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微文化
在影响中国的二十多个世纪中,不论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还是与佛道一起作为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的第一指导思想。否定孔孟只是近一个世纪才有的问题,主要是上世纪初和七十年代的两次。
在上世纪初,一些急性子文青为了解释中国的落后挨打,急匆匆在国内找病因,从国外引入“良药”。如钱玄同、易白沙等人就把落后的原因归罪于儒家思想,骂孔孟思想是害人的毒药,是让中国变成腐朽的罪魁祸首,是“吃人”,因此要打倒孔家店。而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后来的所有可圈可点之处无不是在践行着儒家思想。如有人所例举,“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忠。“梦里依稀慈母泪”是孝。“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仁。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批孔则完全是作为一个特殊工具,孔孟思想无非是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来为现实的一些做法“图说”而已。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仅仅是为防止所谓“倒退”,防止以后否定当时的荒唐行为。让当事人预想不到的是,虽然正式运动时间只有半年,从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但却给参与其中的几代人留下了深深的扭曲影响。
出于特殊原因而对孔孟的泼污成为那些年轻人对孔孟的永远认识,甚至还影响了后来的几代人。这在悟空问答的相关题目下,随处可见,实在是一个让人感到可笑,但却无法换回的恶劣影响。其中一个关键成因是,当时所有被动参与者都只是看到那几句专门挑选,并断章取义的一些“例证”,以及为了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特殊解读,根本没有读过孔孟的原著,不知道孔孟原典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更没有把那些儒家思想和主张放到当时的历史中,去理解去认识其含义和原因。就这样在特殊目的的导演下,无数天真书生带着授意而成的定向理解,速成了一些特殊文章,并且把那些人为的误解一直带到现在。
在礼崩乐坏、社会混乱不堪的春秋时代,孔子以周初为理想时代,呼吁恢复那时的秩序与和谐,是非常正常的理想。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就是想拨乱反正,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对五伦观念作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其目的是一致的。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些主张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合理的理论思想。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在如此广阔的领域,如此长久的时间内,受到如此众多民族的爱戴,充分说明了其罕见的价值和无与伦比的作用。
无中生有hz
孔孟之道的真正价值,只有在历史的情景中进行对比才能发现,抽象的说一个思想或理论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也说不清楚。唐代中国文化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禅宗兴起了,禅宗强调个人体悟,教导人们体会佛理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因此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易自由、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实际上是大众文化兴起的标志,禅宗最初兴起于民间,禅师最初产生于一批依赖游民阶层的游僧阶层中,带有强烈的大众文化的反智主义色彩,“不立文字”从根本上消解“知识”的意义,禅宗使大众文化类型上升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禅宗在唐宋之际得到大量士大夫(知识精英)的喜爱,谈禅成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禅宗不但征服了佛教,也使大众文化征服了精英文化。禅宗强调佛性即人性,平常心是道,这是佛教的速成法,崇拜的是聪明,轻视逻辑论证,讲心不讲理。而佛教本来讲求思辨、修证,证道之路,千难万难,人生难得,闻法难得,持戒难得……,所以勇猛精进且不可得,因此道才难能可贵。一旦行住坐卧都成了道,道就唾手可得了,谁还在乎道的可贵。偷懒取巧是中国文化(大众文化)的大害,坏就坏在自作聪明上。禅宗消解了知识的神圣性,瓦解了理论的深刻性,长此下去必然造成中国文化的整体平庸。禅宗崇尚自由,推崇自然而然、行云流水的状态,这种自由强调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是任性。这种“自由”崇尚不守规则,越自由就越不守规矩,大家都来搞这种自由,结果就是不得自由,因为没有规则的自由,就是乱来,这种情况下,做任合事情都必须去斗智斗力,必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时候,孔孟之道被程朱理学重起拾了起来,收拾中国的人心,孔子讲“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理学的价值在于树立起一个绝对的规则——“理”,通过理给大家定了个规矩,使人人不敢乱来,确立起一个有秩序的自在状态,这才使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对自由的追求才有意义,否则追求自由就成了追求权力、追求金钱了。理学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最高成就,在观念系统上它思考精密,气象宏大,从理论上说,具有两个特点:结构完整,思辨深刻,克服了中国文化中简单粗暴的东西。

理学一反禅宗的反智主义倾向,树立起儒学的知识主义取向,强调“理”的获得,有学习的过程,提倡“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这样才能掌握到至高无上的“理”,这样建构起一个上至天地宇宙万物,中至国家社会生活,下至个人生活的庞大的哲学体系,给中国文化建立起了知识的神圣性和理论的深刻性,这一过程就是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吸收和提升的过程。无极生太极,太极动,产生阴阳,阴阳结合五行,生成万物。建立起了儒家的宇宙论,规模一下就大了,以前是只论人事,现在是有比人间更大的宇宙万物的规模。这里面既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东西,是一个综合。人是在这个宇宙生成过程中产生,但人得天地万物精华之所在,这就是人之性,就是道德(仁),称为人极,从太极发展出人极,太极、无极、人极同源,因此道德就具有根本性,这样道德高尚的圣人就是可学的了。为什么么呢?因为天心人心相通,人心决定人性,人性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性。所以理学家讲“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朱熹讲“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又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理变非常重要,获得理有什么方法呢?理学家对理的获取采取了“知识主义”的路线,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突破,“穷理尽性”,强调的是把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知识的追求统一起来,明理,也就是知识的追求成为道德实践的前提,把对知识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的一个突破,可以说具有改造中华文化的重大功能。但这努力可以说在理论上非常成功,而在实践上并不成功,理学越到后来却越受到各种的批评,到了现代,更成了反动的象征了。人人都说“以理杀人,存天理灭人欲”,跟着也连累了孔孟之道成了害人的东西。这恰恰说明了有些人非常害怕“孔孟之道”,他们在怕什么?这也恰恰说明了孔孟之道的真正价值所在。
