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孙中山为何坚持定都南京?

宙愦4LTn3495


其实刚开始孙中山选了三个城市作为首都,南京并未在其中,最后选择南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铭苏先生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一个国家的首都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尤其在古代,帝王对于首都的选址非常重视。自从秦朝一统中原以后,关中地区成为中原王朝首都所在地,此后数千年,西安和洛阳长期占据着中原王朝的首都位置,因此西安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纵观中国古代王朝变迁的历史,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古代首都分布北多南少。

就以中国的八大古都为例,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其中有6个位于北方,只有南京和杭州位于南方。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都城大都分布在北方呢?

其实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在古代最先开发的是长江以北地区,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长期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而长江以南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作蛮荒之地。其后,随着北方人口的逐步南迁,南方得到开发,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南方首都才逐步增多。

第二、都城变迁有自西向东的趋势。

在唐朝及以前,中国都城长期分布在关中地区和河南的洛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对交通条件的依赖,关中及中原地区难以支撑城市和人口的发展,长安和洛阳逐步衰落,而东部漕运的发展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经济重心逐步东移。而都城作为一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中心,也随着东移。

到了近代,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建立,那么对于中国将首都定在哪里成为当时讨论的热门话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选都理论,根据中国谋略的不同,将武昌、西安、伊犁三个城市预设为中国可以迁都的地点。孙中山认为:“故以此三都者,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视其规摹远近而已。”

第一、天下通衢之地——武昌

孙中山认为,武汉“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武昌既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又是当时的经济重镇,这里交通便利,有长江连接东西航运,有铁路连接南北运输,因此武昌被孙中山认为是定都的首选之地。

第二、中国地图的中心位置——西安。

西安是三个城市中最靠近中国中心的,以西安为都城,则便于加强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统辖,而选择武昌则距离这些地区较远,不利于管辖。虽然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没有武昌富庶,但是也有关中平原作为基础,出于国家管理的政治角度考虑,把西安作为首都也未尝不可。

第三、亚洲的中心——伊犁。

伊犁位于亚洲的腹地——中国新疆的西北部,孙中山认为定都西安有助于经营新疆、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但是要想称霸亚洲,实现亚洲共主,那就要定都伊犁。在古代,中原王朝曾经中亚地区纳入版图,但是由于中亚地区距离都城较远,往往不能长久统治,如果将都城设在伊犁,那么中国就可以“谋大洲”,成为亚洲的共主。

虽然,孙中山的理论设想不错,但是由于现实条件所限,伊犁经济条件落后,其自然环境也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难以支持起作为中国首都所需的经济实力。况且伊犁深处西北内陆,对外、对内交通联系极为不便,难以担负统领中国及亚洲的重任。

所以,孙中山虽然提出三个首都的设想,但是孙中山认为最佳选择还是武昌。武昌起义以后,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临时军政府职能,这也说明孙中山有意将定都武昌。然而当时武昌深受清军威胁,而革命党人的政治基础在东南沿海,定都之争悬而未决。但是,随着江浙联军攻占南京之后,临时政府将首都迁往南京,于是南京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都。

孙中山将武昌、西安和伊犁三个城市作为当时中国首都备选城市,更多地是从地理位置和管辖半径的角度来考虑,但是作为一国之都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政治、交通、地理位置、军事、文化、历史等,所以中国最终都没有选择以上三个城市,而是选了当时最为有利的南京。

后来,孙中山提出辞去大总统职务时向袁世凯提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袁世凯必须去南京就职,这样袁世凯就脱离自己的老巢,也可以将袁世凯至于南京政府的监督之下,但是袁世凯比较狡猾,识破了孙中山的计划,最后南京政府不得不让步,迁都北京。


铭苏先生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从海外风尘赴赴而归的孙中山,在南京被17省代表以16票高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还有1票投的是黄兴,至今不知道是谁投的这1票,可是坑苦了黄兴。

这是另一档事,与本提问无涉,放一边先不聊。

再多说一句:话说投票选总统前,孙中山和代表们说:这“临时”二字能不能不要啊?

