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最近,有家中國電商企業

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原本是普大喜奔的消息

沒想到教主刷了幾天朋友圈

全都是在懟拼多多的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而且事情還在發酵

昨天拼多多股價早盤大幅下跌

跌幅一度高達10%

今天繼續再跌再厲——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到底誰拖垮了拼多多的股價?

兩個字:

假貨

拼多多上面的“李鬼”產品讓人目瞪狗呆

例如“雲南中藥”牙膏、

“紅午”功能飲料、

“TGL”電視、

“小米新品”液晶電視……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就連開撩的小夥伴

都在拼多多上中過招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有數據公司對拼多多

家電銷量排名前100的真假做了個調查

結果如下——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這兩天陸續有作家和商家表示追訴拼多多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企業

用了短短兩年零三個月

就實現了1000億元的GMV(網站成交金額)

這個數字,京東用了10年

唯品會用了8年

淘寶用了5年

這是一種全新的“中國速度”

但是這種速度是怎麼造出來的呢?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捆綁銷售才是王道

拼多多最大的特色,就是“拼團”

這也是它成功的秘訣——

在經濟學裡面

叫做不同人之間的“捆綁銷售”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科羅拉多大學和香港嶺南大學

就“不同人之間的捆綁銷售”做了個研究

他們按照成團人數的不同

分別研究了達到最少成團人數的跨人捆綁(IBmin)

以及要求不超過最大成團人數的跨人捆綁(IBmax)

前者的實例就是拼多多等平臺

後者的實例則是

“最多可邀請多少人分享低價”的定價機制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在建模的時候

研究團隊假設企業是一個壟斷廠商

市場上分成兩種消費者——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研究發現:

消費者的數量與消費者的評價是負相關

IBmin獲得的利潤就越高

是更好的定價模式;

而當消費者數量與消費者評價是正相關時

IBmax是更好的定價模式

拼多多選擇IBmin這種定價模式

就是基於它看中了“試產需求"

擁有一群L類消費者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功能需求遠大於品牌需求

什麼是功能需求?

舉個栗子:我們買鞋子

還要講究個款式,哪個明星代言

這趨向於品牌需求;

但我們買個晾衣架

只要它能晾衣服就行

所以越便宜越好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拼多多平臺上主銷的品類

從家居日用到電器商品

全部都是這種功能驅動型商品

而且面對的消費人群

因為地域、獲取品牌信息的渠道等限制

功能越強大,價錢越便宜,越受歡迎

社交工具的加持

如果說定價模式、

商品品類和消費人群的選擇

是拼多多的核心商業模式

則是最大的賺錢助推器

只可惜,拼多多賺回來的每一分錢

似乎都有一個賣“李鬼”產品的原罪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其實消費對象是誰

消費水平去到哪裡

根本不能成為商家賣假貨的藉口

看看隔壁日本的傢俱巨頭Nitori

力求將產品做到

“確保質量與功能的同時

價格減少1/2”

物美價廉的產品甚至讓宜家都不得不欽佩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再遠一點

美國有個叫Dollar Tree的“十元店”

這家公司低價的訣竅有三點:

1. 廠家貼牌生產的自有品牌生活用品;

2. 對某些品類只採購

兩三個牌子獲得的量大折扣;

3. 一些主流市場上

見不到的小眾品牌

(但絕非打擦邊球的偽劣商品)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如果拼多多作為新的網購平臺

為什麼不把平臺上

那些小商戶的商品拿過來

自己做品控然後貼上自由品牌呢?!

拼多多:得便宜者真的得天下嗎?

真正的“消費升級”

不是說從實體店轉到網上拼團

這種表面的升級

而是老百姓能夠用上更好的商品

它們安全又可靠,而且不貴——

而這些商品

是生產商和銷售者應該做的“本職工作”

同時需要嚴厲的商業監管機制

還有懂得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的

老百姓共同推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