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学生考好大学越来越难?

老胡侃三农


这个问题以前是存在的,由于高考越来越应试化,城市,尤其是家庭富裕的家庭,花重金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刷题。所以,城市考生的分数整体会比农村地区高。导致农村地区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低。这个问题早已经引起多方关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好转,因为重点大学每年都有面向农村地区的专项计划,这些 考生分数和大学在该地的统一录取分数线是不同的,分数会低一下。国家专项计划会适度增加农村地区考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说,每所重点大学都有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

不容忽视的是,新高考改革强调大学综合素质评价,很显然,这个条件,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不在同一平台。新高考会延续专项计划,不会让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使用同一个录取标准。 我很早就说过,新高考改革,重中之重就是解决农村地区的录取标准,否则新高考不具有可持续性。


编外教育参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今中国的农村生活水平也以今非昔比,物质富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对教育也更加重视,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师资力量和教育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所以现在在农村出个大学生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大学生虽多,但重点院校的却很少,大多数都是二本学生,为什么形成这一现象呢?我想还是和农村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管国家如何发达,经济如何进步,城市和农村在各个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加大了师资力量,但是农村环境还是相对城市较差,很难留住人才,教师都是想方设法的往城市调动,经验丰富的教师难以形成。在有些地区,招聘的农村教师,多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多数只有学识却没有方法,没有教育经验。这就导致了最初阶段学生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形成坚硬的翅膀,就无法遨游更广阔的天空。

在家庭教育上,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也是有差距的。家庭家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原生家庭赋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从小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农村在教育上完全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几乎没有,长久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差距。

最后: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农村孩子自信心相对较差,多选择较为稳妥的道路,较之城市学生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农村学生完全只靠老师教授的一些知识,自己辛苦努力,不敢冒险,所以很难出较高的成绩。而三本学费昂贵,大专出路少,家里经济不富裕的家庭一般就选择放弃。

多方面原因导致了农村大学生多是二本的原因,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建设幅度的加大,这种现象会有所变化。


决胜网


谁来关注农村孩子的起跑线?

——以一个村子为例的农村教育问题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竟然有200多个回答,说明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教育,关注那些农村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欣慰——我也是来自于农村的,每每想起那块生我养我、承载我儿时梦想的贫瘠的土地,每每想起那一座座留下我儿时脚步的小山丘,还有白发苍苍的母亲,给我打下人生底色的已经退休的我的启蒙老师,以及那些儿时的玩伴,我都倍感温馨。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会和还在老家读书的侄儿们聊天,问问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看看他们的书、他们的作业、他们的试卷,时至今日,每每想起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鲜红的“叉”,看他们沉迷在地电脑游戏中的样子,还有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工无暇照顾教育孩子的内疚的样子,我都倍感心痛!

我们的农村就教育,究竟怎么了???

在城市里,很多专家都大肆批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可在农村,又是谁,让这些孩子,一生下来“就输了”?我的判断或许有些武断,因为,我没有翔实的数据来印证,但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一个教育者的情怀,我还是想以老家的一个村子为例,来谈谈农村孩子的起跑线的问题:

老家的那个存在,位于川北的农村,户籍人口1200多人,现常住人口300多人,适龄少年儿童70多人,原村子的学校已废弃,小学在离村子6-7公里的镇中心小学就读。

一、家庭教育缺乏,让农村的孩子丧失了教育的第一个关键

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父母由于文化程度低,不能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一点,由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而有较大程度改变。试举几例,7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基本不识字;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约有20%的识字;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80%以上识字,并以小学毕业(肄业)为主;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能识字,并以初中毕业(肄业)为主;而现正在读小学的孩子的父母,虽仍以初中毕业为主,但由于视野的扩展,对教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为什么要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呢?教育孩子,你总要知道怎么教育啊?没有文化,不知道教育的资讯,知道教育重要,可你怎样去教育吗?