大家商量了一下说:清廷还有北京紫金城里端坐着呢,“临时”二字还是先保留着好。

但紫金城里的清廷倒也没坐多久,在袁世凯不动声色的逼迫、与革命党人的暴力暗杀之下。

也就个把月,隆裕太后和溥仪小皇帝,这一老一少终于顶不住了。

老太太哭着求袁世凯:我们这孤儿寡母的,如今就只能靠你了。

2月12日,隆裕率同宣统发布退位诏书,中国数千年的帝制,就此终结。

同日,袁世凯给孙中山发了“真电”,明面儿表示赞成共和,但话背后的意思:

是要孙中山把事先答应好的大总统位子交出来。

谁来当总统,这是革命人和袁世凯事先就谈好的:

——只要袁世凯能把清帝搞下台来,孙中山就把总统让给袁世凯。

但还有两个更根本的问题,双方事先或许并没有在意,就更谈不上达成共识:

其一:实行什么样的总统制?

其二:定都南京还是北京?

就先聊聊孙中山为什么坚持要定都南京吧!

1、如从大局来考虑:应该定都北京

革命党人中,宋教仁与章炳麟最力主定都北京,而非孙中山、黄兴所坚持的南京。

宋、章的理由是:

定都北京,可以防止外敌染指满蒙、而北方军阀林立,更需要通过定都北京来加强控制。

而且清廷原本都北京,新政府继续定都北京,有利于政权的过渡。

这样的眼界与格局,完全是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之上来考虑的。

而从各省临时代表投票的结果来看,定都北京也属大多数人的共识。

2月13日,孙中山递交总统辞呈后,参议院就开始讨论定都问题,争议极为激烈。

最后的投票结果是:定都北京20票赞称8票反对。

投票结果出来后,参议院发布咨文:

——今日南北既经统一,即应统筹全国,图所以统一之道。

如果大家都按游戏规则来玩,这事儿应该就这么定了。

但问题就出在:是否遵守事先说好的规则,大家往往是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

2、参议院两度投票表决定都何处

参议院定都北京的投票结果出来后,孙中山、黄兴二怒不可遏,立刻召集参议院中的同盟会议员。

孙中山怒骂:你们投票同意定都北京,你们就是和袁世凯一伙的!给我重新投!

黄兴更是放出狠话:要是还投出北京来,信不信我要带宪兵进去把你们全抓起来!

2月14日,孙中山去紫金山祭拜明孝陵,让秘书长胡汉民把建都北京的咨文退还给参议院,责令重新投票。

此举在参议院激起很大反响,因为这事做的确实有些过了。

会场一片哗然,有同盟会员甚至跳上前台称:你们要是还敢投出北京来,我就死给你们看!

最后孙中山想要的结果终于出来了:定都南京以19票同意8票反对通过。

与上一次相比,有1票无效,或弃权。

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比对了一下两次投票情况:

直隶、奉天、云南、陕西、山西和江苏这6省的议员,两次都坚持投了北京。

江苏代表分别叫袁希洛和陈陶仪,这两个人的坚持选择北京,而不是南京,这个比较有意思。

3、孙中山为何要坚持定都南京?

