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劃分爲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位於安徽省中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合肥經濟圈成員之一。

淮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西漢時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後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

淮南市總面積5571平方公里,轄6個區、1個縣。截至2014年底,總人口為380萬人,城市人口161.3萬人。淮南市安徽省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截至2015年末,擁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大學生7.24萬人。

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務院1984年13個較大城市之一,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百個宜居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首批試點智慧城市、中國最佳投資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為州來子國所轄;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於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於吳。為便於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於州來,改州來為下蔡。[1]

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壽 春,改壽春為郢,市境成為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於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 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

東漢時期,市境及鳳臺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臺縣均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於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南北朝期間劉宋、蕭齊、蕭梁沿習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先後有豫州、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復為淮南郡所轄,鳳臺縣屬汝陰郡下蔡縣。

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臺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後為吳、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後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

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明代,全境屬南直隸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鳳陽。

清代,市全境屬江南省鳳陽府,安徽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鳳陽所轄。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鳳臺縣遷治於下蔡縣故地(今城關)。

1949年7月設淮南礦區,由皖北行署直轄。1950年9月(一說1951年)改設淮南市,為皖北行署轄市。1952年4月淮南市由安徽省直轄。1977年原屬阜陽地區的鳳臺縣交由淮南市領導。

1996年,淮南市面積2121平方千米,人口約188.4萬人,市府駐田家庵區洞山。轄田家庵、大通、八公山、謝家集、潘集5區和鳳臺縣。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1999年11月,省政府批准設立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2000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直屬淮南市政府領導,正縣級建制,轄鳳臺縣的毛集鎮、夏集鄉、焦崗鄉和焦崗湖漁場。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淮南市常住總人口2040649人,其中:大通區129039人,田家庵區404713人,謝家集區256873人,八公山區166452人,潘集區400151人,鳳臺縣683421人。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國函[2004]39號)批准同意將合肥市長豐縣的孔店鄉劃歸淮南市大通區管轄,長豐縣的史院鄉、三和鄉、曹庵鎮劃歸淮南市田家庵區管轄,長豐縣的孫廟鄉、孤堆回族鄉、楊公鎮劃歸淮南市謝家集區管轄。2004年末,全市共有19個街道、24個鎮、23個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淮南市常住總人口2333896人,其中:大通區180917人,田家庵區593981人,謝家集區320251人,八公山區175993人,潘集區395684人,鳳臺縣667070人。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2012年8月8日,省民政廳批覆,經省政府同意,將淮南市政府駐地由洞山中路9號遷至和風大街88號。

2013年8月,國家級開發區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劃歸大通區代管。10月1日,將鳳臺縣的李衝回族鄉整建制和城關鎮淮河以南的蘆塘、西魏、淮豐、勝利、拐集、燈塔、山趙、夏灣、淮濱、黑龍潭10個社區(即鳳台經濟開發區)正式劃歸八公山區管轄(2013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上述調整)。11月,將田家庵區的曹庵鎮、三和鄉、史院鄉行政區域和淮南現代產業園區劃歸謝家集區代管。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5區2縣的4線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稱

2013年末,淮南市總人口243289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6134人;轄5個市轄區、1個縣、1個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共有19個街道、32個鎮、14個鄉,237個社區、561個行政村。2014年末,淮南市共有19個街道、34個鎮、12個鄉。

2015年7月1日,將八公山區的李衝回族鄉、鳳台經濟開發區及管理的社區正式劃歸鳳臺縣管轄(淮[2015]66號)。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5]206號)批覆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