而第二个原因,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农村孩子成绩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基本上以跨代教育为主。据我了解,例中的村子,青壮年90%以上外出务工,若非春节,平常在村子里的都是老弱病残。上树的70多名学生中,都是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带领,也就是说,90后或者00后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不识字的50后或者识字量极为有限的60后来完成,想想,这是多大的教育问题啊!跨代教育,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可孩子心里的问题、学业的问题,上上一代,岂能关注到呢?

俗话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都不在身边,那家庭教育还剩下什么呢?

我的两个堂兄,都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从断奶开始,就每年只能在春节前后10来天时间能和父母相聚,房子建起来了,土房变成了楼房,可孩子的成绩,却惨不忍睹,几乎科科不及格——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知识的他们,怎么去改变命运呢?

二、优秀教师流失,让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师的教导

农村的学校,环境差、待遇差,连处对象都难,只好纷纷另谋出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都鼎鼎有名,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能考上几个大学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而这个老师,就是土生土长的我们村里的人,他在村里的小学,一教,就是45年。

他那是有一个机具时代性名字——民办教师。

后来,随着教师的招考化,一些大学生为了一个固定的工作,参加公招,于是,开始了走马灯似的的轮换,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有的班级,6年下来,换了10多个老师。

老师们走哪里去了?一部分,因为工作出色或其他原因,调到了条件更好的镇小学或县上的学校,有的还调到了大城市;还有的则通过各种途径,成了公务员之类的;更有一些,直接辞职,下海经商或者外出打工。

于是,老师不停的换,学生不停地受耽搁,成绩要好,你说,可能吗?

再加上由于长时间在农村地区工作,视野会更加受限,思想观念难免会越陈旧,农村也需要“大国良师”的呼吁会逐渐的更加强急切。

三、教育资源匮乏,让农村的孩子少了许多教育的机会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希望我能再要一个孩子,他们说,你没时间带,送回来,我们给你带。可你们是否知道,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教育机会,差距有多大吗?

1.城里,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我不是说这些班在教育中有多重要,但在一定时间段内,谁敢否认这些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辅导班,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比如所谓的奥数,政府层面一直叫停,民间却已然成风,为什么?考试要考哇!

还有那些兴趣班,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语言或者音乐、美术、体育方面的才能,能写一手好字,唱好几首歌,会玩几门乐器,会画几幅画,想想,这些城里的孩子,一走进高一级学校或者进入社会,起点,是不是要比农村孩子更高?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辅导班、兴趣班还不算多,但在大学里,各种活动,都是城里的孩子担大梁,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除了做题,似乎就没有其他能力了,你说,差别大吗?

2.城里的学校硬件设施设备更先进。在城里已经大量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时候,农村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我曾经去北京上海的一些学校考察,有的学校竟然有自己的科学馆,里面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现代信息技术,声光电色,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据说,这个“馆”花了几千万,想想,农村里面可能吗?

3.其他的社会教育资源。就以我所在的成都为例,各种文物古迹,各种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还有许多的其他的体验中心,可以让孩子得到更直观的体验、更切身的感受,想想,农村的孩子,可能吗?

自然,农村也有其独特的教育资源,青山绿水皆课程、花花草草有学问,如何利用,农村的老师们,却不知道,也没人去培训。

四、优秀生源流失,让农村的教学质量越发堪忧

基于上面的一些原因,加上国家对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子女入学政策的调整,部分有条件的父母,会将孩子带进城市,接受成立的义务教育。于是,掐掉一部分之后,留下的孩子,其学业成绩更加堪忧。

说完这些,我一边力图让自己做些理性的思考,却又难免会受感性的困扰,7、8亿农民,1、2亿农村的孩子,真的需要更多的关心,想起前两年某知名人士去清华大学考察,问一个寝室的孩子那些来自农村,竟然没有一个是农村的孩子。那位知名人士感叹,他上个世界60年代读清华的时候,一个寝室里7个同学,有5个来自农村。

作为出身农村的我,还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吧!