孙中山坚持定都南京,倒不是因为南京有多好,而只是担心定都北京有诸多不好。

其实说白了,就是怕袁世凯

放眼当时政坛,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威望,袁都是不二之选。

北洋系视他为说一不二的家长,清廷视他为唯一可托的老臣,立宪改良派视他为避免暴力革命的绝对中坚。

在这种情形之下,手中无兵的革命党人,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和袁妥协合作,但又不甘心全部托付。

所以孙中山黄兴坚决不肯定都北京,因为袁世凯已经在北京经营多年,军队也多在北方驻扎。

这种心态,与同为革命党人的宋教仁、章炳麟的观点相比,明显就胸怀格局小了许多,党派利益盘算的多了点。

而为了达成党派目标,就公然以武力协迫代表投票,就更明显做的过了。

在中国人尝试着建立民主共和国刚迈开第一步时,就做出了这样的事。

所以接下来无论发生些什么,其实都用不着觉得意外了。

民国的乱世,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注定了。


风谈天下


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洛阳却也是有山有水的好风光,亦算有险可凭,况且历来就是古都。东晋的京都南京,号称石头城,虎踞龙盘,扼江而挡北方,自然是风水宝地。北宋的京都汴梁虽地处中原,但无险可守,金兵南下,一举就把北宋灭亡了。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但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目的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兵马,不得不如此。

说起来,首都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关于都城的选择,多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位置适中、交通便捷,而且地势险要之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均十分慎重,主要是从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孙中山要创建中华民国自然也必然有定都何地的选择。但是,他开始选择的并不是南京。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887 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第一选择,应是武昌。1902 年,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说,“金陵犹不可宅。”意思就是说,南京不可做一个国家的首都。他认为,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除此,他还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孙中山和章太炎首先考虑的定都武昌,其理由是关中、洛阳等地自然环境已经不如古代,而武昌扬灵于大江,东可控江浙,北望襄樊振抚河洛,靠着铁路交通,而北达长城,南理两粤,这是石头城的南京所达不到的。他们还认为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难以制远,实为失策,也是灭亡的一大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说来说去,最中意的首都是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并得到章太炎的支持。因此,将首都设在武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多数省份都主张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武昌,只有贵州军政府提议设在广州。已独立的各省代表到武昌后,确定在临时政府成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这事实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

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全国,呈请己脱离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权代表赴武昌设立临时政府。然而,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而当时革命党人的政治基础在东南沿海,江浙革命党人就主张将新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为此,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但是,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 月2 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于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两日后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看起来,南京就要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12月12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在以同盟会委员为主的参议院“国都”问题时,又出现了南京与北京之争,主张建都北京的竟有有20人之多,而主张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

12 月25 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看到如此新形势,就放弃了将首都设在武昌的考虑,反而支持定都南京的主张。在参议院多数人投票反对定都南京之后,经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和劝说,参议院复议时才确定在南京建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南京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在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两个中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在南京的政治中心。

一个月后,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孙中山不再坚持首都设在武昌,而坚定地支持首都设在南京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将袁世凯调出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的老巢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1912 年2 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个条件。

原来,正当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之际,从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起家的袁世凯己实际上控制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他自己愿意让出总统之位,请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袁世凯提出的三个条件,其中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定都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这就是“临时政府设于南京,这是各省代表会所议定,不能更改”,并强调“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孙中山提出这些条件,其目的是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监控之下,确保《临时约法》的实现。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一眼就看穿了孙中山的意图,岂肯乖乖就范?同时,袁世凯的下属北方军人集团也不愿意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到南京。这便是当年孙中山一再要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而袁世凯坚决推诿、拒绝的根本原因。袁世凯不仅不愿接受首都设在南京的决议,而且以种种卑劣的手段加以抵制。早在2 月11 日,袁世凯在致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中,就一再表示“不能南下”。2 月15 日,袁世凯即致电孙中山表示难以接受南下的要求,竟以“退归田园”这一以退为进的方法要挟。2 月21 日,临时政府派出蔡元培、汪精卫、魏宸组、宋教仁等为代表的迎袁南下就职专使团赴北京。此时,袁世凯虽然公开表示愿赴南京就职,但是,背后却以北京各处发生的所谓兵变和各界人士纷纷反对为由,拒绝南下就职。

