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黨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堅戰”和“七大戰略”,用3年時間攻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堡壘”,其中脫貧攻堅一是事關全局的大事。“七大戰略”著眼長遠,致力於國家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首次上升到國家戰略,力圖避免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村凋零、破敗的問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不可分割的系統工程與有機整體,融合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之中,是新的奮鬥目標中“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三個目標、三個階段、三步走中環環相扣的兩個重要戰略舉措,雖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發力點不同,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因此,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協同推進。

協調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我駐點的扶貧村

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偉大創造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鮮明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偉大創造。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繼續、發展和豐富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戰略選擇。同世界各國不同,新中國的成立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是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使中國革命勝利極具中國特色,彙集了廣大工農的力量,土地革命解決了中國農民、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使千瘡百孔、百廢待舉的新中國度過了艱難時期,為工業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始自安徽鳳陽農村的“大包乾”,從“三農”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徵程,徹底解決中國農村溫飽的問題,大批農民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創業,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從貧窮落後走向了繁榮富強,中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這是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貢獻。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是在經濟全球化、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站在世界舞臺中心的新形勢下作出的新判斷、新舉措,促進各大產業協調發展,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蘊藏在農村的巨大發展潛力,努力使中國成為世界創新工廠、智造中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創新驅動力,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夢想。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央審時度勢,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舉措。我國農村人口、農村土地面積佔全國絕大多數,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的地方在農村,“四個全面”發展的潛力在農村。截止2009年底,中國農村土地面積佔全國總量的94.7%,人口占53.4%。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佔全國人口50.32%,儘管鄉村人口呈下降趨勢,但並沒有改變農村的整體格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按胡煥庸線理論,利用ArcGIS進行計算,線東南佔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並在改革開放中率先崛起,在工業化進程中,東部沿海地區實現了率先富裕起來的目標,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多集中於此。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絕大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遊牧民族的天下,不僅工業偕水平低,也且農業發展也相對滯後。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不均衡的,佔國土面積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和占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還是比較落後的,其中居貧困線以下人口和地區還沒有擺脫貧困,全國貧困人口絕大多數集中在胡煥庸線的西北區。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好農村、解決好中西部地區貧困問題,打好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攻點正是解決這一區域發展不足的最佳選擇。唯此,才能更好的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加快鄉村全面振興。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直面中國社會帶有根本性的“三農”問題,這既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理論最終都是為服務社會實踐、指導實踐,理論創造又源於實踐、高於實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新思想,而這一新思想緊扣中國社會最迫切的問題。我國經濟科技、社會制度諸多方面走進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國之重器在多個領域都有重大創造,引領世界。但是,“三農”問題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用辯證法的思維看,脫貧攻堅是解決個性的、局部地區的“三農”瓶頸問題,而鄉村振興是戰略性、全方位,體現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中,著眼於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城市病帶來的社會問題,加速了逆城市化現象,城鄉融合趨勢更明顯,生態體驗成為城市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鄉村給人身心愉悅,釋放情懷。總體上看,我國具有良好的鄉村振興發展基礎,農村經濟社會制度改革在不斷完善中,新農村建設及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並積累了經驗,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西北大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荒漠化治理取得積極成效,為糧食生產、人居環境、文化建設等等創造了條件。目前,國家加大了農村道路、農田、河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鄉村治理,根除舊俗中的陋習,實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建立林長制、河長制、湖長制等等,逐步從“大包乾”下的分散經營走向集約經營與規模發展。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著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的理論基礎與現實需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協調推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牢基礎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黨的十九提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從速度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更好的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重任在肩、任命光榮。因此,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問題,是黨在新時代作出的新的戰略選擇。

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根基、清障礙。上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環境惡化、失業人口較多、公共服務不足現象。過度城市化不僅沒有推動拉美經濟持續發展,沒有解決其農村農業問題,反而使拉美各國都陷入了更為棘手的城市危機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拉美陷阱”,是前車之鑑。同樣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差距,形成相互協調,是促進全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任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體現黨的宗旨,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關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大局。全面小康必須消除貧困,這是脫貧攻堅戰的主要任務,確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努力解決好區域和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而鄉村振興致力於提高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質量效益,在提質增效上強後勁、促提升,解決人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如果說,脫貧攻堅解決了發展不夠的問題,那麼鄉村振興則給予我們以未來的希望。因此,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需要協同推進,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挖掘潛力、整合資源、城鄉互動、集中力量,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弘揚和傳承中國特色的民間文化、鄉土文化,才能更好的為建設小康社會打牢基礎。

