐帝國已經滅亡,中原陷入五代十國的動亂之中,而在我國東北地區,一個新的政權悄然誕生,這就是契丹,後改為遼。

王氏高麗建國後,開始了瘋狂的對外擴張: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半島中南部後,高麗開始向北擴張,很快越過大同江,到達鴨綠江流域。

而同時期的遼國也是剛剛建立,也在不斷地向周邊擴張。遼太宗耶律德光向南從石敬瑭手中取得中原屏障燕雲十六州,向東不斷攻打東北地區的渤海政權。926年,遼太宗滅渤海,928年將其遺民內遷到遼東地區,這導致原渤海地區特別是朝鮮半島北部女真地區出現真空。高麗趁機出兵北上,與遼國控制下的女真人爭奪半島北部的控制權。

高麗對領土的貪婪在其存在的475年時間裡一刻也沒有停止。遼國和高麗先後爆發了三次戰爭,但遼國始終無法消滅高麗。

女真崛起後,很快消滅遼國,但高麗存活了下來。更另人稱奇的是,蒙古汗國在掃蕩亞歐大陸,建立起超大的疆域後,還是沒有消滅

高麗。甚至在消滅西夏、金國、南宋等政權後,蒙元還是保留了高麗的存在。

那麼,高麗是怎麼在“列強”的來來回回中屹立不倒的?他們的不死秘訣是什麼?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兩點:

1、堅持不要臉

這是王氏高麗夾縫中求生存的關鍵。

王建篡位前,派使者主動向遼國進獻寶物,表現得相當恭順。但在主動挑起領土爭端後,王建馬上切換到陌生臉模式。在憤怒的遼國大軍壓境時,高麗人先是依靠主場作戰優勢,給遼國造成巨大傷害。而後及時主動稱臣,給遼國臺階下。

這種方法很有效。遼國雖是遊牧民族起家,但已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在遼國統治者的心裡,開始有了天朝上國的架子。攻打高麗多半是因為它不聽話,現在它既然主動求和了,目的達到了,自然就可以撤軍了。

高麗的不要臉做法和西夏有的一拼,不過西夏與之相比還是太單純。因為求和只是手段,索要土地才是目的!

套路啊套路!

高麗上書請求遼國賜予鴨綠江東土地。此時遼國正在中原地區和北宋爭奪,再加上壓制女真的現實需要,遼聖宗同意將女真活動的鴨綠江東土地賜給高麗,這讓高麗獲得了比戰爭還多的收穫。

但求土成功的高麗並未履約“奉遼正朔”,即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他們一直暗中使壞,開始向北移民,圈地築城等。感覺被騙的遼國再次興兵討伐,在鴨綠江南岸修建保州城,遏制高麗北上擴張的勢頭。

金攻遼期間,高麗趁機搶佔保州。高麗先是坐山觀虎鬥,想渾水摸魚,但形勢很快明朗,高麗轉向金稱臣。稱臣後,高麗請求賜予保州。面對既定事實,金國在得到稱臣許諾後順水推舟同意,高麗再次獲得更大利益。

這種無恥的行徑被後來的李氏朝鮮繼承,明朝初期,他們終於將疆域推進到鴨綠江。

根據高麗人的解釋,他們的國號“高麗”取自“高句麗“,所以他們認為:我國東北大部分曾是高句麗領土,所以也應該是高麗領土!

地圖開疆什麼的,最無恥了!

正當高麗人熱火朝天搞擴張時,蒙古人來了。蒙古人比較執著,對高麗進行了九次不懈打擊。終於在蒙古的鐵蹄下,高麗徹底臣服了。上層被迫和蒙古貴族聯姻,本國美女優先進貢蒙古。元朝在半島設置徵東行省,元朝進攻日本時,從高麗出發,高麗負責大軍的吃喝拉撒。

這時的高麗沒有了傲氣,乖乖地做了蒙古的小弟,當然最後也活了下來。

2、邊陲之地沒人稀罕

朝鮮戰略地位很重要嗎?今天看來是的,但是在古代就另說了!