1912年4月2日,参议院召开会议,软弱又不成熟的革命党人作出重大让步,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失败。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从1912年一直维持到1927年。表面上仍然是强权政治,但在袁世凯死后己分裂成了皖、直、奉三大北洋军阀派系割据的状态,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己名存实亡了。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推翻北方政权、扫除军阀割据并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在什么地方确立新的政治中心?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本想迁都武汉,以遏制国民党左派力量和共产党的影响。但是,北伐军饮马长江、驻军武汉后,武汉及周边地区“赤化”程度比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整天“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和口号声不绝于耳,工农革命情绪高涨,湖南农民运动蜚声全国。所以,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把政治中心放在南京。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自己的政权中心建在了南京。但以汪精卫等人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华中央政府”仍存在于武汉,当时还口诛笔伐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背叛革命”。不久,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成立了另一个“国民党中央党部”。此外,以北京为中心的军阀政权尚未灭亡,这样,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27年7月,汪精卫倒向蒋介石,“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宣告失败。这年9月,国民党各派势力达成妥协,“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彻底结束了宁、汉、沪三个中央的局面。

1928年6月,蒋介石领导、发动的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直捣北京。后在蒋、冯、阎混战的“中原大战”的关健时刻,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易帜”并支持蒋介石,他的军队进入关内,冯玉祥、阎锡山腹背受敌,只好罢兵臣服。至此,全国得到形式上的统一。为了淡化北京传统意义中的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国民政府下令,将北京改称为“北平”。


欧梨宜春


孙中山坚持定都南京,表面上看是因为明朝曾定都南京,而且革命政府也在南京,但从深层次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私心。即想把袁世凯诱惑到南方,这样袁世凯就可以受制于革命党势力而任其摆布。可惜的是,非但袁世凯不可能会听从南方的安排,即便是革命党内部也不同意这种做法。章太炎即在报上撰文称定都南京有五害,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几乎没有好结果。另外,黎元洪等人也都通电反对定都南京。就连临时参议院,在第一次投票中也否决了这一提议。孙中山得知后十分气愤,曾召集同盟会议员要求内部一致,而黄兴甚至威胁说,如果临时参议院不重新投票并决议定都南京的话,就要把参议院大楼给推倒压死参议员们(大意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临时参议院才将决议修改为定都南京,而南京也仅比北京多一票而已。之后,因为担心袁世凯不肯就范,孙中山有又派蔡元培等人组成迎袁专使团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谁知专使团刚到北京第二天晚上,北洋第三镇即发动兵变,专使团险些被害,北方局势一片大乱,全国舆论纷纷指着孙中山等人不该任意妄为,外国公使也都前来抗议,最终,孙中山等人只得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定都南京之事遂不了了之。很明显,孙中山等人的如此想法过于幼稚,不待智者而知之。


坑爹史册


六朝古都的南京实际是一个出了名的短命王朝首都所在地

对于建都南京这个,纵横实在有点理解不了,早在古代的时候,连续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建都于此。前后四百年,先后六个政权在这里更迭,虽然是六朝古都,但都是短命王朝啊!

按照道理说,明朝时期的朱元璋从南京发迹,并且开创历史上少数的由南及北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朝代,也算是出过真龙的地方了,但是随后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取代了朱允炆,说明一个问题,北京还是比南京更适合建都。

到太平天国时,也是打到南京就止步不前,形成和清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京待了十一年又被清朝打败,可以说有一次南京和北京的对弈中被北京打败。

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昌,最后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也是孙中山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临时,1月1日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2月13日就辞职,南京临时政府的使命已经完成,在辛亥革命的南北对峙中,南京再次被北京打败,袁世凯在北京成为民国大总统。

随后,孙中山多次发起护国护法运动,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最后偏隅广州的孙中山没能来得及最后一次北伐就死在了北京(政权在广州,到北京谈事情期间去世)。

直到1927年老蒋完成北伐还都南京,仅仅十年,1937年的时候又被日本侵略者赶跑,甚至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经过八年全面抗战,1945年国民政府终于取得胜利,再次还都南京。

仅仅四年之后,老蒋就带着他的国民政府到台湾去了。

为何孙中山坚持定都南京

当然纵横不是有意黑南京,纵横跟南京一点瓜葛也没有,还十分想去一趟,只是钱包太憋,从未有机会去。

但是,说实话,南京的建都历史确实不怎么样!

