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因美国处境变得相似

在过去一个月的俄罗斯新闻里,“远东”关键词悄然热了起来。

7月初,苏维埃港成为继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远东第二个自由港,7月底,俄罗斯正式通过了在远东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案。几天后俄罗斯媒体注意到,将于9月举行的本届远东经济论坛有可能会“集齐”整个东北亚所有国家领导人——除了朝鲜仍未决定,俄中日韩四国领导都已确认将会出席,其中中国为史上首次。8月7日,中俄两国宣布将在远东经济论坛上携手成立地区发展基金,10日,俄远东当局又表态称,愿再向中国投资者提供100万平方公顷土地用于农业开发。

中俄因美国处境变得相似

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普京 来源:克里姆林宫官网

远东上一次赢得如此关注,恐怕还要追溯到三四年前西方对俄制裁刚刚到位,普京雄心勃勃地宣布“向东转”的时候。在那之后不久,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就发生了进一步转移,关于莫斯科“向东”的讨论也随之逐渐销声。多年来中俄关系“政热经冷”、“雷声大雨点小”几乎已经成为常态,作为双方首选舞台的远东从未能置身事外。

2018年,我们能看到远东打破魔咒吗?

制裁战VS贸易战

当前中俄两国处境上有颇多相似:中美贸易摩擦之际,俄罗斯也正面临多项美国已经箭在弦上的新制裁。8月11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评价最新一轮可能的制裁时刻意引用了“贸易战”一词,并强调俄将采取对应措施——如果第二阶段制裁触发,这一轮以“禁用化学武器公约”为根据的制裁可能意味着美国将切断所有对俄出口甚至降低双方外交关系级别,考虑到“对应措施”通常都可以解释为原有禁令的平方,这甚至有可能导致俄美双边贸易停摆。

四年来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举步维艰,主要融资渠道遭遇封锁,乐观预期中的“触底反弹”看上去希望也日益渺茫,8月9日美国新制裁风声刚刚传出,俄罗斯汇市与股市双双下挫,几天内卢布汇率就跌破了2016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尽管不如同期崩盘的土耳其里拉那般抢眼,但市场反应同样说明问题:俄罗斯人的信心已经极为脆弱。

中俄因美国处境变得相似

今年6月普京访华 来源:克里姆林宫官网

而在全球视角来看,无论是已经习惯了制裁的俄罗斯还是正风雨飘摇的土耳其,都还谈不上是主角。2018年以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步步升级,双方均对对方进口商品采取了高额关税措施,受到波及的商品名单不断增加,致使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前景一片惨淡。尽管评论界大多相信,以目前的贸易战规模尚不足以对两国——以及其他周边可能受到波及的国家——经济造成太大的实质性影响,但谈到未来,不确定性已经成了任何人都无法忽略的因素。

俄罗斯与中国都在寻找出路。这个八月,美产液化天然气已经出现在了中方惩罚性关税的商品名单当中,远东的俄方本地官员则在试图暗示远东在大豆种植方面的潜力,某种程度上,中俄两国已成了彼此在制裁和壁垒当中找到的那个最方便的出口。

再一次东转?

2014年俄罗斯“向东转”的战略构想在现实操作中推进并不顺利。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确已经在俄罗斯的贸易伙伴名单上稳居头名(反过来并非如此),但同时也登上了俄罗斯国际贸易逆差名单的榜首。投资合作方面的成绩单则堪称暗淡,天然气西线项目谈判被无限期搁置,中资对“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收购在最后一刻遭遇意外,宣告流产,以莫斯科-喀山高铁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项目则要么无疾而终,要么工期一再后延。当初曾一度引起热议的货币直兑等金融合作构想,也并未取得太多实质性进展。

中俄因美国处境变得相似

原定2016年8月建成的中俄同江大桥目前已正式延期至2019年7月 来源:视觉中国

造成如此局面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中俄两国经济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匹配本质:无论从需求、规模和发展方向来说,双方对于彼此都没有太多竞争优势,俄罗斯因与西方交恶而形成的缺口固然客观存在,但并不是中国希望填充的部分,而对于中国,俄罗斯极其有限的经济体量本身已经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某种上限。

