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協會齊發力,網貸行業能否重拾前行勇氣?

“沒有終局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重要的是繼續前行的勇氣。”

——丘吉爾《至暗時刻》

監管協會齊發力,網貸行業能否重拾前行勇氣?

1

近期,網貸平臺和投資者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煎熬,暴雷潮是擴散成行業系統性危機,還是成為肅清網貸行業亂象的契機,是所有網貸行業參與者所關心的重大問題。從目前局勢來看,行業危機雖尚未過去,但監管與自律組織救助的曙光已經出現:

7月19日,北京互金整治辦召開座談會,提出將推出六大建設機制,加快推進“白名單”和風險緩釋機制建設,有效預防化解風險;7月25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北京市網絡借貸中介機構業務退出規程》,要求全體成員機構制定退出預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隨之,7月27日,北京互金協會發布加強版會員管理辦法,提出了會員機構、專委會機構、觀察員機構等“五級分類體制”,加強對網貸機構的“去偽存真、分類施策”。

7月20日,上海互金整治辦宣佈,將按國家統一部署繼續開展P2P網貸現場檢查工作,讓真正從事P2P網貸的合規企業能夠健康發展;緊接著,深圳互金整治辦也表示將繼續開展網貸現場檢查工作。

7月23日,廣州市金融局召開網貸相關會議,宣佈擬對轄區內的網貸平臺進行檢查。7月27日,繼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要求下架計劃類理財產品後,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下架計劃類理財產品及打擊逃廢債行為的通知》,要求網貸機構全面下架“鎖定期+自動債權轉讓”模式的計劃類理財產品,並解釋稱“以活期、定期理財產品形式對接債權轉讓標的,由於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應當認定為違規。”7月30日,廣州互金協會發布《廣州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引(試行)》,對網貸行業退出原則、退出程序、退出報送材料、機構註銷等方面均做了明確規範。退出指引中提出了“三不可”原則,要求網貸機構退出期間,網貸機構經營地址不可搬遷、平臺網站/APP不可關閉、平臺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不可失聯。

7月29日,媒體從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處獲悉,近期中央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研究下一階段穩步推進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專項整治工作的具體措施,下半年將重點做好企業和行業的自查工作。

除各地監管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網貸平臺平穩健康運營外,據媒體透露,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已初步制定關於網貸和P2P統一細化操作專項檢查的187條標準,業內俗稱的網貸備案細則“187標準”或將於近期落地。

監管協會齊發力,網貸行業能否重拾前行勇氣?

2

部分業內人士向帝都金融圈(ID:capfinance)反映:“本輪倒閉潮之所以發生,一是因為備案延期,部分企業合規成本加大,同時投資者對行業失去信心,導致擠兌。而擠兌的出現也說明平臺不合規的存量一直沒有清理乾淨,轉型不易;二是媒體過度解讀政策導向,一再強調行業風險,忽略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問題,導致借款人對行業持觀望態度;再者,借款人惡意逃廢債、黑心中介藉此機會假借替投資人維權的名義二割韭菜,種種亂象疊加使得網貸行業信心不斷垮塌,重塑信心可謂是難之又難。”

目前,在國家隊的接連出手下,本輪堪稱史上最嚴峻的P2P倒閉潮還會持續多久?

有平臺相關人士認為:“雖媒體宣稱“187細則”將在7、8月出臺,使得各網貸平臺有了盼頭,但各平臺不應將希望完全寄託監管身上,而應以解決自身合規性的根本問題為主,要知道,P2P平臺的定位是信息中介,承擔的是信息撮合的角色,在業務合規的基礎上,投資人是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平臺進行提前還款的。有的平臺發生擠兌危機,是因為自身為了滿足投資者對資金高流動性的需求,利用期限錯配等手段進行資金的挪用,

此行為已經超越了信息中介的定位。

知情人士張天白(化名)告訴帝都金融圈(ID:capfinance),地方金融辦或協會組織要求下架計劃類理財產品,實際上給了一些做資金池的平臺緩解兌付壓力的遮羞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行業善意的保護。

3

目前,除了對現有業務模式進行整改、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做好行業自查自糾之外,對於各網貸平臺來說,怎麼在資金流緊張的情況下熬過這一輪寒冬,讓投資者重塑信心是最重要的。

對於背景強大、實力雄厚的平臺而言,增資是一種快速增強投資人信心的方式,如近日玖富普惠和拍拍貸將註冊資本分別增加至20億和10億,極大提振了用戶信心;除此之外,獲得融資、引入背景強大的股東也是一種不錯的過渡方式,諸如近期PPmoney等平臺也紛紛公佈自己的鉅額融資進展;但是投資人又在糾結是平臺真注資

還是目前危機時刻的一塊虛假的擋箭牌?歷史似曾相識,愛錢幫、抱財網、草根投資等出現逾期或跑路的平臺也曾紛紛宣揚獲得國資、上市系公司的鉅額融資,然而從結果來看,還是沒有逃避暴雷的命運

監管協會齊發力,網貸行業能否重拾前行勇氣?

絕大多數平臺既無財力增資,又無實力獲得機構融資,對於他們來說,

如何良性退出、將投資者損失最小化是目前考慮的重中之重。一位來自瀋陽的網貸行業大額投資者說道:“沒辦法確定平臺如何退出是最優選擇,希望平臺能夠有點良心,負起責任,在退出過程中盡最大努力把投資人的錢追回來。”

目前,各大平臺的投資人持續流出,行業仍面臨不小的流動性壓力。跑走的投資人還會再回來嗎?對於機構而言,重振網貸投資人信心的道路必定道阻且長。

本文作者西之園,系百舸新金融智庫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