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经济圈成员之一。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时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后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

淮南市总面积5571平方公里,辖6个区、1个县。截至2014年底,总人口为380万人,城市人口161.3万人。淮南市安徽省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截至2015年末,拥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

淮南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务院1984年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个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1]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 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 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明代,全境属南直隶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凤阳。

清代,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凤阳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1949年7月设淮南矿区,由皖北行署直辖。1950年9月(一说1951年)改设淮南市,为皖北行署辖市。1952年4月淮南市由安徽省直辖。1977年原属阜阳地区的凤台县交由淮南市领导。

1996年,淮南市面积2121平方千米,人口约188.4万人,市府驻田家庵区洞山。辖田家庵、大通、八公山、谢家集、潘集5区和凤台县。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1999年11月,省政府批准设立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200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淮南市政府领导,正县级建制,辖凤台县的毛集镇、夏集乡、焦岗乡和焦岗湖渔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淮南市常住总人口2040649人,其中:大通区129039人,田家庵区404713人,谢家集区256873人,八公山区166452人,潘集区400151人,凤台县683421人。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国函[2004]39号)批准同意将合肥市长丰县的孔店乡划归淮南市大通区管辖,长丰县的史院乡、三和乡、曹庵镇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管辖,长丰县的孙庙乡、孤堆回族乡、杨公镇划归淮南市谢家集区管辖。2004年末,全市共有19个街道、24个镇、23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淮南市常住总人口2333896人,其中:大通区180917人,田家庵区593981人,谢家集区320251人,八公山区175993人,潘集区395684人,凤台县667070人。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2012年8月8日,省民政厅批复,经省政府同意,将淮南市政府驻地由洞山中路9号迁至和风大街88号。

2013年8月,国家级开发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归大通区代管。10月1日,将凤台县的李冲回族乡整建制和城关镇淮河以南的芦塘、西魏、淮丰、胜利、拐集、灯塔、山赵、夏湾、淮滨、黑龙潭10个社区(即凤台经济开发区)正式划归八公山区管辖(2013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上述调整)。11月,将田家庵区的曹庵镇、三和乡、史院乡行政区域和淮南现代产业园区划归谢家集区代管。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安徽省划分为5区2县的4线城市,享有“能源城、五彩淮南”之称

2013年末,淮南市总人口2432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6134人;辖5个市辖区、1个县、1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共有19个街道、32个镇、14个乡,237个社区、561个行政村。2014年末,淮南市共有19个街道、34个镇、12个乡。

2015年7月1日,将八公山区的李冲回族乡、凤台经济开发区及管理的社区正式划归凤台县管辖(淮[2015]66号)。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6号)批复同意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