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从中国、土耳其、伊朗到墨西哥甚至加拿大和欧盟,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已经表明它寻求的并非对于个别经济或政治对手的精确打击,而是颠覆前半个世纪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的全球性贸易战争,且并没有在短期内简单结束的打算。当原本居于全球化体系核心位置的美国一夜“反水”,接下来的结构性重组变得不可避免——在不确定性空前高涨的情况下,首先实现地区内合作成为普遍共识。

对于四年来已经落入国际孤立境地的俄罗斯,这样的改变或许甚至算得上是个好消息——过去几年不断有非正式消息透露,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政府层面不支持西方对俄制裁,但它们的金融机构以及大小企业仍然因为担心可能在美欧市场遇到麻烦而拒绝与俄罗斯合作,很难认为美欧目前的贸易争端会最终摧毁双方共同执行的对俄制裁,但当前局面仍可视作对俄罗斯的某种“解绑”。

中俄因美国处境变得相似

中俄朝三国边界的图们江 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并不令人意外地,远东再一次成了双方在寻求突破口时的共同选择,与三四年前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次除了因贸易战而凸显出特殊迫切性的常规项目如能源、自然资源和土地开发,“跨境合作”成了双方共同瞩目的新焦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图们江三角”特区计划曾因俄罗斯和朝鲜的戒备心理而流产,但如今大部分制约因素已经淡化,而最近几年,背靠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和物流需求,交通物流正在成为远东地区规划中的支柱产业。2018年上半年,俄滨海边疆区铁路运输量增长26.4%,以过境物流为主的国际运输市场占比则增加了41%,其中最重要的推力来自中国——背靠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交通物流正在成为远东地区规划中的支柱产业,这一次,距离理想中的“双赢”局面似乎已经非常接近。

“国家项目”

对于远东,这一次机遇极有可能是历史性的——问题不止是来自中国的机会以及世界主要市场向亚太地区的转移,还有俄罗斯国内正在成形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自今年六月以来,俄罗斯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勾画出了普京第四任期经济政策的大致轮廓:世界杯开幕式当天燃油价格、增值税税率和退休年龄“三提高”之后,多个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确认,未来国家直接投资将成为拉动俄罗斯经济的主要力量,为此国内消费和民生水平则被放到了可以暂时牺牲的位置上,财政部部长西卢阿诺夫直言不讳地说,在已有以及潜在的制裁面前,国家投资“将成为稳定的保障”。

剧本看起来颇为熟悉,国家直接投资首先意味着财富的集中而非分配,而后则往往体现为大规模、高成本的建设工程,特别是路桥等基建项目。考虑到几年来捉襟见肘的俄罗斯国家财政,如果将国家直接投资确定为经济支柱,第一步显然是确保国家有资可投——6月15日至今,有关俄罗斯财政部的新闻几乎条条都能与加税挂钩,在绝大多数人因正在迫近的养老金死局而忧心忡忡的同时,俄罗斯政府正在热情讨论即将启动的“国家项目”名单:起码在当前计划当中,依靠国家直接投资它们将有效拉动GDP。

中俄因美国处境变得相似

俄民众“亮红牌” 抗议政府计划延长退休年龄 来源:视觉中国

无论经济学界对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有多少争议,对于远东这仍然是个好消息。苏联解体后至今,本就地广人稀的远东地区在人口流失速度方面堪称世界第一,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异常薄弱的公共交通系统,当地铁路密度仅及俄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公路面积则是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风靡全俄的淘宝海外版“全球速卖通”送达莫斯科的平均时间是两周,但抵达与中国东北仅一水之隔的俄罗斯远东却需要至少三周时间。

2017年俄远东发展部提供的一份报告认为,如能完成滨海边疆区规划中的两条国际运输走廊的修整工作,地区GDP有望提高30%甚至更多。这在远东并非孤例,但过去所有争取外部投资的努力都因各种因素不了了之,对照眼下的远东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又一次进入了政府任务清单,而国家投资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毋庸讳言,俄罗斯此前的类似尝试结果并不理想,启动于2005年的第一批四大“国家项目”最终收效寥寥,2012年围绕着APEC主会场符拉迪沃斯托克而展开的一系列远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则引发了无数关于工程质量、作用以及腐败丑闻的“吐槽”,但无论如何,一个前所未有的窗口期正在来临,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抓住它。

世界说

路尘

微博 @世界说globusnew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