实际上,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未必就坚持要定都南京,而是不希望定都北京,从后来的局势发展,孙中山考虑的不无道理,就是因为北京是封建守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建立是个资产阶级民主的新政权。

最适合的地方,当然是武汉了,辛亥革命之所以爆发,完全是武昌起义所推动的,在当时,武汉的经济水平并不比南京差多少,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应该都算是大都市了。

但是,在地缘上来说,武汉周边辐射能力有限,交通也不像南京发展;南京背靠上海,四通发达,以淞沪作为出海口,比北京用天津做屏障要好很多。

而孙中山先生个人对南京应该也有一定的情怀,在孙中山幼年的时候很喜欢太平天国的故事,所以在他心里,南京实际代表着推翻旧封建的象征,从朱元璋到洪秀全,都是立足南京,进而争霸中国。

孙中山先生必然也心心念念于此,也正是基于此,老蒋作为继承孙中山先生衣钵的人,最后也一直坚持定都南京,孙中山先生去世的时候,也留下遗愿要葬于南京,在1928年北伐彻底胜利的第二年,孙中山就被埋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

可以说,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是一座见证中华民族跌宕起伏历程的城市,是一座饱经战乱最后又爬起的城市,是一座见证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城市。

所以,孙中山先生才会如此看好南京,因为南京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城市。


史论纵横


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洛阳却也是有山有水的好风光,亦算有险可凭,况且历来就是古都。东晋的京都南京,号称石头城,虎踞龙盘,扼江而挡北方,自然是风水宝地。北宋的京都汴梁虽地处中原,但无险可守,金兵南下,一举就把北宋灭亡了。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但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目的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兵马,不得不如此。

说起来,首都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关于都城的选择,多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位置适中、交通便捷,而且地势险要之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均十分慎重,主要是从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孙中山要创建中华民国自然也必然有定都何地的选择。但是,他开始选择的并不是南京。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887 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第一选择,应是武昌。1902 年,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说,“金陵犹不可宅。”意思就是说,南京不可做一个国家的首都。他认为,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除此,他还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孙中山和章太炎首先考虑的定都武昌,其理由是关中、洛阳等地自然环境已经不如古代,而 武昌扬灵于大江,东可控江浙,北望襄樊振抚河洛,靠着铁路交通,而北达长城,南理两粤,这是石头城的南京所达不到的。他们还认为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难以制远,实为失策,也是灭亡的一大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说来说去,最中意的首都是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并得到章太炎的支持。因此,将首都设在武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多数省份都主张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武昌,只有贵州军政府提议设在广州。已独立的各省代表到武昌后,确定在临时政府成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这事实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

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全国,呈请己脱离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权代表赴武昌设立临时政府。然而,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而当时革命党人的政治基础在东南沿海,江浙革命党人就主张将新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为此,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但是,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 月2 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于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两日后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看起来,南京就要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12月12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在以同盟会委员为主的参议院“国都”问题时,又出现了南京与北京之争,主张建都北京的竟有有20人之多,而主张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

12 月25 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看到如此新形势,就放弃了将首都设在武昌的考虑,反而支持定都南京的主张。在参议院多数人投票反对定都南京之后,经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和劝说,参议院复议时才确定在南京建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南京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在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两个中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在南京的政治中心。r> 一个月后,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孙中山不再坚持首都设在武昌,而坚定地支持首都设在南京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将袁世凯调出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的老巢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1912 年2 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个条件。