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鄉村振興為脫貧攻堅提供支持與保障。脫貧攻堅堅持問題導向,實施“靶向治療”,瞄準貧困“病根”,拔掉“窮根”,精準對標,突出實效,有明確的線路圖、強烈的時間要求與責任落實制度。通過一屆接一屆的幹,一件接一件的辦,各地結合建設美麗鄉村和開展“三大革命”,在易地搬遷中集中安置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發展現代農業,在產業發展中提高農民收入,在“三大革命”和“暢通工程”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在電商、旅遊、文化扶貧中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在加強組織建設中提高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努力激發農民自我發展自信,以鍥而不捨的精神把農民帶向小康之路。如期脫貧,是實現小康社會的前提條件,才能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任何一項舉措都有其歷史的侷限性、階段性,脫貧攻堅戰更是如此。鄉村振興是維護和穩定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是鞏固提升脫貧攻堅的發展成效,如果不解決好貧困問題,鄉村振興必然跛腿發展、裹足不前,甚至可能落空或流於形式。解決好貧困問題,鄉村振興才會有一個功能完善的實施平臺。因此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打牢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振興,既不同於脫貧攻堅,也不同於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是農村貧困的“定點清除”,新農村建設著眼於農業產業這個主題,而鄉村振興則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的、立體式的,既有“三農”這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也體現了新農村建設中“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題,更有加強黨的領導、社會治理與生態環境的新內涵,是對抓好“三農”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拓展,更是對脫貧攻堅戰的提高,是我國農村人與社會的全面提升,致力於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建立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又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效,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積累經驗,而鄉村振興為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貧困是世界性難題,既表現在一國之內、也表現在東西方之間。但因為中國農村佔絕大多數,地區之間資源稟賦不同,差異較大,解決起來的難度更大,需要多措並舉,合力推進。農村“大包乾”後,黨和政府努力讓廣大貧困地區農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從組織到政策,從人才到項目,從產業到環境,都加大了對農村貧困地區投入,積累了不少經驗,目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黨和政府從頂層設計上,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治療,集中全黨的智慧和政策資源,從黨員幹部結“窮親”幫扶貧困戶,到扶上馬送一程,集中發力、全面突破,啃最後的“硬骨頭”,可以說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已到了勝利在望的時候。應該說,過去扶貧工作也有過教訓,重“輸血”輕“造血”,重救濟輕救窮,重促產輕治愚,抓住根本性的問題不夠緊、不夠深,返貧和在貧困線上徘徊不前的現象成為常態,主要問題是政策上各自行其是,缺少項目支撐,經濟增長點不多,在抓結合上、精準上不夠,責任到人不夠,督查落實不夠,一些地方注重形式,不太注重結果,做個樣子,走了過場,花了不少錢,結果不如意,甚至還有內外勾結,利用扶貧坐吃山空,從中撈油水,中飽私囊,腐敗現象屢屢生髮生。在脫貧攻堅中,全國一盤棋,形成了一套組織制度、政策體系、管理方式、項目配套,從頂層制度設計開始,有清晰的路線圖,群眾清楚,增強了政策的透明度,更易於社會各方面監督,效果明顯。所有這些,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經驗,而且還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從規劃到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都注重頂層設計,層層壓實責任,形成以項目帶動,強化各級各地步調一致,弘揚主旋律、同唱一首歌,突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致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著力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賦予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生態改善、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以新的發展動能。目前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向好的大勢沒有改變,國內經濟環境總體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大城市加快功能性疏解與產業轉移,人才資源與市場前端伸向農村,農村越來越受到商業資本高度關注,逆城市化催生了城市近郊和自然山鄉,依託生態優美的山水、鄉土味農耕文化、傳統村落等等發展花海經濟、節日經濟、鄉村旅遊等,具有傳統特色的農村手工藝品、鄉土戲曲,以及鄉村一磚一石、文化一招一式都成了經濟增長的亮點。實踐中,傳統農業解決農民基本溫飽問題,而鄉村振興著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農業綜合發展實力,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村集中,充分發展市場機制對農村資源配置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使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合力作用,運用現代科技和“互聯網+”,激發農村市場活力。尤其是人才資源向農村集中,會帶來技術、資本、市場向農村轉移,造就更多的農村市場新的產業鏈、農產品價值增值鏈。“南水北調”與荒漠治理,立體大交通建設與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以及對江河的生態保護與禁止大開發,正在極大的改善西北廣袤的農村環境,促進中西部地區農業資源科學利用併發揮出更好的效益,為建設現代化農村提供新的動能。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併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和積累經驗,鄉村振興是對脫貧攻堅的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的重大戰略舉措。因此,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必定全方位多途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發展動能。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現代化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策略選擇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無論從內涵還是外延上,比“三農”問題在內容上更豐富,領域上更寬廣,站位上更高遠,不僅事關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事關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事關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推進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大戰略抉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分三個階段三個目標、明確十個方面任務,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總的發展藍圖。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並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形成了今後5年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可以說,全黨匯聚各方共識、各路英才,樹立共繪一張藍圖的雄心壯志,從規劃、政策、項目、人才等體系與體制上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思想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各地區各部門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抓緊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要針對不同類型地區採取不同辦法,做到順應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又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目標任務要符合實際,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穩步推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深化農村改革中探索扶貧事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積累經驗,“三大革命”和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尤其是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正改變著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的生產與生活環境,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活力。從全國來看,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總面積為66.9億畝,佔整個國土面積的46.5%。同時因為有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農業的比較利益較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農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程度低,農村還存在著大量閒置土地,甚至撂荒多年。因此,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建設大美鄉村,是大有可為的,也必有作為。