希望广大的朋友,多出主意,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改变,那些勤奋、淳朴的农村孩子,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三水三心


不仅是农村学生考上好大学难,城里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考上好大学同样难,寒门难出贵子,已不再是传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现实的悲哀在于,个人不再能够通过努力达到他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个人的成功越来越多地依靠家庭的经济能力,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这是2017年北京状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一段话,真实地反映了经济地位优越家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农村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来看看富裕家庭是如何进行孩子的教育的:当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就送进早教中心,早教课程收费昂贵,平均每分钟3元!200节课下来,3万元打不住!当孩子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富裕家庭一般选择私立幼儿园,收费从每学期3万到10万不等。除此之外在上幼儿园的同时,家长还把孩子送去培训,钢琴、舞蹈、绘画、英语、乐高等等都是培训内容,费用普遍都在2万元以上。

这样在上小学前,寒门子弟与富家子弟在智力开发程度上和个性特长上都有极其明显的差距。除了上述的明显差距外,富家子弟很小就随父母外出旅游,经常进剧场、音乐会、博物馆,参加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活动,这些足以让孩子们的视野和理解能力有明显的区别。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教育资源极其不均衡

在硬件上,由于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硬件投入,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尽管与城市学校还有差距,但基本的办学条件基本完善,没有质的差距。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况根本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最大的差距是师资。农村教育资源恶化最突出地体现师资上。一是教师年龄老化。农村教师老年化非常严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学校比比皆是。二是教师学历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原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有些尽管通过不同渠道获得大专乃至本科学历,但本身学历的先天不足仍然制约教师的发展。三是骨干教师外流严重。特级、学带、优青这些具有头衔的教师绝大多数都跑到城里去了,留在农村的为数很少。后来,政府一看不是个事,硬生生弄出一个农村骨干教师的头衔来,每月还给与600元的补贴。尽管这样仍然挡不住优秀农村教师去往城里的道路。四是青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举几个令人心酸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某区去年教师招聘考试,由原来的统招统分改为按校招聘,原以为这样可以解决新教师下不去的问题,结果是很多学校根本就没人报名,导致招聘流产。第二个例子。某区前年招聘的一批教师,实行“城里一个不留”

一刀切政策。某村小校长听说分来一个大学生,非常高兴,连忙找人装修房屋,购买了煤气坛煤气灶、全套床上用品,安装了空调热水器,衣柜沙发,牙膏牙刷,毛巾洗脸盆等等一应俱全,直接可以拎包入住,一切准备就绪,等待这个学校14年来第一个新老师,结果这个教师根本就没有来报道,直接辞职而去。第三个例子,还是上个例子的同一批,一女教师分到一个村小,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和男方见面后,提了一个条件,调动到城里,结果,仅仅一学期,该名女教师就到了城里。类似的例子都是一个区里的例子,相似的例子还很多,结果却只有一个,年轻教师下不去,留不住!

除了老师的差距,其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农村没有健全的社会教育设施和资源,农村的孩子没有相应的社会教育资源,这在未来的竞争中非常要命。

现代高考制度,越来越向综合性、全面性、能力性转变,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不能完全依靠个人努力进行弥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研究及成果

学者杨东平对北大、清华的生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北大的农村生源从3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站17%。学者们对其他顶尖大学的生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的总趋势是农村学生离优质高校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快。

于是,农村学生的高考弃考现象近年来也凸显出来,2009年至2012年,农村高中学生弃考人数超过300万,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


林督学的教育观察


为什么农村学生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考的大学也不是很好,二本学校,一个省重点大学。当初我们高三的时候考大学一个班里考了5个人,没有一个是一本,全都是二本学校。我以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农村学生为什么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的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要比农村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加上高考又是以简单排序的方式进行录取的,所以先录取的肯定是城市里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及不多的一些农村学生,而剩下的一些学生只能去一些省属重点、二三本院校。



第二在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于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又会进行第二次分配,相信好多人都知道学校里面会有一些培优班,专门为这些个班级的学生配备最好的老师。导致的结果就是,培优班的学生全部上了重点,普通班级的学生都落榜了。


第三农村地区孩子对于教育不重视。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你,大多数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都没有把重视教育这个理念传达给学生。

农村学生想要改变命运,需要去考大学,而且要考一个好大学,不然等待你的只能是重复单调的人生。

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胡侃三农


为什么都愿意去重点高中读书?