古代,在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大陸帝國體系下,我國更願意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和世界其它文明交流。而東邊的高麗,對不起,沒有跟你溝通的必要,你就老實做小弟,打個吃肉你喝湯就好了。

商朝滅亡後,箕子和族人逃到半島,建立箕子朝鮮,成為這裡的祖先。箕子朝鮮跳出了周王室的分封體系,從那時開始,半島就不再是我國文明體系的一員。

秦始皇完成六國統一後,也在不斷向周邊擴張。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對於土地,中原王朝還是很挑剔的。

作為農耕文明,能種地並五穀豐登是首要條件。這樣,就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排除了。而青藏高原,因為空氣稀薄,也不能發展農業。所以就只剩下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區域了。漢帝國之所以經營西域,是因為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漢帝國的命脈,當然是重中之重。

而對於半島,漢武帝曾大軍攻伐,並設置了漢四郡管理。但這裡距離中原王朝腹地太過遙遠,所以不久就廢棄了。廢棄後,高句麗崛起,成為東北地區的強勢力量。隋唐四位君王歷經幾十年才將高句麗徹底消滅。

高句麗想要與中原聯繫,必須借道遼東,或者從黃海西渡。這在地理位置上就和中原王朝分割開來,因此中原王朝也不會主動刻意經營這裡。而且,半島的90%都是山地,這就意味著這裡不適合大面積發展農業。山地的存在適合打游擊,隋煬帝和遼國徵高麗失敗很大程度是敗於地形。

這樣坑爹的地形,高麗本身也不滿意。因此他們不斷向北蠶食中原王朝領土,歷史上很多戰爭都是他們挑起的。

這樣的一個沒有平坦地形,沒有戰略地位的半島,自然不會被中原王朝重視。所以歷朝也都接受讓他們稱臣。他們也獲得一個“第一藩屬國”的稱號,不過相信韓國人不會喜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與朝鮮半島壤地相接,山水相連,具有上千年的交往史。遼金元三朝建立後,都曾與高麗發生過沖突,並最終建立了宗藩關係。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遼金元三個以征伐著稱的王朝,沒有滅掉朝鮮半島的高麗呢?

圖/遼與高麗示意圖
遼朝之所以未滅高麗,是因為其對麗戰爭屢戰屢敗,不堪重負。從開泰三年(1014年)到開泰八年(1019年),遼朝對高麗發動過四次征伐戰爭,都以遼朝在軍事上的失敗而告終。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國力而言是巨大的考驗。
遼屢經戰敗,損兵折將自不必說,為了保障後勤供給,百姓的壓力也與日俱增。高麗的損失更為深重,高麗連年戰亂,百姓流離。雙方在長期戰爭中都不能佔到便宜,後而進行和議,維持其宗藩關係。
圖/金與高麗示意圖
與遼不同,金朝是因為無暇顧及,才沒有與高麗之間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但金對高麗與遼相似,也是隨著國力的變化以及周邊局勢不斷調整對高麗的政策。
金朝初期全力進行滅遼戰爭,由於遼麗之間已經有一百餘年的宗藩關係,金朝為避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極力避免與高麗發生衝突。不僅如此,金朝兵力不足以對高麗和遼同時用兵。遼亡後,金兵又揮師南下徵北宋,對偏處一隅的高麗實在是沒有精力顧及。
圖/元與高麗示意圖
元朝始終沒有將朝鮮納入內屬,則是因為高麗的強烈抵抗。大蒙古國時期,窩闊臺汗就開始了對高麗長期的征伐戰爭,戰爭以確定藩屬關係告終。元朝建立後,與高麗的關係總是在傳統的藩屬關係和內屬化之間搖擺不定。
元朝對高麗的控制與干涉遠大於遼金兩朝。元朝通過派達魯花赤、設徵東行省、直接或間接任命行省官屬、加強對王族的控制等方式,對高麗進行控制與干涉,並且幾次三番想把高麗納為內屬。結果,最終因為高麗人的強烈抵制而破產。
參考文獻:
1.魏志江:《中韓關係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2.陶莎:《遼朝對高麗政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歷史系,2016年12月。
3.張建松:《蒙元對高麗的控制與干涉》,《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氏高麗王朝時期,與東北面的強大政治勢力——遼、金、蒙古(元)為鄰,其奇蹟般的“存活”下來的原因很多,但與高麗自身的軍事力量強弱及所謂的“英勇抗敵”的精神,是萬萬扯不上關係的。