只爱潘多拉
孔孟之道讲的是仁义,实际上求的是利益。《二十四孝》血淋淋,不可效仿。尤其是郭巨埋儿,为了让老母亲有肉吃,郭巨决定把儿子活埋。这是深受孔孟之道所害的非人道行为。为的是什么呢?朱元璋看的很清楚,为的是“惊世骇俗,希求旌表,规避徭役”,做这些事,就是为了当个“网红”而惊天下,从而达到受到“宣传部”的表彰,以后不再纳税服役的效果。所以鲁迅说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要打倒“孔家店”。
其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尊的是什么?尊的是君权神授。树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一套强调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尊贵者利益大于低贱者利益的制度。强调遵从等级制度,易使英雄气性、血性消失,人人变成跪爬的奴才,和珅再有钱,成为富可敌国的贪官,满嘴里也是奴才和珅。满国都是奴才,八旗子弟演化成纨绔子弟,不被八国联军打败才怪。
其三、孔孟之道很虚伪。建国后出土的《竹书纪年》表明尧舜禹禅让是假的,古时候的人并不比现在的人更有道德。禅让的历史都是假的,就别提儒学倡导的其他伪道德了。士大夫们分明是喜欢钱的,却总是不肯承认;明明是喜欢美女的,却道貌岸然。虚伪的道指导社会实践,造成人人说假话,不诚信。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春秋史社
我们现在之所以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完全是受20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自1840年以后开始被西方列强打开了大门。于是,很多开明的文化人开始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有些人就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易白沙等人就直指孔孟是害人的毒药,是让中国变成腐朽的罪魁祸首。
易白沙更是在《孔子评议》中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当然,我们现在重新反思孔孟之道,我们必须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什么事辩证的眼光呢,就是孔孟之道有好有坏,否则,它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文明的主流思想。
好的方面,就是孔孟之道强调仁和义。我们有句话叫“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生在春秋末期,当时诸侯国礼崩乐坏,所以孔子为了能够挽救颓危的局势,就提出了“仁”,任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父母。只要世界充满一点爱,世界就变成了美好的人间。
孟子呢,则强调义。什么是义?孟子所说的“仁义”其实是对诸侯说的,其实主要就是希望诸侯们可以任用贤能的人,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不要因为一己私利,造成老百姓大量的死亡。因此,孟子可以说开创了中国伦理学的基础,孟子的思想也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下面再来说孔孟之道不好的一面。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制度。当然,孔子所在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秩序来恢复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但是,到了大一统时代,这样的思想就成为了阻碍。
孟子也是如此。孟子的仁义思想其实过于理论化,所以后来宋明理学大多沿着孟子开创的方向去发挥,于是就成了一群袖手谈心性的无用之人,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再关注外在的器物,由此,中国就慢慢落后于世界。
兮兮说事儿
认为孔孟之道害人,这种思潮集中在晚清末年和民国初年。那时候,由于中国贫穷落后,处处挨打,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在反思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政治。然后就发现,当时皇权至上的政治,以及支撑皇权的孔孟之道这种伦理道德,是造成当时中国落后贫穷挨打的根本原因。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引进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新学思潮。
(孔子)
不过这种思潮没有经历多久,就遇到了日本的入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接着又是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各方抗战力量从激发民族自豪感,振救民族于危难出发,儒家思想中的那种团结、忍让、自律、无私被再一次提出来。所有人的爱国情操在民族文化的触击下,迸发出极大的能量,也因此最终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保住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不散。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我们提倡的是马克思主义,当然了,也有封建主义的沉渣泛起,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也就是说,孔孟儒家学说,他的糟粕性的东西还在延续。
(孟子)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各种学说思潮像五四时期一样,再一次涌入中国。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在这时候统摄了一切。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深入,西方学说中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也渐渐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价值观成了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了孔孟儒家学说的价值。因而,孔子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而学习国学,提倡新儒学,也成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声音。
