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認爲「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逛逛微文化


在影響中國的二十多個世紀中,不論是作為官方意識形態,還是與佛道一起作為中國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為中華民族保駕護航的第一指導思想。否定孔孟只是近一個世紀才有的問題,主要是上世紀初和七十年代的兩次。



在上世紀初,一些急性子文青為了解釋中國的落後捱打,急匆匆在國內找病因,從國外引入“良藥”。如錢玄同、易白沙等人就把落後的原因歸罪於儒家思想,罵孔孟思想是害人的毒藥,是讓中國變成腐朽的罪魁禍首,是“吃人”,因此要打倒孔家店。而實際情況是,這些人後來的所有可圈可點之處無不是在踐行著儒家思想。如有人所例舉,“我以我血薦軒轅”是忠。“夢裡依稀慈母淚”是孝。“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仁。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批孔則完全是作為一個特殊工具,孔孟思想無非是作為一個歷史上的“例子”,來為現實的一些做法“圖說”而已。和批孔聯繫起來,目的僅僅是為防止所謂“倒退”,防止以後否定當時的荒唐行為。讓當事人預想不到的是,雖然正式運動時間只有半年,從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但卻給參與其中的幾代人留下了深深的扭曲影響。

出於特殊原因而對孔孟的潑汙成為那些年輕人對孔孟的永遠認識,甚至還影響了後來的幾代人。這在悟空問答的相關題目下,隨處可見,實在是一個讓人感到可笑,但卻無法換回的惡劣影響。其中一個關鍵成因是,當時所有被動參與者都只是看到那幾句專門挑選,並斷章取義的一些“例證”,以及為了特殊目的而進行的特殊解讀,根本沒有讀過孔孟的原著,不知道孔孟原典中到底是什麼意思。更沒有把那些儒家思想和主張放到當時的歷史中,去理解去認識其含義和原因。就這樣在特殊目的的導演下,無數天真書生帶著授意而成的定向理解,速成了一些特殊文章,並且把那些人為的誤解一直帶到現在。

在禮崩樂壞、社會混亂不堪的春秋時代,孔子以周初為理想時代,呼籲恢復那時的秩序與和諧,是非常正常的理想。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就是想撥亂反正,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對五倫觀念作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其目的是一致的。在兩千多年前提出這些主張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合理的理論思想。

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其後各主要朝代或歷史時期,都是官方指導思想。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在如此廣闊的領域,如此長久的時間內,受到如此眾多民族的愛戴,充分說明了其罕見的價值和無與倫比的作用。


無中生有hz


孔孟之道的真正價值,只有在歷史的情景中進行對比才能發現,抽象的說一個思想或理論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也說不清楚。唐代中國文化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禪宗興起了,禪宗強調個人體悟,教導人們體會佛理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因此它的另一個特點是“簡易自由、生動活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實際上是大眾文化興起的標誌,禪宗最初興起於民間,禪師最初產生於一批依賴遊民階層的遊僧階層中,帶有強烈的大眾文化的反智主義色彩,“不立文字”從根本上消解“知識”的意義,禪宗使大眾文化類型上升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禪宗在唐宋之際得到大量士大夫(知識精英)的喜愛,談禪成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禪宗不但征服了佛教,也使大眾文化征服了精英文化。禪宗強調佛性即人性,平常心是道,這是佛教的速成法,崇拜的是聰明,輕視邏輯論證,講心不講理。而佛教本來講求思辨、修證,證道之路,千難萬難,人生難得,聞法難得,持戒難得……,所以勇猛精進且不可得,因此道才難能可貴。一旦行住坐臥都成了道,道就唾手可得了,誰還在乎道的可貴。偷懶取巧是中國文化(大眾文化)的大害,壞就壞在自作聰明上。禪宗消解了知識的神聖性,瓦解了理論的深刻性,長此下去必然造成中國文化的整體平庸。禪宗崇尚自由,推崇自然而然、行雲流水的狀態,這種自由強調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是任性。這種“自由”崇尚不守規則,越自由就越不守規矩,大家都來搞這種自由,結果就是不得自由,因為沒有規則的自由,就是亂來,這種情況下,做任合事情都必須去鬥智鬥力,必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個時候,孔孟之道被程朱理學重起拾了起來,收拾中國的人心,孔子講“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理學的價值在於樹立起一個絕對的規則——“理”,通過理給大家定了個規矩,使人人不敢亂來,確立起一個有秩序的自在狀態,這才使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對自由的追求才有意義,否則追求自由就成了追求權力、追求金錢了。理學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最高成就,在觀念系統上它思考精密,氣象宏大,從理論上說,具有兩個特點:結構完整,思辨深刻,克服了中國文化中簡單粗暴的東西。

