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整治提升:重塑魅力老城

秦紅嶺

北京正在有序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是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整治城市環境秩序、提升城市品質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的綜合治理舉措。對於集中體現城市歷史風貌、承載文化記憶的北京老城而言,“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並非單純的環境整治,而應堅持將環境整治提升與老城整體保護有機結合,並以此為契機和抓手,紮實推進佔老城面積近三分之一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利用,重塑魅力老城。

風貌管控與場所營造:基於城市設計的街區整治提升

街區整治提升要與維護歷史風貌高度契合,需要以城市設計為導向,發揮城市設計在整治提升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北京老城保護而言,城市設計的重要性體現在它作為一種風貌管控和場所營造行為,有助於處理好建築遺產與歷史街區、城市空間環境的關係,從整體上協調城市風貌,營造文脈延續、新舊和諧、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秩序。

從城市設計的風貌管控功能上看,依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老城保護主要採取“特色風貌分區”的管控模式,將老城劃分為古都風貌區、風貌控制區、風貌引導區三類風貌區進行分類控制和引導。北京老城進行街區綜合整治時,應從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出發編制街區層面城市設計導則,重點對歷史街區平面、立面的傳統風貌進行肌理構成的修復,對歷史街區的節點、軸線、公共空間、城市傢俱、路網系統及基礎設施進行整治提升。對老城歷史街區的肌理修復,既要避免以往的大拆大建和整體搬遷,也要避免類似“補丁牆面”的簡化處理,應處理好“破”與“立”的關係。老城歷史街區整治適宜採取漸進性、節點式、精細化的干預措施,運用“修補匠”般的微改造方法,拆除影響街區風貌的違章建築,整治影響城市文脈延續的局部區域,通過城市設計的物質空間要素加以控制引導,對不完整的、碎片化的老城建築遺產進行“修補”和“編織”,完善街道傢俱、標識、景觀小品設計,挖掘有歷史文化潛力的記憶節點,逐步建構風貌協調、肌理承續的老城景觀。例如,前門草場三條至十條歷史文化街區整治中,由於拆除、清理了大量私搭亂建、違法建設和堆積物,對衚衕外立面進行翻修保護,整治修復了一些原本被違建堵塞的老建築,使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品質得以顯著提升。

從城市設計的場所營造功能上看,創造獨特的、充滿活力的場所一直是城市設計的核心。其中,公共空間既是城市特色和社區活力的主要載體,又可作為節點空間串聯相互割裂的歷史文化遺產,營造場所精神。總體上看,北京老城高質量、多層次、具有主題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系統有待完善,尤其是老城綠色空間匱乏,適宜步行和公共活動的空間少,一些歷史街區的街道環境雜亂,對人們感受老城魅力有較大影響。在此背景下,整治提升的重點要放在營造和提升街區公共空間品質上。在這方面,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柵欄更新計劃”及“北京坊”建築集群整治項目做了較為成功的探索,但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空間作用,並使之成為有持續活力的場所,還需要進一步營造易於交流和經營的街巷界面,在空間使用與業態設計方面進行多元交錯的規劃和培育。同時,在老城歷史街區整治中,更要用心設計與管理小規模開放空間,如利用街巷邊角地建口袋公園、街心綠地、各種小型主題活動場所,這些“小空間”往往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基於老城文脈傳承的街區整治提升

相比於歷史文化遺產的整治、修復,更為困難的是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精神之魂,使之活在當下。“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不僅要著眼於整治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環境品質,更要認識到歷史街區的文化傳承是北京城市文脈傳承的基礎,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表現為一種有形的物質實體,更是一種作為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無形存在。前者體現在保護歷史街區的街道格局、風貌特徵和建築遺存,後者體現為一種無形的歷史文脈,包括根植於此的禮儀風俗、生活方式、歷史事件、倫理觀念和地域文化精神等等。只有在保護、整治有形的物質實體資源的同時,通過延續集體記憶和強化文化認同等方式,有效傳承老城歷史文脈,才能讓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做到“形神兼備”。對此,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重視發揮作為公共性記憶手段的社區檔案的民間文化傳承作用。所謂社區檔案,指的是居民自己記錄所生活街區的文化傳統及重要“人事”,並將其作為檔案加以保存、傳承的行為。社區檔案的載體形式多樣,可以是居民保存和收集的影像、照片、口述聲音、文本、實物等所有記錄媒介。由於社區檔案是每一位社區居民都能參與建構的,因而具有極大的自主性、豐富性和真實性,有助於保存一些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市井記憶和草根記憶,多方面、多視角地傳承北京歷史文化和精神基因。例如,位於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的史家衚衕24號院,早在2013年就成功改造為衚衕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組織的老照片工作坊活動,邀請居民分享家裡的老照片,引導居民進行衚衕口述史收集,編撰口述史小冊子,實際上就是一種社區檔案形式的文化傳承。

二是依靠並調動公眾的力量,深入挖掘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涵,講好歷史街區的故事。當代社會,老城保留下來的作為紀念物和歷史見證物的文化遺產,其價值被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理解和認同,需要依賴融入故事元素的展示、解讀和傳遞,才能讓文化遺產鮮活起來。講好歷史街區的故事,與單純的遺產展示和知識性介紹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種欣賞遺產的方式,旨在通過形象化、情境化的故事來傳遞文化遺產的價值。故事性闡釋策略從關注對文化遺產“物”的闡釋,轉向關注“物與人的關係”,注重挖掘和講述文化遺產及其場所發生的有意義的故事,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使之與我們的過去產生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意識。例如,東四三條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整治中,注重突出講好“東四故事”,開展《東四歷史文化街區的記憶》編撰工作,引導居民知東四、愛東四,讓東四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三是通過發展特色文化業態和經營空間事件等方式將文化遺產以“活態歷史”場景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居民和遊客感受到歷史文化記憶的真實存在,強化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的關聯性。一方面,可以結合歷史街區的特色,定期舉辦一些節慶儀式、傳統民俗和主題性特色文化活動。例如,雍和宮-國子監歷史文化街區自2010年開始,於每年9月舉辦孔廟國子監文化節,並在孔子誕辰日舉行祭孔大典儀式,通過再現古代祭孔禮儀場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北京東四三條至八條衚衕,自2009年恢復老北京“報春”民俗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十年。另一方面,通過有老北京元素的景觀設計、公共藝術介入和非物質文化創意業態培育,使之成為構成衚衕情調的“小零碎”,營造有濃厚京味文化特色的街區氛圍,也是強化文化遺產與日常生活聯繫的有效手段。

總之,北京老城“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實施過程中,應把歷史風貌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實現環境整治與古都風貌保護“雙贏”。

(作者為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本文為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於主題性策略的北京老城建築遺產資源保護及再利用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