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吗?我想根本就不用回答,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跟农村学生考好大学越来越难是息息相关的

简单来说就8个字“师资力量、学习气氛”

好了说完了师资力量、学习气氛再说其他方面的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前上学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忘的差不多了,但简单套用这句话来解释一下(有可能曲解的原意,请原谅)

家庭教育:

农村大多数家庭的家长整天忙的是什么?是生存

而城里大多数家庭的家长整天忙的是什么?是生活

当你在忙着生存的时候,你有时间教育孩子?

农村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进行启蒙教育

而城里大多数孩子是跟在父母身边的,由父母进行启蒙教育

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文化水平教育孩子,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多大作用?

学校生活:

农村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

城里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

农村从小学开始的教育水平是什么样的?

城市从托管班开始的教育水平是什么样的?

农村有多少孩子有额外学习的机会?

城市有多少孩子有额外学习的机会?

农村大多数孩子复习材料会有多少?

城市大多数孩子复习材料会有多少?

但,话说回来,农村学生考好大学难是难

但难归难,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机会相对来说小了很多

但再小的机会也是机会

能把握住这个小小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学习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别扯读书没用论,对那些说读书没用论的名人,看看他们自己开的公司招的都什么人?而且再看看他们有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

成功了说什么都有道理,但怎么说,跟怎么做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阿阿阿杰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据统计,九十年代之前,重点大学里农村考生占40-50%左右,以后这数据连年下滑,现在,重点大学农村考生仅仅占15-20%左右。于是,很多人发出“豪门难再出贵子”的感慨。



当然,数据的背后不排除因为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客观因素。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农村考生之所以止步于重点大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教育资源不平衡。现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和重点中学、超级中学流动。有些城市的重点中学,为了招揽县中优秀教师,不但许以高薪,还解决户口、住房、家属工作安置和孩子入学问题,这就造成县中优秀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而学生的高考成绩,除了本人的天赋之外,与教师的辅导释疑是分不开的。试想,一杯水的老师能教出一桶水的学生吗?

第二,辅导班的作用不容小觑。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一路辅导班进入高中。特别是初中阶段,因为深度的课外辅导,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这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帮助很大。而农村孩子,是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的。即使有辅导条件,但是没有经济条件也是枉然。初中基础打不好,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第三,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现在大学生过剩,毕业也很难找到好的工作,普遍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对很多农村家长来说,上四年大学花费十几万,换来的却是两千元的月薪,不值得!上大学没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就放弃了学业。

第五,自主招生存在很多弊端。不客气的说,很多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对农村考生很不公平。农村孩子没有一个好爹,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没有与那些有钱有势有资源的城市孩子的竞争资本。所以,降分录取的路也被堵死了。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1、高考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学生不占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把相当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越是大城市越是如此。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城市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几率远远高于农村,这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素质比不上城市的,也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了。

那么从高考校外强化来看,更是如此。有意识。有条件参加校外强化提高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城市学生,这无疑让他们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2、重点大学对学生的综合能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学生难以达到。

应试教育,看的是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应该是高考的公平所在;只不过由于农村学生在一直以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缺乏对孩子系统全面的学习关注,不少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在学习上短腿学科也非常明显。而要考入重点、名校,成绩要在整体良好的基础上有优势科目才行。

现实中,很多聪明、勤奋的农村学生的学科硬伤影响了他们的高考总分,尤其是英语学科,农村来的学生普遍非常薄弱,仅此一科就拖了总分后腿。因为像英语这样的学科,如果进入高中还是弱科,在要想提高难度很大,很多学生没有那个坚强意志的。

3、需要重新界定农村学生。

如果你了解以县城为主体的高中教育现状,就会发现,高中教育在迅速向县城集中,而且每年都大量的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校,那么这样的学生还算农村学生吗?而且,这些转入城市学校的农村学生普遍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能力将来考入重点大学。