理學一反禪宗的反智主義傾向,樹立起儒學的知識主義取向,強調“理”的獲得,有學習的過程,提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這樣才能掌握到至高無上的“理”,這樣建構起一個上至天地宇宙萬物,中至國家社會生活,下至個人生活的龐大的哲學體系,給中國文化建立起了知識的神聖性和理論的深刻性,這一過程就是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吸收和提升的過程。無極生太極,太極動,產生陰陽,陰陽結合五行,生成萬物。建立起了儒家的宇宙論,規模一下就大了,以前是隻論人事,現在是有比人間更大的宇宙萬物的規模。這裡面既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東西,是一個綜合。人是在這個宇宙生成過程中產生,但人得天地萬物精華之所在,這就是人之性,就是道德(仁),稱為人極,從太極發展出人極,太極、無極、人極同源,因此道德就具有根本性,這樣道德高尚的聖人就是可學的了。為什麼麼呢?因為天心人心相通,人心決定人性,人性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性。所以理學家講“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朱熹講“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又說“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理變非常重要,獲得理有什麼方法呢?理學家對理的獲取採取了“知識主義”的路線,這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突破,“窮理盡性”,強調的是把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對知識的追求統一起來,明理,也就是知識的追求成為道德實踐的前提,把對知識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對中國傳統的心性論的一個突破,可以說具有改造中華文化的重大功能。但這努力可以說在理論上非常成功,而在實踐上並不成功,理學越到後來卻越受到各種的批評,到了現代,更成了反動的象徵了。人人都說“以理殺人,存天理滅人慾”,跟著也連累了孔孟之道成了害人的東西。這恰恰說明了有些人非常害怕“孔孟之道”,他們在怕什麼?這也恰恰說明了孔孟之道的真正價值所在。


只愛潘多拉


孔孟之道講的是仁義,實際上求的是利益。《二十四孝》血淋淋,不可效仿。尤其是郭巨埋兒,為了讓老母親有肉吃,郭巨決定把兒子活埋。這是深受孔孟之道所害的非人道行為。為的是什麼呢?朱元璋看的很清楚,為的是“驚世駭俗,希求旌表,規避徭役”,做這些事,就是為了當個“網紅”而驚天下,從而達到受到“宣傳部”的表彰,以後不再納稅服役的效果。所以魯迅說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禮教”,新文化運動要打倒“孔家店”。

其二、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尊的是什麼?尊的是君權神授。樹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這是一套強調整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尊貴者利益大於低賤者利益的制度。強調遵從等級制度,易使英雄氣性、血性消失,人人變成跪爬的奴才,和珅再有錢,成為富可敵國的貪官,滿嘴裡也是奴才和珅。滿國都是奴才,八旗子弟演化成紈絝子弟,不被八國聯軍打敗才怪。

其三、孔孟之道很虛偽。建國後出土的《竹書紀年》表明堯舜禹禪讓是假的,古時候的人並不比現在的人更有道德。禪讓的歷史都是假的,就別提儒學倡導的其他偽道德了。士大夫們分明是喜歡錢的,卻總是不肯承認;明明是喜歡美女的,卻道貌岸然。虛偽的道指導社會實踐,造成人人說假話,不誠信。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春秋史社


我們現在之所以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完全是受20世紀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自1840年以後開始被西方列強打開了大門。於是,很多開明的文化人開始尋找中國落後的原因,有些人就將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結為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

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錢玄同、易白沙等人就直指孔孟是害人的毒藥,是讓中國變成腐朽的罪魁禍首。