原来,正当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之际,从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起家的袁世凯己实际上控制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他自己愿意让出总统之位,请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袁世凯提出的三个条件,其中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定都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这就是“临时政府设于南京,这是各省代表会所议定,不能更改”,并强调“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孙中山提出这些条件,其目的是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监控之下,确保《临时约法》的实现。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一眼就看穿了孙中山的意图,岂肯乖乖就范?同时,袁世凯的下属北方军人集团也不愿意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到南京。这便是当年孙中山一再要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而袁世凯坚决推诿、拒绝的根本原因。袁世凯不仅不愿接受首都设在南京的决议,而且以种种卑劣的手段加以抵制。早在2 月11 日,袁世凯在致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中,就一再表示“不能南下”。2 月15 日,袁世凯即致电孙中山表示难以接受南下的要求,竟以“退归田园”这一以退为进的方法要挟。2 月21 日,临时政府派出蔡元培、汪精卫、魏宸组、宋教仁等为代表的迎袁南下就职专使团赴北京。此时,袁世凯虽然公开表示愿赴南京就职,但是,背后却以北京各处发生的所谓兵变和各界人士纷纷反对为由,拒绝南下就职。

1912年4月2日,参议院召开会议,软弱又不成熟的革命党人作出重大让步,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失败。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从1912年一直维持到1927年。表面上仍然是强权政治,但在袁世凯死后己分裂成了皖、直、奉三大北洋军阀派系割据的状态,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己名存实亡了。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推翻北方政权、扫除军阀割据并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在什么地方确立新的政治中心?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本想迁都武汉,以遏制国民党左派力量和共产党的影响。但是,北伐军饮马长江、驻军武汉后,武汉及周边地区“赤化”程度比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整天“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和口号声不绝于耳,工农革命情绪高涨,湖南农民运动蜚声全国。所以,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把政治中心放在南京。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自己的政权中心建在了南京。但以汪精卫等人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华中央政府”仍存在于武汉,当时还口诛笔伐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背叛革命”。不久,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成立了另一个“国民党中央党部”。此外,以北京为中心的军阀政权尚未灭亡,这样,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27年7月,汪精卫倒向蒋介石,“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宣告失败。这年9月,国民党各派势力达成妥协,“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彻底结束了宁、汉、沪三个中央的局面。

1928年6月,蒋介石领导、发动的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直捣北京。后在蒋、冯、阎混战的“中原大战”的关健时刻,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易帜”并支持蒋介石,他的军队进入关内,冯玉祥、阎锡山腹背受敌,只好罢兵臣服。至此,全国得到形式上的统一。为了淡化北京传统意义中的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国民政府下令,将北京改称为“北平”。


回忆还是要忘记


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都城的区位选择更多的是考虑了对国内的政治辐射力和对外的防御功能。一般来说,凡强盛的王朝多建于北方,即使迁都也不会很偏南。而孙中山把南京作为建都地,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1、孙中山选定南京

孙中山和蒋介石选择南京作为建都地,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辛亥革命以后,确定新的政治中心成为革命党人之首要,一时就有武昌与上海之争。武昌是首义之地,鄂军都督府于192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问题通电各地,请各省派代表至武昌组织临时政府。而江浙方面则主张将新的政治中心定在上海,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出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随着南京的光复,中国新的政治中心设在何处,在革命党人内部达成初步共识。1911年12月12日,各省代表由武汉、上海齐聚南京, 29日召开代表会议,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派经过短暂的争执,达成一致,南京成为临时政治中心。

2、要求袁世凯南迁

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形成南北对峙的两个中心:

清王朝身处北京,革命党人立于南京。孙中山曾允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促使末代皇帝逊位,自己愿让出总统一职。至于都城,他认为南京和北京都可以,但更倾向于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在提出辞职的同时约法三章,其中有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在南京就职。孙中山就想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党人的监控之下。此外,当时日本方面对孙中山的影响不容回避。日本朝野多主张中国的政治中心置于南京,其出发点是否暗藏玄机,想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对北方鞭长莫及,以利日本谋划扩张则不得而知了。