在王氏高麗政權的早期(太宗、景宗時期),出於自身利益及文化傾慕的需要,一直奉行的是親宋指遼的國策,為此還聯絡了北宋、安定國(渤海遺民政權)及女真各部,以形成針對遼國的政治聯盟。但隨著宋遼戰爭的趨緩和遼國消滅掉安定國、鎮壓掉女真諸部的反抗後,終於要對“幕後的”高麗政權採取軍事行動了。

公元993年遼國第一次直接攻伐高麗,遼將蕭遜寧一戰俘虜高麗先鋒尹庶顏,緊隨其後的高麗成宗的主力部隊,未敢交鋒,即遣使求和。公元1010年,遼國皇帝遼聖宗以高麗權臣康兆弒君為名,起大軍40萬討伐,康兆也盡起精銳迎敵,雙方會戰於高麗通州,遼軍大勝,康兆、李鉉雲被俘,盧頲、徐崧等許多重臣陣亡。隨後遼軍乘勝進軍,連破郭州、西京、開京等地,而高麗國王顯宗攜留守大臣們棄城而逃,完全不顧沿途官吏、百姓的苦苦哀求,直到在以斷絕宋麗關係及以大遼為宗主上國為條件下,求得遼聖宗罷兵北歸後,顯宗君臣一行方得蹣跚回京,可謂喪權辱國之極。此後,在公元1014年,因高麗顯宗拖沓遷延,不願親身赴遼覲見,遼以大將蕭敵烈為帥,先後攻取高麗的“江東六州”、1016年遼耶律世良、蕭曲烈軍攻伐高麗郭州、1017年遼蕭合卓部圍攻高麗興化、蕭排押部攻擊寧州。。。。在遼國的不斷攻伐下,高麗方面雖有姜邯贊元帥取得了寧州大捷的勝利,但總得說來,仍是敗多勝少,更兼遭遇連續入侵、民不聊生,國內經濟幾近崩潰,故顯宗君臣最終徹底歸附遼國,以附庸自榮,方求得和平生存。


相比起遼國,在女真族王室的金國政權崛起後,雖與高麗存在著對朝鮮半島北部女真諸部管轄權爭奪的衝突,但金國統治者為集中力量攻伐遼、宋政權,對“肘腋之間”的高麗政權採取了籠絡之策,金太祖、太宗多次遣使高麗,表達了友好願望,並在邊疆地域劃分和對高麗境內女真諸部的管轄權問題上做了一些讓步;而王氏高麗方面鑑於遼和北宋王朝的相繼潰滅,也逐步承認了金朝的上國地位,總得說來,金與高麗的關係史是和睦的。

而在蒙元興起的過程中,高麗國再次慘遭荼毒,早在大蒙古國與金國在東北激烈角逐時,契丹叛軍和蒲鮮萬奴東夏國軍隊就曾先後入侵過高麗,為打擊上述兩股勢力,高麗還曾配合蒙古軍參與了一些軍事行動。然而,自1224年蒙古使臣在高麗境內被害後,蒙麗關係急轉直下,蒙古軍先後在撒禮塔、唐古、阿母侃、也古、忽林查等率領下,多次以大軍攻伐高麗,高麗國軍隊多次戰敗,國土大半淪喪,君臣也多次避居江華島,直到高麗朝廷徹底臣服蒙元王朝,此後高麗歷代國君均須得到蒙古大汗冊封后,方得以繼嗣王位,以太子為質,允許蒙元派遣各位達魯花赤前往高麗各地監督地方官吏,在蒙元南征宋朝和東征日本等戰爭史,高麗均被迫輸送大批軍兵和物質,更在蒙麗關係史上留下過國王被廢、被流放西藏的國恥。。。。可以說,王氏高麗政權得以長存的奧秘,不在於君臣一心、英勇頑強的守國氣概,而是逆來順受、忍辱負重的心態,尤其在侍奉蒙元時期,高麗多位國君長住大都,不但自身與蒙古貴族聯姻,積極學習蒙元習俗,更在高麗貴族中,興起了穿蒙古族服飾、甚至改為蒙古人姓名的風潮,這樣的苟活政權與南宋君臣在崖山的壯烈殉國相比,可謂高下立見。