易白沙更是在《孔子評議》中提出要打倒孔家店。當然,我們現在重新反思孔孟之道,我們必須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什麼事辯證的眼光呢,就是孔孟之道有好有壞,否則,它也不可能成為中國文明的主流思想。

好的方面,就是孔孟之道強調仁和義。我們有句話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生在春秋末期,當時諸侯國禮崩樂壞,所以孔子為了能夠挽救頹危的局勢,就提出了“仁”,任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的父母。只要世界充滿一點愛,世界就變成了美好的人間。

孟子呢,則強調義。什麼是義?孟子所說的“仁義”其實是對諸侯說的,其實主要就是希望諸侯們可以任用賢能的人,讓老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不要因為一己私利,造成老百姓大量的死亡。因此,孟子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倫理學的基礎,孟子的思想也為後來宋明理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下面再來說孔孟之道不好的一面。孔子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嚴格等級制度。當然,孔子所在的時代,提出這樣的說法,其目的是為了能夠通過秩序來恢復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但是,到了大一統時代,這樣的思想就成為了阻礙。

孟子也是如此。孟子的仁義思想其實過於理論化,所以後來宋明理學大多沿著孟子開創的方向去發揮,於是就成了一群袖手談心性的無用之人,他們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再關注外在的器物,由此,中國就慢慢落後於世界。


兮兮說事兒


認為孔孟之道害人,這種思潮集中在晚清末年和民國初年。那時候,由於中國貧窮落後,處處捱打,所以當時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反思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政治。然後就發現,當時皇權至上的政治,以及支撐皇權的孔孟之道這種倫理道德,是造成當時中國落後貧窮捱打的根本原因。也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有識之士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引進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新學思潮。


(孔子)

不過這種思潮沒有經歷多久,就遇到了日本的入侵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著又是解放戰爭。在抗日戰爭中,各方抗戰力量從激發民族自豪感,振救民族於危難出發,儒家思想中的那種團結、忍讓、自律、無私被再一次提出來。所有人的愛國情操在民族文化的觸擊下,迸發出極大的能量,也因此最終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保住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不散。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這段時間,我們提倡的是馬克思主義,當然了,也有封建主義的沉渣泛起,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也就是說,孔孟儒家學說,他的糟粕性的東西還在延續。


(孟子)

改革開放以後,西方的各種學說思潮像五四時期一樣,再一次湧入中國。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在這時候統攝了一切。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深入,西方學說中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等,也漸漸地控制了人們的思想。社會的價值觀成了以金錢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發現了孔孟儒家學說的價值。因而,孔子學堂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建立起來。而學習國學,提倡新儒學,也成了很多有識之士的共同聲音。


(孔孟之道的主張)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孟學說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它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對孔孟學說進行重新闡釋。也就是說,你討厭孔孟之道,還是喜歡孔孟之道,與你處的時代,以及與你這個人的需要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孔孟之道,是指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論體系。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有“至聖”之譽;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併發揚了儒學,有“亞聖”之名。


孔孟兩位聖人雖然在時間上相距近200年,但是在思想上一脈相承。孔孟之道傳承千載不衰,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有書君認為,這和我國現代與當代兩次大規模的批孔運動有關。


第一次:


1919年,五四運動中的激進青年認為孔孟之道是封建思想。當時的反孔代表人物是易白沙,他歸納出孔子的四大缺點:


1、孔子只尊君權,漫無限制,容易形成獨夫專制。


2、孔子講學不許問難,容易演變為思想專制之弊端。


3、孔子重視作官,人們為了功利摒棄廉恥。


4、激進青年急於在中國傳播民主和科學,而他們斷章取義的孔孟言論與民主相悖,與科學相左,因此,就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第二次:


1974年,“四 人幫”打著“批林批孔”的旗號,動員全國各界幹部群眾搞大批判。這次批孔的真實目的是批“黨內大儒”,是“四 人幫”的一次政治陰謀。


他們不批林(彪)、假批孔,以批周公、批宰相來影射攻擊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


客觀地看,這兩次批孔運動是都是政治所為,本意是批判孔孟之道中落後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封建的東西,但是兩次運動一個通病:


即在批判的同時,並沒有對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辯證分析,因而在客觀上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全面否定,因而把批判封建東西和某些個人的政治行為演化成了否定文化的行為。


這裡說的文化具體是指思想、哲學、政治、道德層面的文化,這些文化從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內容中可見。


從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語彙可見,從全社會表現出的道德風尚可見,從人們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可見。



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危害極大,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基本中斷。文化資源的斷裂,導致文化文明的精神世界缺失;文化資源的混亂,導致精神世界的造成混亂。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十年來,我們民族整體道德素質下降,官貪屢抓不絕,奸商屢禁不止,黃、毒、賭嚴重,行業不正之風蔓延,這就是中華文化文明的精神世界斷裂甚至崩潰帶來的惡果。讓人痛心疾首!


下面,讓我們再次認識孔孟之道的內容:


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其精髓是“仁者愛人”,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正確的,是其精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天人合一”,“知其不可而為之”,“參天地之化育”,這些觀點在今天同樣有積極作用。


這些思想不只是在中國,在東南亞,甚至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也廣為傳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位居榜首,孟子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可惜,孔孟之道被別有用心的人及愚忠君國的人篡改、誤解,而以“忠恕”、“孝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些糟粕所掩蓋其精華。



我們承認,孔孟的思想有侷限性,行為有妥協性,但是瑕不掩瑜,我們要取其精華,剔除糟粕,與時俱進,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倘若沒有悠久燦爛的文化,中國將不成其為中國,中華民族也將黯然失色。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起碼的敬畏,反倒給予批判、排斥,甚至認為孔孟之道害人,這種顛覆思想意識的言行,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荒海拾書


顧名思義,“孔孟之道”就是儒家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在自己的言論中宣揚的道理。至於這些道理本身是否害人,需要辨析一下。

孔孟之道本身是精美的文章和樸素的哲學

孔子與孟子,生活在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後,當時中國正是百家爭鳴,思想發展空前活躍。

這個時期,中國、希臘、印度都有一大批思想家活躍在社會中,著書立說表達觀點,也就是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的“軸心時代”。

孔子孟子就在這一時期,有感於禮崩樂摧、諸侯紛爭的天下大勢,希望能夠恢復禮制天下大治,於是開始授徒講學,傳播學說。

他們的著作《論語》《孟子》,首先是優美的文章。《論語》裡面文字節制、微言大義,從文字本身來說是學習寫作的好樣本。

《孟子》中的大段論述也比比皆是精品。

這兩部書都有不少篇幅入選教科書,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啟蒙讀物。

書中提到的哲學觀點,也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基石之一。

書中也有很多淺顯的道理,比如《論語》中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就評價是非常好的學習態度:

“不管時代怎麼不同,如何發展,這種學習精神是值得敬佩而採取的。”

被打上“害人”標籤存在失控和歪曲原因

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學說成為統治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

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的學說和後輩的各種解讀觀點,在國家層面與老百姓私人層面難免起到負作用。特別是到了宋朝、明朝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流動性加快,更需要在思想層面加強管控。

在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的努力下,儒家學說的桎梏作用日益明顯。在行為準則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封建禮教”這個詞成型。

女人守貞、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觀念深入人心,“克己復禮”經常被用作國家層面和私人行為準則的方法論。

在這種觀點的引導下,孟子的很多觀念被壓制下去,比如“民貴君輕”這類觀點。

孔子很多觀點被不斷歪曲,脫離原意,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孔子感嘆老婆孩子的話,就成了禮教之下對女人控制的工具。

姜文新片《邪不壓正》中日本人根本將其解釋為孔子的小老婆,小人為孔子的僕人,幽默異常。

不過,于丹等雞湯學者對《論語》的解讀,側面反映了對孔孟之道歪曲理解的力量一直陰魂不散,是非常主要警惕的。


何殊我


孔孟之道之所以是害人的,是因為它成了封建統治的工具。

君主們用孔孟之道來治理國家,所以君主的過失成了孔孟之道的過失,人性的弱點成了孔孟之道的弱點,封建統治是害人的就成了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如果封建君主一直應用黃老刑名之學治國,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變成“為什麼黃老刑名之學是害人的?”當理論應用到實踐上就沒有哪個理論是完美的。說到底,不是學說、理論在害人,這是人在害人,自己的鍋自己背。