(孔孟之道的主张)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孟学说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它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对孔孟学说进行重新阐释。也就是说,你讨厌孔孟之道,还是喜欢孔孟之道,与你处的时代,以及与你这个人的需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孔孟之道,是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有“至圣”之誉;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儒学,有“亚圣”之名。
孔孟两位圣人虽然在时间上相距近200年,但是在思想上一脉相承。孔孟之道传承千载不衰,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有书君认为,这和我国现代与当代两次大规模的批孔运动有关。
第一次:
1919年,五四运动中的激进青年认为孔孟之道是封建思想。当时的反孔代表人物是易白沙,他归纳出孔子的四大缺点:
1、孔子只尊君权,漫无限制,容易形成独夫专制。
2、孔子讲学不许问难,容易演变为思想专制之弊端。
3、孔子重视作官,人们为了功利摒弃廉耻。
4、激进青年急于在中国传播民主和科学,而他们断章取义的孔孟言论与民主相悖,与科学相左,因此,就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第二次:
1974年,“四 人帮”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动员全国各界干部群众搞大批判。这次批孔的真实目的是批“党内大儒”,是“四 人帮”的一次政治阴谋。
他们不批林(彪)、假批孔,以批周公、批宰相来影射攻击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
客观地看,这两次批孔运动是都是政治所为,本意是批判孔孟之道中落后的、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封建的东西,但是两次运动一个通病:
即在批判的同时,并没有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分析,因而在客观上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全面否定,因而把批判封建东西和某些个人的政治行为演化成了否定文化的行为。
这里说的文化具体是指思想、哲学、政治、道德层面的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内容中可见。
从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语汇可见,从全社会表现出的道德风尚可见,从人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可见。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危害极大,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本中断。文化资源的断裂,导致文化文明的精神世界缺失;文化资源的混乱,导致精神世界的造成混乱。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十年来,我们民族整体道德素质下降,官贪屡抓不绝,奸商屡禁不止,黄、毒、赌严重,行业不正之风蔓延,这就是中华文化文明的精神世界断裂甚至崩溃带来的恶果。让人痛心疾首!
下面,让我们再次认识孔孟之道的内容: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其精髓是“仁者爱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正确的,是其精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人合一”,“知其不可而为之”,“参天地之化育”,这些观点在今天同样有积极作用。
这些思想不只是在中国,在东南亚,甚至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广为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位居榜首,孟子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可惜,孔孟之道被别有用心的人及愚忠君国的人篡改、误解,而以“忠恕”、“孝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些糟粕所掩盖其精华。
我们承认,孔孟的思想有局限性,行为有妥协性,但是瑕不掩瑜,我们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倘若没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中华民族也将黯然失色。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起码的敬畏,反倒给予批判、排斥,甚至认为孔孟之道害人,这种颠覆思想意识的言行,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荒海拾书
顾名思义,“孔孟之道”就是儒家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在自己的言论中宣扬的道理。至于这些道理本身是否害人,需要辨析一下。
孔孟之道本身是精美的文章和朴素的哲学
孔子与孟子,生活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当时中国正是百家争鸣,思想发展空前活跃。
这个时期,中国、希腊、印度都有一大批思想家活跃在社会中,著书立说表达观点,也就是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轴心时代”。
孔子孟子就在这一时期,有感于礼崩乐摧、诸侯纷争的天下大势,希望能够恢复礼制天下大治,于是开始授徒讲学,传播学说。
他们的著作《论语》《孟子》,首先是优美的文章。《论语》里面文字节制、微言大义,从文字本身来说是学习写作的好样本。
《孟子》中的大段论述也比比皆是精品。
这两部书都有不少篇幅入选教科书,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启蒙读物。
书中提到的哲学观点,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基石之一。
书中也有很多浅显的道理,比如《论语》中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就评价是非常好的学习态度: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敬佩而采取的。”
被打上“害人”标签存在失控和歪曲原因
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的学说和后辈的各种解读观点,在国家层面与老百姓私人层面难免起到负作用。特别是到了宋朝、明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性加快,更需要在思想层面加强管控。
在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努力下,儒家学说的桎梏作用日益明显。在行为准则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封建礼教”这个词成型。