而且在高中生源大战中,很多农村优秀初中生被城市的名高中选拔,他们考重点大学也是困难不大的,但是他们从学籍的角度却算是城市学生。城市化的推进、生源结构的变化,其实都影响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学有方法,考有技巧,优学优考策略致力于将学与考的最优结合。更多原创学法类文章,欢迎在公众号 优学优考策略 中阅读。如有其他问题,微信找到 “优学优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为好友,有问必回。



优学优考策略


俗话说:“寒门出贵子”出生贫寒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有坚韧的毅力、更能吃苦,所以他们能够考上的好的大学的几率也很高,但是在如今教育资源分布有所不均的大环境下,农村想要培养出贵子,需要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1.农村的教育资源接收程度相对较低

安德鲁说过一句话,“人无法确定留给下一代什么财产,但起码要保证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教育,知识是抢不走的。”而大部分的农村贫穷家庭,不能够给孩子好的教育、学习环境。因此,教育资源接收程度较低的学生,自然会不如接收程度高的学生优秀。因此想要考上好的大学就越来越难。

2.成长环境较差

有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会比较艰苦,并且父母的文化知识程度一般来说相对较低,教育意识也较为落后,而对比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较高。正如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和性格上的培养。”所以,贫穷家庭的孩子从起步就已经输给了这样的家庭。



3.教育意识不够

很多农村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并不够,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也并不重视,加上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导致了农村很多学生能够考上大学的几率大大减小。

“寒门出贵子”在今天想要实现有很大的难度。寒门想要出贵子,需要更多的努力。当然,并非出身背景和环境就完全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尤其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有些人即使出生寒门也依靠自己的后天努力,成为了佼佼者。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机会,只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也可以描绘出多彩的人生曲线。



更多问题欢迎关注交流,成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许悠然


其实随着大学扩招以来,考大学是越来越容易了。以前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十几,现在基本上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了,这样的升学率意味着你只要去参加高考,那么考上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且随着中国新生人口的减少,但是大学还在一直扩招,那么可要看到每年的高考分数都有所降低的。我记得我那年高考一本线是578,现在基本上五百十几,相差乐几十分。而且以前在农村出一个大学生,那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现在呢,基本上不算什么新闻了,每年我们村就有好几个都考上,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是一般的一本211,二本还是有的。去年我家邻居的孩子就被中国人大录取了。

而且现在国家也开始对农村的教育开始重视了,农村的教学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很多大学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录取率的。

但是不得不说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的话,想考一个大学确实困难很多,可以看到中国的好大学,基本上被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瓜分了,特别是北京,基本上好的地方都在这里,而且这些好的大学对于本地户口都有保护政策,这个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一般的外省考生,要六百七八十分才能上清华北大,但是本地户口就不说了,上海的复旦,交通大学等等都是一样。所以可以看到网上很多人都说北大是北京人的大学,复旦是上海人的大学。地方性的保护政策也就决定了外省的考生的难度。

而且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确实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和城里的人是没法比的,这个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村父母拼命的也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城市里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城里的孩子有时间了经常全国各地到处旅游,还有去国外的,见识多,认识的人也不一样。农村的孩子呢,每天就在农村什么也没有。都知道语文写作文拼的就是你的见识,你的知识面。别人举一个例子都是自己见过的栩栩如生的,农村的孩子举一个例子都是书上看到的,老掉牙的。

而且城市的孩子有机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但是农村的孩子你见过去参加过呢?别人从几岁就开始培养,农村的孩子好几岁了还在玩泥巴。

从小父母也不在身边,这些农村的父母必须要外出打工,不然怎么去送自己的孩子读书,很多农村的孩子没人管,到了十几岁叛逆期,就开始乱搞,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管。现在可以看到即使到这个社会了,据说再过几年就要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了,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是有一些初中没上完的就不干了,很多初中高中毕业出去打工的一大把。

只能说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平衡,现在农村的教育太多了,一时半会也难以解决。只是希望农村的孩子都努力点,尽量考取一个好的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