那麼孔孟之道有什麼問題呢?它最大的問題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我們說孔孟之學;我們談理論,談思想:這些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這些理論、思想都指向真理,但他們本身不是真理。所以當涉及到某一理論的時候,我們不鼓勵空談,鼓勵實踐。

那麼想要知道孔孟之道害不害人,需要理解孔孟之道到底是什麼東西。有誰真正系統地去閱讀過孔孟著作?我們對孔孟之道道聽途說,那麼你確定這就是聖人的意思?由於時代的侷限,孔孟之道中可能確實有些思想是落後的是不正確的,看待他們時要有一種思辨的精神。

任何學說最終目的都是實踐,所以最重要的是對這個時代的生活有所體悟思考,分辨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死讀書本身也是害人的。

這裡是我的公號:霍老爺(ddz_233),為你留了位置,不來看看嗎?


霍老爺


我首先旗幟鮮明地表達我的觀點,孔孟之道絕不是害人的,相反,孔孟之道是大大有益於我們的人生,大大有益於我們的社會發展的。中國文化歷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文化,而儒家思想其實就是孔孟之道。中國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從來沒有中斷過,雖然中國曾經長期落後捱打,但是君不見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往日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正在無限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民族的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文化,一個民族自立自強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文化,事實證明,中華民族的發展正是依靠孔孟之道中的很多優秀的因子,蓽露藍蔞發憤圖強,才走到今天的強盛。所以,忘記歷史就是背叛。

事情要辯證地看。當時提出孔孟之道是害人之道的時代背景是五四運動的文化啟蒙時期,當時提出來向西方學習,所謂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既然要全盤接受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勢必要對中國文化中的傳統的儒家文化來一次大掃除,所以,當時的一些學者就提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魯迅也提出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禮教。這是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決定的。

今天,那些還喊著孔孟之道是害人的人,我相信,他是沒有好好讀讀論語和孟子嗎,沒有真正走進先秦儒家的世界,沒有真正理解孔子和孟子平治天下的擔當和建設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偉大夢想,不認真讀書,不認真思考,就人云亦云,不亦悲乎!

下面,我簡單說說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傳統。

1.儒家文化是一種溫情脈脈的愛人的文化。儒家思想在倫理上要求人們愛人,在社會上提倡仁者愛人。在國家的治理原則上要求以民為本推行仁政。這是一種善政和善治,怎麼是害人呢?

2.儒家文化也就是孔孟之道特別要求人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孔子要求人們向聖賢學習,做不了聖賢要做君子,孟子也提倡大丈夫人格。這怎麼說是害人?

3.儒家文化也就是孔孟之道提倡家國同體,我們要愛家、愛國、愛天下,強調集體主義和愛國精神,提倡義利之辨,強調無私奉獻。這怎麼能說是害人?

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還有很多,鑑於時間的關係,不再贅述。總之,忘記了自己的文化,我們就是大海上的小船,也許你一時間可以看到美景,但是必將被風浪淹沒!


好玩的國學


這是民族的悲哀。

一個學術,一種思想,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至於糟粕與精華,也是利益取向決定的。

孔孟之道到底是治國安邦之道,還是小編問的是“吃人”的禮教?這就不是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所能論述明白的問題了。

有一個傾向,梁宏達開始吧,對於丹進行了聲討,北大也出現了一些反對於丹的勢力。為什麼?難道僅僅只是因為于丹到處“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鼓勵”(梁宏達語)因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嗎?

社會上也有了類似的聲音“我寧願兒子沒有信仰也不讓他學習孔孟之道…!”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社會約束力以後還會存在嗎?都認為遵守道德會讓自己在社會上吃虧,那麼以後不就是完全是依據森林法則生存的嗎?還有什麼公平正義!孔孟之道也有他的短板,但是古今中外誰的理論真的是天堂理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