女人守贞、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观念深入人心,“克己复礼”经常被用作国家层面和私人行为准则的方法论。
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孟子的很多观念被压制下去,比如“民贵君轻”这类观点。
孔子很多观点被不断歪曲,脱离原意,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孔子感叹老婆孩子的话,就成了礼教之下对女人控制的工具。
姜文新片《邪不压正》中日本人根本将其解释为孔子的小老婆,小人为孔子的仆人,幽默异常。
不过,于丹等鸡汤学者对《论语》的解读,侧面反映了对孔孟之道歪曲理解的力量一直阴魂不散,是非常主要警惕的。
何殊我
孔孟之道之所以是害人的,是因为它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
君主们用孔孟之道来治理国家,所以君主的过失成了孔孟之道的过失,人性的弱点成了孔孟之道的弱点,封建统治是害人的就成了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如果封建君主一直应用黄老刑名之学治国,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为什么黄老刑名之学是害人的?”当理论应用到实践上就没有哪个理论是完美的。说到底,不是学说、理论在害人,这是人在害人,自己的锅自己背。
那么孔孟之道有什么问题呢?它最大的问题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我们说孔孟之学;我们谈理论,谈思想:这些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这些理论、思想都指向真理,但他们本身不是真理。所以当涉及到某一理论的时候,我们不鼓励空谈,鼓励实践。
那么想要知道孔孟之道害不害人,需要理解孔孟之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有谁真正系统地去阅读过孔孟著作?我们对孔孟之道道听途说,那么你确定这就是圣人的意思?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孟之道中可能确实有些思想是落后的是不正确的,看待他们时要有一种思辨的精神。
任何学说最终目的都是实践,所以最重要的是对这个时代的生活有所体悟思考,分辨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死读书本身也是害人的。
这里是我的公号:霍老爷(ddz_233),为你留了位置,不来看看吗?
霍老爷
我首先旗帜鲜明地表达我的观点,孔孟之道绝不是害人的,相反,孔孟之道是大大有益于我们的人生,大大有益于我们的社会发展的。中国文化历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而儒家思想其实就是孔孟之道。中国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中断过,虽然中国曾经长期落后挨打,但是君不见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往日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正在无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民族的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文化,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发展正是依靠孔孟之道中的很多优秀的因子,荜露蓝蒌发愤图强,才走到今天的强盛。所以,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事情要辩证地看。当时提出孔孟之道是害人之道的时代背景是五四运动的文化启蒙时期,当时提出来向西方学习,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既然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势必要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的儒家文化来一次大扫除,所以,当时的一些学者就提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鲁迅也提出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礼教。这是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今天,那些还喊着孔孟之道是害人的人,我相信,他是没有好好读读论语和孟子吗,没有真正走进先秦儒家的世界,没有真正理解孔子和孟子平治天下的担当和建设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伟大梦想,不认真读书,不认真思考,就人云亦云,不亦悲乎!
下面,我简单说说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
1.儒家文化是一种温情脉脉的爱人的文化。儒家思想在伦理上要求人们爱人,在社会上提倡仁者爱人。在国家的治理原则上要求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这是一种善政和善治,怎么是害人呢?
2.儒家文化也就是孔孟之道特别要求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孔子要求人们向圣贤学习,做不了圣贤要做君子,孟子也提倡大丈夫人格。这怎么说是害人?
3.儒家文化也就是孔孟之道提倡家国同体,我们要爱家、爱国、爱天下,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提倡义利之辨,强调无私奉献。这怎么能说是害人?
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还有很多,鉴于时间的关系,不再赘述。总之,忘记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就是大海上的小船,也许你一时间可以看到美景,但是必将被风浪淹没!
好玩的国学
这是民族的悲哀。
一个学术,一种思想,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至于糟粕与精华,也是利益取向决定的。
孔孟之道到底是治国安邦之道,还是小编问的是“吃人”的礼教?这就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所能论述明白的问题了。
有一个倾向,梁宏达开始吧,对于丹进行了声讨,北大也出现了一些反对于丹的势力。为什么?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于丹到处“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鼓励”(梁宏达语)因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吗?
社会上也有了类似的声音“我宁愿儿子没有信仰也不让他学习孔孟之道…!”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社会约束力以后还会存在吗?都认为遵守道德会让自己在社会上吃亏,那么以后不就是完全是依据森林法则生存的吗?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孔孟之道也有他的短板,但是古今中外谁的理论真的是天堂理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