史海悠遊閭春暉


剛建國的中國都能在朝鮮和二戰的得勝之師美國等聯合國軍打個平手,除了志願軍也是打慣了仗的軍隊,另一個側面說明朝鮮多山的地形,嚴寒的氣候不利於大兵團展開決戰,反而容易陷入消耗性的戰爭,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容易造就以弱勝強的局面,再加上棒子人雖然德行不咋地,但是確實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不服輸不服管的性格也決定其不會徹底投降。

反觀遼金元三朝和後來的滿清,統一東北後都面臨攻伐更富的中原,軍事上也更利於騎兵大規模運用的華北平原。還是去和多山不利於騎兵的朝鮮人死磕的選擇。相信在國力有限的情況下更多選擇中原,投入產出比更高。而朝鮮地形複雜,氣候嚴寒,無論是大規模用兵還是後勤補濟都不利。而朝鮮有地小人寡,產出有限,打下來既不能作為兵源來源地也不能成為糧食產區,費錢費力徹底打服朝鮮又有多大用處。相反只要朝鮮認個慫,有個小弟的樣子,不要在征服中原的時候後面來一刀就行。

從勢力範圍上考慮,朝鮮往往處於中原,少數民族政權的交互處,而他往往又不是主要矛盾,三方勢力中最弱小也是最不易滅亡的一方,因此朝鮮往往能至少保存一個國家的基本形態下來。


象鼻子60385019


遼國和金國面對的是高麗強盛期,沒打贏:其中遼國是遊牧民族,軍隊多為騎兵,在朝鮮北部多山地區不好打,敗於堅清壁野;女真完顏阿骨打起兵前被朝鮮侵略,苦戰九年才勉強擊退(棒子退軍的主要原因還是害怕遼國),起兵反遼後女真主力去南下還被高麗佔了不少地盤。這兩國鑑於高麗雞肋(遼國認為滅高麗國代價太大,武力壓服;金國起初沒打贏後面騰不出手,得了面子失了裡子),只滿足其稱臣。

蒙元則不同,人直接滅了高麗。。


沈淪


對於中原王朝(此處可把遼金元視為中原王朝)來講,中原地區是必須要爭奪的,除此之外的邊疆地區,一般採取武力屈服促其納貢的方式,因為如果將其滅掉不僅耗費軍費,還要派兵駐守,遼金元本身就是草原民族,軍隊總數有限,尤其契丹,總人口是比較少的,花費時間精力將其滅掉並不是上策,朝鮮半島物產並不豐富,地理位置也不算重要,因此與對待女真一樣,契丹只是數次武力征討,直至高麗人乖乖屈服也就算了,並沒有要一舉將其滅掉的打算。

如果你看遼史就會發現,在遼聖宗期間,記載最多的事情就是某某國家遣使來朝,帶來了多少貢品,而幾乎每次都有高麗這個國家,沒來進貢的年份,不出多久就會有遼聖宗派軍隊討伐高麗的記載。當時高麗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大抵如此。


耶律蕭


這些政權不需要征服高麗,只要求臣服納貢,主要經歷放在中原王朝,而不是貧窮的高麗。其次,高麗北部,山地眾多,不利於強大的騎兵展開戰鬥,沒有地理優勢。第三,高麗苦寒,後期補給困難,不利於長期遠征,而高麗以逸待勞。第四,遼金元大批兵力對於中原王朝,不敢分兵全力進攻,國力情況不允許。第五,10世紀後,李氏王朝統一朝鮮,不佔人和。


秦立言


因為不需要,只需要打服就可以了。原因很簡單,滅了高麗,也需要人去管理,長期駐軍。可高麗這個地方,山多平原少——換你願意離開水草豐盛的草原去到深山裡放牧嗎?

因此,對於,契丹,女真,蒙古人而言,高麗這種坑坑窪窪的山地類型,就是一種雞肋,要了沒有多大的用處,還要付出多餘的成本去鎮壓和穩定當地的反抗,是得不償失的。

把高麗打得服服帖帖,讓他上貢,即可。滅它,收益小於成本,虧本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