但在参议院有关定都的表决中,竟有20票投给了北京,南京只获得区区5票,还有2票为武昌,1票为天津。这样的结果令人意想不到,革命阵营内发出不谐之音,章太炎发表《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公开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张;江苏代理都督庄蕴宽亦通过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通电全国,反对定都南京;安徽都督、顺直咨议局等省和机构则表示响应。关键时刻,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复议时才最终确定南京为首都。

3、北洋军人不同意

袁世凯是从北方起家,一旦离开经营多年的老巢落户南方,犹如虎落平阳。至于北方的军人集团,也不愿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他们不仅在生理上,更有一种心理上的水土不服。随着袁世凯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形势急转直下,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遭到严峻挑战。袁世凯及北洋势力雄厚,革命党人力所不及,参议院只能屈从强权,于4月2日开会决定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一时夭折。

袁世凯力主维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其思谋,但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尚不足以“改弦更张”。选择北京,代表了当时地方的意愿:一则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为都城,继续以此为政治中心,当有承继之意;二则南京历史上都为短命王朝,从政治风水的角度而观也不适宜;而在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图谋东北的危局下,维持北京的地位,对制约日本、抑制复辟势力有着一定的作用。

----------------------------------

历史果然有趣、有料、有意思!

更多精彩历史猛料,请加微信公众号:「有料帝」(ID:youliaodi)


小哥历史


北京——当时还是“大清国”的地盘,后来又成了“北洋”的大本营,所以根本无法列入考量范畴;

广州——地理位置太过于南方,无法协调其他派系,调兵遣将也极其不方便;

武汉——本是入选城市,但近代以后,整个国家经济中心全部转移至东部沿海地区,湖北等中部省份自然不是南京所代表的江浙财团的对手,因此武汉以及更西部的西安只能弃选;

真正要对比的其实是南京与上海:近代以后,伴随着英法等国建立租界,大上海就逐渐成为“长三角”绝对的领头羊,该地区传统两强——南京和苏州即被抛在了身后。但经济实力超强,和建都是两回事,特别是上海市中心的外国租界,不但会成为国民政府安全上的负担,更会引发不少国人的“国耻观”。而反观南京城,退可拱卫“长三角”,进可北伐中原地,又是清国“两江总督府”所在地,综合考量在此建都也就顺理成章了。

即便今天,南京都是大长三角的军事中心,这绝不是偶然,熟悉地理的人必然深知其故。当然,历史就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洪秀全和孙逸仙,这两位南方大佬之理想理念完全不同,但建都选址却不约而同,其中奥妙又显颇为有趣了。


Blue_Team


定都北京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革命党势力均在南方,北方被北洋军阀控制。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国民党也仅发展党员到40万人,北方的基层乡也基本无党组织控制。所以,孙中山去北京,如同汉献帝主动跑董卓、曹操大本营受控制。为什么不定都武汉,一是孙中山去武汉少,对武汉不熟。二是武汉的革命势力是文学社、共进会,不是孙中山隶属的同盟会,且武昌起义后,接受黄兴领导。三是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受其他地方的排挤,国民党高层、国会议会几乎没有来自湖北的革命党。


黑猫40994931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政治权力中心。选址第一要素是稳定(安全)。

要做到稳,首先从位置上,它要在整个国家版图的中间,发生外来侵略时不会首当其冲;然后,在地理上要有一些天险可守,如大江大河大山;最重要的是,有可靠的人(军队)守护。天、地、人三合才是最佳选择。

南京,位置上在中国的中东部,有长江天险可守,且在自家的实力范围之内,所以三项符合,成为首选。北方众多城市如西安、北京都是原来别人的势力范围,而孙原来所在的广州其他2项又不符合做为首都的条件。

所以是南京。(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也是有所谓王气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