這裡,筆者結合安慶實際,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政策與策略選擇上思考對策。

(一)研究制定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從重大問題上先行突破。這是細化實化《國家鄉村振興規劃》重要行動,以此研究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安慶處在長江經濟帶上,地區長三角地區的邊緣與中東部的橋頭堡,既是優勢,也是劣勢。鑑於這樣的特定區位,首先,需要從交通上突破,把握三個重點,一是城市之間與城市到鄉村的快速通道。重點是安慶通達各縣,以及桐城融入合肥經濟圈、宿松響應九江城市圈,承接產業轉移,當好後花園,從而為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創造前提條件。二是區域互聯互通上的快速通道。建立環天柱山、環花亭湖、環妙道山與司空山三大環型快速通道,同時將周邊地區的白崖寨、彩虹瀑布、孔雀東南飛等景點連接起來,根據資源廩賦,研究落實重大項目,形成三大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環嬉子湖、環武昌湖、環三雅寺湖各形成三個小型鄉村振興經濟區。三是對外開放出入口的快速通道。提高安慶在全國路網中的密度,提升安慶對外交通水平,形成大物流、客流、資金流的交匯中心,著力於北沿江高速、靳太高速、太湖到石牌連接海口的規劃中長江大橋的快速通道。圍繞大交通格局,部署重大工程,安排重大項目。其次,從空間佈局上進行功能定位,打造沿江、高速、大別山三大功能板塊和經濟帶,培育各地鄉村特色,鄉村休閒旅遊,鄉村生活體驗,傳統文化賞析等等,在逆城市化發展趨勢下,將鄉村旅遊置於優先和牽動性產業來抓、挖掘戲劇文化、禪宗文化、孝道文化,挖掘竹編、柳編、藤編和木雕、磚雕、石雕、根雕等傳統工藝,挖掘挑花、繡花、雪木畫等民間藝術文化潛力,著力出精品、出人才,培育品牌和基地,形成師承體系。第三,規劃部署重大涉農項目,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重點是優質糧棉油果菜種植基地和大型水產與家禽、家畜養殖基地,實施農田、河道、自然水系、山場改造,建設好完善的林間、田間道路,據此建設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物流基地、電商配送基地,集中打造農產品品牌,建設展示中心、觀賞中心、體驗中心、機械化操作演示中心等。

(二)引導更多人才流向鄉村,以引智促扶智扶志,大力培養新型職業化農民。鄉村振興,唯在人才,解決“誰來幹、幹什麼”的問題。對於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中央一號文件在五方面作出具體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三是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四是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五是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首先,各類教育機構要加強對高中級農業人才培訓,培育鄉村振興的實踐者、領軍人物。對於大專院校、黨校、行政學院,要為高層次職業農民開設培訓課程,讓他們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現代農業科技,把握宏觀形勢和市場規律,學會資本運作、農場管理、企業管理、經濟管理,運用信息技術發展農村“互聯網+”等。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中心,結合農村產業實際開設中短期課堂,致力於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創造技能,讓廣大農民在各類教育機構中有尊嚴,獲得社會尊重,造就新一代新型的上山下鄉農民,適應對外開放和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需要。鄉鎮黨校、農技站等要合力因地制宜開展技術講座,各鄉村可以開設講習所或鄉村夜校,因時因事舉辦學用結合的培訓班、學習班。其次,要引進人才,要看到人才流動會帶動資本、技術、市場的流入與生產要素的集聚,各地要將招商引資與吸引返鄉創業結合起來。任何好的發展舉措,如果沒有人來運作,最終都會落空。因此,振興農村必須大力引進人才。目前,我市長年外出務工者高達100多萬人,成就大業者也不在少數,這是發展一村一品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招商引資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是我市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吸引人才措施,各地要發揮故鄉情結的紐帶作用,用鄉愁喚起他們報效桑梓的情懷,使他們與家鄉之間的天然人際聯繫得以昇華。故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要充分發揮這批人才的作用,積極吸引他們返鄉創業,著力解決好他們返鄉能夠“幹什麼,有什麼值得可幹”的問題。各地要從振興鄉村出發,樹立上下一盤棋思想,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謀劃發展項目,有針對性的進行產業與項目對接,讓他們回來有事情可幹,有能力幹得比飄泊在異鄉更好,要千方百計讓他們看到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確保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更好,對於一些特別好的項目,要有專門班子負責,量身定做,並通過他們帶動農民就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同時,各有關部門要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技能,使每一位農民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第三,鼓勵企業家將產業鏈、價值鏈向農村延伸,鼓勵有為青年到農村開展現代農村示範、試驗,運用現代技術在農村發展現代農業、農業“互聯網+”,眾籌發展觀賞農業等等。

