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水產品因為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鮮美的口感而深受消費者喜愛,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水產造假和欺詐層出不窮。

在全產業鏈造假的面前,消費者可以說是無一倖免。

先說幾個典型的造假行為吧。

凍蝦仁、凍扇貝外面包了厚厚的冰,解凍之後剩一半就不錯了。(包冰是合理的,但重量超30%則違規)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貝類(比如蟶子)放在低鹽度的水裡,一斤可以吸水增重4兩。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越南的巴沙魚柳添加過量的三聚磷酸鈉,導致吸水增重50%。(保水劑,適量使用可以讓魚肉更嫩滑多汁)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半成品的魚排裹上厚厚的麵包粉,裡面其實沒多少魚肉。

金槍魚用一氧化碳處理,即使不新鮮也保持漂亮的玫紅色。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稻田養的螃蟹掛上防偽碼就當陽澄湖大閘蟹賣。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羅非魚冒充鯛魚,虹鱒冒充三文魚,巴沙魚冒充龍利魚,異鱗蛇鯖冒充鱈魚,南美白對蝦冒充基圍蝦......類似的還有很多。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你以為這是中國的商家道德淪喪?

不僅在中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2018年4月,國際糧農組織(FAO)發佈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全球水產造假和欺詐的情況。

裡面的統計數據觸目驚心,讓人不得不感嘆,水產品,水真深!

下面就摘錄一部分內容供大家參考。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食品造假和欺詐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直到2013年的歐洲馬肉風波才讓這個問題得到全世界範圍的關注。

在所有的造假和欺詐問題中,水產品是特別突出的。

2013年,歐盟發佈了一個最容易造假的食品品類名單,水產排名第二。

2015年歐盟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聯合調查,結果水產造假排第三。

美國的國家食品防護中心的食品欺詐數據庫中,水產佔了31%。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水產欺詐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是品種混淆,比如油魚冒充鱈魚;或者虛標來源,比如稻田蟹冒充陽澄湖大閘蟹。

由於很多魚肉的外觀、口感、味道非常接近,加工、烹飪甚至做成魚泥、魚丸後就更難識別,因此也成為水產欺詐的重災區。

更讓人困擾的是,最近這些年造假和欺詐並不是減少,而是變得越來越多,而且欺詐行為貫穿了從捕撈到最終的零售和餐飲環節。

過去由於檢測方法的原因,水產造假不容易發現,後來DNA檢測得到普及,人們這才發現問題有多嚴重。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下面的數據會讓你大開眼界。

2016年有一項研究,綜合了來自55個國家的200多項研究的數據,結果發現20%的魚類樣品存在虛假標註。

美洲:

2004年美國的研究表明,紅鯛魚有75%是假的。

2013年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21個州的零售和餐飲提供的魚類有33%是假的。

2015年美國三地的研究,餐館提供的魚類有16.5%是假的。

對美國一個大城市的壽司店的跟蹤研究發現,47%的菜品存在造假。

2011年,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5個大型城市的零售環節魚類造假的比例達到41%。

2016年在加拿大零售商店的另一調查顯示,50%的魚類是假的。

2015年,巴西的研究發現,魚類造假高達70%。

歐洲:

2011年愛爾蘭的數據顯示,零售市場和餐飲環節的魚類造假比例是20%。

2015年,歐盟組織了一次調查,29個國家的4000個樣本有6%存在造假。

2017年,意大利對進口水產進行檢查,發現有22.5%造假,其中43.8%的頭足類(例如烏賊)造假,產品來源的前三位是中國、越南和泰國。

意大利其他幾項的調查結果也不容樂觀,比如46.4%的鰈魚排是巴沙魚冒充的。(龍利魚是鰈魚的一種)

希臘和西班牙的數據顯示,鱈魚有30%是假的。

中國:

2015年中國的一項研究發現,53.2%的魚鰾(花膠)存在虛假標註,而臺灣省進口的魚類有70%虛假標註。

2016年中國的另一項研究調查了南京、上海的超市和網售的鱈魚,結果60%左右的鱈魚根本不是鱈形目魚類,而是鰈形目、魨形目、鱸形目,另外互聯網上銷售的鱈魚有85%存在造假。

有意思的是,中國消費者最喜歡的銀鱈魚的真名叫裸蓋魚,屬於鮋形目,和鱈魚根本不是一回事。

(注:生物分類從大到小是門、綱、目、科、屬、種,不同目的物種親緣關係很遠。)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如何應對】

水產造假和欺詐之所以這麼普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專門的機構和機制來應對這一問題。

水產貿易全球化和食品加工的因素讓造假和欺詐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因此,特別需要多部門合作,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都需要團結起來。

國際糧農組織認為,首先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魚類列表,規範魚類的商品名,因為只有拉丁學名才是唯一的。

目前美國、加拿大已經建立了這樣的列表,歐洲和其他國家也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這樣的列表。

例如美國FDA的魚類列表明確規定,虹鱒魚可以叫鱒魚、虹鱒、鐵頭魚,不能叫濱海虹鱒、銀鱒、三文魚等名字。

但全球範圍內如何統一依然有很大的挑戰,因為同一種魚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魚也可能共享同樣的俗名。

這其中既有文化和貿易的歷史沿革,也存在商家有意誤導消費者的情況。

花膠半數是假,網售鱈魚85%是假!你的618購物車還好麼?

第二個措施是強制的標識,例如歐盟專門建立法規,要求魚類和水產要標註俗名和學名,還要標註產地、養殖/野生等信息,歐美的一些超市也要求標註水產的拉丁學名。

中國其實也有一些法規要求,但商家虛假標註很難肉眼識別,而偽造的食品溯源信息很容易矇混過關。

所以,政府加強監管、食品行業加強脆弱性評估和風險管理很重要,建立統一、便捷的檢測方法也是重要的技術支撐。

需要看到的是,水產造假在全世界氾濫,說明解決這個問題肯定不容易。

但經歷了“淡水三文魚”的風波,中國的監管者是不是也應該做點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