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黃光亮 陳清)霞浦是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去年春節後,全縣召開脫貧攻堅千人誓師動員大會,研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吹響了脫貧攻堅的號角。截至去年底,縣裡投入扶貧資金1.22億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去年初,霞浦縣委、縣政府向寧德市委、市政府立下軍令狀,做出率先實現脫貧‘摘帽’的承諾。一年來,攻堅拔寨、決戰決勝、硬招實招成為扶貧關鍵詞。”霞浦縣委書記王斌說。
以“特”脫貧
霞浦海岸線達480公里,海域面積29592.6平方公里,淺海灘塗面積104萬畝,大小島嶼196個,均居全省各沿海縣(市)首位。
“很多人都問,霞浦的海洋資源、旅遊資源如此豐富,為何成了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扶貧辦主任葉其韋說,過去山川海島因交通不便成為發展瓶頸。同時,因缺少工業,豐富的海產品無附加值。此外,沿海自然災害多,導致因病因災戶較多,這類貧困戶佔據縣裡貧困戶總量的一半之多。
找準致貧原因,霞浦在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上下功夫。去年,縣裡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一整套工作到村、責任到人、幫扶到戶的工作機制。去年初,霞浦安排1000萬元扶貧資金,支持全縣14個鄉鎮街道根據自身資源特色,發展3到5個集體經濟組織。縣財政還為每個貧困村安排10萬元,各鄉鎮(街道)至少配套5萬元,用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配備14支駐鄉鎮(街道)扶貧工作隊,專門為貧困村、貧困戶量身定製方案。
政策、資金、人員到位,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溪南鎮的傅竹農業專業合作社,是遠近聞名的海蜈蚣養殖(沙蠶)基地。“政府每年給予合作社3萬到5萬元的補助,目前,合作社裡17戶貧困戶基本實現脫貧。”合作社負責人林興和說,海蜈蚣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餌料,但沿海灘塗上養殖少,市場供不應求。合作社規劃養殖100畝,目前首期養了36畝。
上月,三沙鎮東山村的福家山養牛合作社首次分紅,12戶貧困戶每人分到5000元。鎮黨委副書記林凌驊說:“東山原來就有養牛產業基礎,去年我們引導成立合作社,並引入科技公司,實現高效養殖。”
此外,長春鎮利用300畝海塘養殖土筍,納入11戶貧困戶,每人日薪可達200元;崇儒鄉利用山區資源,集中76戶貧困戶,成立蜜源合作社養殖蜜蜂……
“目前,全縣新成立這樣的特色經濟組織有51個,納入貧困戶820多戶。”葉其韋說,這些經濟組織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了收入,也促進了霞浦特色產業發展。
創新機制啃下“硬骨頭”
在近年來的扶貧摸索中,霞浦因地制宜探索出一系列新機制、新舉措。
“在過去幾年摸索的基礎上,去年我們改變補助方法,不搞普惠,改為按項目給予2000到5000元的補貼。”葉其韋說。
三沙鎮青官司村的楊苜莉奶奶,與孫女一起生活。在掛鉤單位縣扶貧辦的支持下,楊奶奶越過了4000元的脫貧線。她掰著手指頭,細數政府給她的政策:村裡給了她2000元養雞啟動資金;村裡給了她衛生工的公益崗位,每月收入600元;讀初中的孫女每年有2000元補助;自己還有低保。
據瞭解,產業扶持資金有著嚴格的管理程序:要經過掛鉤幫扶人員幫助選擇項目、填寫申請表、村委蓋章、張榜公示等步驟。此外,像楊奶奶那樣獲得的公益崗位,也是霞浦縣就業轉移增收扶貧新模式。縣裡還設置如衛生保潔員、海漂垃圾清理員、治安聯防協管等公益崗位,吸納貧困戶341戶。
針對因病致貧等難啃的“硬骨頭”,霞浦在機制上動腦筋。“2016年5月起,霞浦在全省率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出臺大病救助制度。以前,貧困戶看病,除了新農合報銷,剩下的費用由自己負擔。隨著制度出臺,貧困戶在新農合報銷後,若還差1萬到3萬元,財政報銷50%;差3萬到5萬的,財政報銷60%,5萬元以上的,財政報銷70%。”葉其韋說。
去年7月,霞浦以縣委常委會議紀要的形式,出臺慢性病救助政策。第一期下撥200萬元,給這類貧困戶3000元到6000元的適當補助。此外,縣裡還為貧困戶中30~60歲的女性,辦理女性安康險。
通過探索,縣裡的造福搬遷方案,也有了更精準的變化。去年6月,該縣創新出臺兩項政策,利用宅基地就地重建的貧困戶,可獲3萬元補助;修繕自家房屋,可獲1萬元補助。目前,全縣有794戶貧困戶享受了這一補助。
黨員引領觀念之變
“扶貧工作,帶著情感做,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王斌說。
每月17日,是霞浦縣的精準扶貧入戶日。這一天,從縣處級領導到扶貧一線幹部,都深入各自掛鉤的鄉鎮和貧困戶,落實幫扶責任,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
由縣直機關科級人員帶隊的14支脫貧攻堅工作隊,脫產駐紮在基層一線,當起扶貧前線的督導員、宣傳員、協調員。還有86名黨員幹部下派駐村蹲點,520多名黨員致富能人活躍在田間地頭,領辦帶富項目。
去年2月,霞浦縣出臺扶貧開發成效考核實施辦法,通過縣級扶貧考核、第三方評估,讓做得好的黨員幹部得以提拔重用。
“霞浦是寧德市繼2016年鄉鎮領導班子換屆以來第一個開展從事業幹部中擇優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的縣,其有益探索可給其他縣(市、區)提供參考借鑑。”寧德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黨員帶動,縣裡還動員企業、致富能人等參與結對幫扶,為貧困戶帶來技術和新觀念。同時,通過宣傳典型事例、先進人物,表彰脫貧之星,提高貧困戶發展積極性。
在霞浦,水門鄉“鴨司令”、崇儒蜜源“抱團脫貧”、鹽田南塘“村企共建”等脫貧故事耳熟能詳,幫助貧困戶漸漸轉變了思想觀念。
“下階段,霞浦將接受脫貧摘帽集中考評驗收。在最後關頭,我們把責任再壓實、作風再優化、督查要再加力,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檢驗。”王斌說。
閱讀更多 東南網寧德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