(三)整合農村市場資源,培育新型的現代農村市場主體。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拋棄傳統農業“小敲小打”、“小打小鬧”的格局,突破農業“大包乾”下單兵突進的生產方式,通過培育新型農村市場主體,加速生產要素集聚,使農村市場主體公司化、集團化、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首先,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十八大以來,國家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城市功能性疏解,沿海發達地區在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中推動企業走出去,將一些不適宜在大城市或成本較高的產業、企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因此各地要在優選中承接產業轉移,圍繞農村資源引進資本、技術、人才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其次,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創新思路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土地流轉到村合作社。通過對土地的深度開發,發展規模農業,提高土地利用開發效率,農民以地入股或收起承包費,並以農村就業方式從耕作中獲得報酬,努力改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土地閒置撂荒,以及農田改造、水系改造、道路改造中難以協調等方面的問題。第三,整合政策資源,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各級政府要制定引導性、扶持性政策,鼓勵各類企業有序向農村進行產業轉移,投資農村發展新型產業,改善農村環境,將“三大革命”、暢通工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商貿旅遊、快遞物流、醫療衛生等政策整合起來,防止政策“天女散花”或“雨露均霑”的做法,以政策吸引資本、人才、技術流向農村,從而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勞動力就業和農民增收,就地打造配套的產業鏈,以提高農業綜合實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鄉村治理。要從化解當今社會主要矛盾上補齊農村短板,解決“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使鄉村振興有一個良好的穩定的發展基礎。

(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村“兩委”班子的領導水平。上面“千根針、萬條線”,村級班子是關鍵,實施鄉村戰略必須要有好的帶頭人,需要建強鄉村班子,著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提高村級班子的整體素質水平。不可否認,當前村“兩委”班子能力還不盡如人意,有制度設計上的原因,如村委會每屆任期只有三年的規定,造成村委會人員存在“短期行為”思想。同時還有人才外出務工的因素,他們放不下外面的業務。如何將農村基層組織隊伍建強,不僅需要將他們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將他們的工作規範起來,確保班子隊伍穩定,還要不斷加強學習培訓、提高工作能力,才能解決農村發展“引領不夠、動力不足”的問題。首先,要完善制度設計,從法律和政策規定上,將村“兩委”任期適當延長,並與縣級以上換屆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今年換屆,優選配強村級隊伍,強化主要負責同志“一肩挑”,實行老中青相結合,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到村任職或掛職鍛鍊,以充實村“兩委”班子,真正培養造就一支有領導水平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其次,村“兩委”班子成員公職化。中國式村幹部,他們脫不了是個農民身份,擔當的卻是國家公職人員的責任,是個似馬非驢的職業,管的是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的雞毛蒜皮小事,權力沒多少,管的都很寬,什麼河長、湖長、林長、路長等等,最後都要落在村長身上。什麼殯葬、維穩、防火等責任,書記一樣都不會少。婆媳之間,鄰里相處,哪一樣有攪和的,村幹部都要八面玲瓏的罩著。村幹部,官不大,會也不少,各種事務都得應酬,居民保險、化解糾紛,也都屬於考核之列。村幹部的特點,就是做官樣文章欠功力。現行體制上的村“兩委”班子成員,是農民又得象公職人員一樣按制度上班,說是吃了“財政供給”家裡還有“一畝三分田”,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對村“兩委”班子成員實行公職化管理,按照任期兩屆、三屆、四屆給予不同的公職待遇,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併為優秀的村“兩委”班子成員提供上升通道與空間,拆除上升的“天花板”,達到政策規定的可以提拔到鄉鎮或縣級部門任職,或在城市社區中交流任職。第三,加強對村“兩委”績效考核,從組織建設、鄉村治理、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考核,成績優秀的給予年終一次性獎勵。國家和省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村幹部的工資待遇,採取政府安排專項資金,村“兩委”從集體經濟收入上交一部分,作為績效考核資金,以激發村級幹部的工作熱情,提高他們的戰鬥力和創造力。

協調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協調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